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噬菌体裂解酶作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肖瀛, 韩宁筱, 李芹, 李小华, 林新, 徐礼裕, 张怀东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107
摘要:
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急需新的安全替代药物。噬菌体裂解酶是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后产生的一种肽聚糖水解酶,能够水解细菌肽聚糖,导致细菌破裂、死亡并释放子代噬菌体。噬菌体裂解酶因其高度特异性、高效裂解活性以及不易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系统综述了噬菌体裂解酶作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裂解酶的结构组成、作用机制及工程化改造策略,以期为设计高效、高质量的新型噬菌体裂解酶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溶藻弧菌tatD基因功能初步分析
叶家成子, 谢珍玉, 龙昊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59
摘要:
溶藻弧菌是一种海洋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水产养殖环境中,它对养殖鱼类、贝类和对虾都具有极强的侵染性和致病性,其导致的弧菌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tatD基因编码具有核酸酶活性的蛋白,其功能与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调控相关。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了溶藻弧菌HN08155菌株的tatD基因在菌体生长与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HN08155菌株含有3个tatD基因,在正常营养条件下tatD基因不影响细菌生长,在低营养条件下对细菌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分泌到胞外的TatD蛋白具有核酸酶活性,野生株培养物上清液降解DNA的能力高于tatD基因缺失菌株 ;在0.1% Triton X-100 的诱导下,tatD基因缺失株自溶率显著高于野生株;tatD基因缺失后,溶藻弧菌生物被膜量与厚度显著增加。
基于肠道内容物 DNA分析长棘海星的潜在鱼类捕食者
邢家杰, 李忠炉, 余秋玉, 何春龙, 周智, 刘兆群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101
摘要:
为了解西沙礁区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的潜在鱼类捕食者种类,本研究根据形态学特 征与 18S 分子标签鉴定了在西沙礁区 23 个站点采捕(2023 年 4 月)的鱼类样品,并采用PCR 技术检测了鱼类肠道内容物 DNA 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 COTS-mtCOI )的基因片段 。研究结果为:① 330 尾鱼样经鉴定隶属于9 目 24 科 37 属 42 种。② 在6种鱼类[珠蝴蝶鱼(Chaetodon kleinii)、三间火箭(Chelmon rostratus )、弓月蝴蝶鱼(Chaetodon lunulatus)、红裸颊鲷(Lethrinus haematopterus)、东方尖唇鱼(Oxycheilinus orientalis)和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的肠道内容物 DNA 中扩增到 COTS-mtCOI 片段。其中,在珠蝴蝶鱼的肠道内容物 DNA 中均检测出 CoTS-mtCOI 基因片段,而其他 5 种鱼类仅部分样品检出。③ 6 种鱼类均为首次报道的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④ 基于 18S 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中,珠蝴蝶鱼、三间火箭与弓月蝴蝶鱼先聚到蝴蝶鱼科亚支,再归到刺尾鱼目分支,而红裸颊鲷、东方尖唇鱼与蜂巢石斑鱼均聚到鲈形目分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中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长棘海星的潜在鱼类捕食者,以期为防控南海长棘海星暴发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Impact of opsin gene knockdown via RNA interference on phototactic behavior in Megalurothrips usitatus
NING Hengheng, JIN Haifeng, HUANG Tianbao, JIANG Wayne, LI Fen, WU Shaoying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75
摘要:
The developmental duration and compound eye characteristics of Megalurothrips usitatus across its life stage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opsin genes in M. usitatus. RNA interference (RNAi) was employed to suppress the expression of adult opsin genes Rhodopsin-1 (Rh-1) and Rhodopsin-2 (Rh-2), and the phototactic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520 nm green light following gene knockdown we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along with potential mutual regulatory interactions between Rh-1 and Rh-2. Key findings revealed that compound eyes attained full development exclusively during the adult stag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curves (P > 0.05) were observed among adults fed on dsEGFP, dsRh-1, or dsRh-2 at a concentration of 100 μg/mL over 24–96 hours. Notably, phototactic choice rates toward green light decreased to 26.67% and 32.00%, respectively at 72 hours after treatment with dsRh-1 and dsRh-2.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demonstrated no compensatory regulation between Rh-1 and Rh-2, as evidenced by unaltered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of Rh-2 following Rh-1 knockdown (P > 0.05), and vice versa. This investigation provides critical empirical data for advancing visual system-based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芒洲湿地公园维管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
耿艳菁, 钟美仙, 陈爽, 马小洪, 杨期和, 蔡志全, 肖建华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83
摘要:
为评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芒洲湿地公园的维管植物现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域维管植物的资源组成、区系特征及外来入侵物种分布。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共记录有维管植物245种,隶属86科202属;其中,被子植物占95.51%(234种),蕨类和裸子植物分别占3.7%和0.8%;植物生活型以草本为主(47.3%),陆生植物占89.4%(2)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热带性,热带分布型的科和属分别占比56.98%和83.17%,与珠三角其他湿地公园区系特征一致;(3)发现43种外来入侵植物,其中,一级入侵种(如马缨丹Lantana camara、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占比达30.23%,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生态风险;(4)记录到国家Ⅱ级保护植物3种(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等)及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1种。本研究摸清了芒洲湿地公园自2017年建成以后的植物资源情况,且发现外来入侵植物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建议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加强本土植物利用、优化入侵物种监测体系,统筹生态修复与社区共治,以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管理效能,本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生态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不同施氮水平对橡胶苗根系及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邱凌轩, 陶均, 林清火, 张婧旻, 金东奇, 罗微, 张培松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9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橡胶苗根系生长以及根系与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明适宜的施氮浓度,为橡胶苗健康生长及壮苗提供参考依据。选用橡胶树热研7-33-97籽苗为试验材料,开展室外盆栽试验。本试验以不施氮(CK)、低氮(LN,0.32 g/kg)、中氮(MN,0.64 g/kg)、高氮(HN,1.28 g/kg)为处理,测量根系基本形态指标及根系与根际微生物真菌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橡胶苗根系与根际物种组成有显著影响。根系真菌方面,低氮水平(LN)有利于维持担子菌门和糙孢孔目优势地位,而高氮水平(HN)使子囊菌门与粪壳菌目显著提高。根际真菌方面,低中氮水平(LN-MN)增加了未分类真菌与肉座菌目的相对丰度,高氮水平则显著抑制了担子菌门与环囊菌目的丰度。LN处理(0.32 g/kg)显著提升了根系及根际真菌α多样性,其根系真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达到3.22和0.904,较CK显著提高了15.84% 和12.26%。LN处理根际真菌Shannon(3.13)和Simpson(0.914)指数最大,较CK提升了 18.11% 和 16.46%。LN处理的根系真菌Chao1(385.97)和ACE(391.43)指数均达峰值,较CK显著增加了1.16倍 和 1.27倍。根际真菌Chao1和ACE指数在LN处理仍较N0显著提高了 72.01% 和 68.61%。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区域位置对橡胶苗根系与根际真菌β多样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不同施氮水平影响更显著;不同施氮水平导致根系与根际真菌β多样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在根际中的影响大于根系真菌。主坐标分析表明,施氮处理(LN-HN)的菌群呈现趋同性聚类,而不施氮对照处理(CK)形成独立分支;根际真菌群落对氮素响应敏感性高于根系真菌,表现为R2差值达6.07%。本研究推荐LN处理(0.32 g/kg),有助于提高根系与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以优化橡胶苗根际真菌群落结构。
木棉花水提物抗氧化活性及LC-MS成分分析研究
刘伟伟, 蔡泽坪, 罗灿, 王童欣, 肖娴, 于旭东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100
摘要:
为挖掘木棉(Bombax ceiba)花水提取物(BWE)在抗氧化领域的应用潜能,通过研究BWE的不同料液比和煎煮时间对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及DPPH 自由基清除率、ABTS 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Fe3+的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料液比和煎煮时间的工艺参数,继而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深度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 BWE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Fe3+还原能力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最佳参数为料液比1∶12.5,煎煮时间1.5 h,其IC50分别为87.44和46.77 mg·L−1,但其Fe3+还原能力强于VC。BWE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BWE中共识别出73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4种化学成分依次为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49.99%)、飞燕草素−3−O−(6''−O−α−鼠李吡喃糖基−β−吡喃葡萄糖苷(8.24%)、芦丁(7.45%)和表儿茶素(5.65%)。
两种养殖模式对琼枝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黄良夫, 陈云鹏, 吴翔宇, 程芬, 唐贤明, 杨守国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89
摘要:
以琼枝(Betaphycus gelatinus)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陆基工厂化与海区底播两种不同养殖模式对其生长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规模化养殖模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60 d的养殖实验发现,在生长特性方面,海区底播养殖琼枝的分枝数、分枝长度、相对生长速率及质量增加率均显著高于陆基工厂化养殖(P<0.05),其中工厂化养殖琼枝的质量增加率为(117.18±6.02)%,相对生长速率为(1.29±0.06)%·d−1;而海区底播养殖琼枝的质量增加率为(196.87±5.72)%,相对生长速率为(1.81±0.04)%·d−1。在色素含量方面,工厂化养殖琼枝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海区底播养殖(P<0.05)。在卡拉胶含量与凝胶强度方面,两种养殖模式的琼枝均无显著差异(P>0.05)。工厂化养殖琼枝的呈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而海区底播养殖琼枝的氨基酸化学评分更优。此外,工厂化养殖琼枝的钾、锌含量较高,但钙、钠、镁、锰、铝含量低于海区底播养殖琼枝。研究结果表明,海区底播养殖模式有利于藻体生长与产量形成,而工厂化养殖模式有助于光合色素与呈味氨基酸的合成。
三种火龙果品种间的最佳授粉效率研究
杨欣, 刘会, 张荣飞, 陈垂日, 路洁, 王俏, 黄怡顺, 王华锋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3
摘要:
火龙果(Hylocereus spp.)作为高经济价值热带水果,其产业规模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持续扩大,但自交亲和性差异导致的产量限制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大红’、‘无刺黄龙’和‘燕窝果’3个主栽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授粉试验筛选最佳授粉组合。结果表明:(1)品种间物候特征差异显著:‘大红’和‘无刺黄龙’花发育周期为18 d,果实成熟期30 d;‘燕窝果’分别需50 d和90 d;(2)生殖特性分析显示‘无刺黄龙’表现为完全自交不亲和(坐果率0%),其余品种具有部分自交亲和性;(3)杂交授粉存在显著基因型效应:‘无刺黄龙’花粉使‘大红’坐果率提升50%(p<0.05),单果重增加21.5%;‘大红’花粉可使'无刺黄龙'平均单果重达322.1 g;‘无刺黄龙’花粉使‘燕窝果’坐果率达90%,单果重231.6 g;(4)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果重与纵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0.91,p<0.01),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负相关。本研究首次建立‘大红’与‘无刺黄龙’的互作高效授粉体系,并确定‘无刺黄龙’为‘燕窝果’最佳授粉树,可为火龙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基于微卫星和单核苷酸标记的坡垒无融合生殖
王海莹, 饶朝康, 王晨, 唐亮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81
摘要:
利用微卫星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检测坡垒(Hopea hainanensis )母树与子代的基因型,由此推断坡垒的繁殖方式。微卫星标记显示10个坡垒家系的母本与子代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组成。随机选择4个家系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变异模式,发现母树和子代在绝大多数SNP变异位点上保持一致,有性生殖产生这一变异模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微卫星和SNP标记分析均支持坡垒的繁殖方式为无融合生殖。作为同源四倍体,坡垒不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能育配子,无融合生殖生产种子是其维持和更新种群的必然途径。体细胞突变是无融合生殖产生变异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恢复坡垒种群的遗传变异,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坡垒种群,避免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变异种苗,在自然生境中重建坡垒种群,逐步恢复遗传多样性,实现其长期稳定续存。
泉州地区引种的丁香罗勒挥发油得率和成分分析
陈品品, 庄卫东, 马晓娟, 刘靓, 蔡锦玲, 陈日忠, 江雅玲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96
摘要:
为探究泉州地区大面积种植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的潜力,开展引种试验以综合评价其生态适应性。系统比较了丁香罗勒农艺性状、产量及挥发油出油率和组成成分。结果表明,洛江试验点在株高、株幅、单株质量及产量方面均表现最优,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生长稳定性;挥发油得率与物候期密切相关,采收期(开花初期)挥发油得率(6.53~6.87 mL·kg−1)及丁香酚含量(69.49 %)最高,且符合《中国药典》标准。GC-MS分析共鉴定出27种成分,主要成分有丁香酚、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等;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种类最丰富。综合表明,泉州洛江为适宜种植区,结合合理密植(39 000~45 000株·hm−2)与适时采收,可为实现高产高质挥发油提供栽培与利用依据。
不同药剂防治甘薯根结线虫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雷志远, 邢诚, 陆昭金, 厦国亮, 温荟琪, 符策坚, 朱国鹏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113
摘要:
甘薯(Ipomoea batatas)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的危害严重制约其产量与品质。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防治甘薯根结线虫病的药剂,本研究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展田间试验,系统评价了30%噻唑膦水乳剂与450 g·L−1三氟吡啶胺悬浮剂对甘薯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2种药剂均能显著(P< 0.05)降低病情指数与病薯率,其中,三氟吡啶胺表现出更优异的持效性,在定植后58 d和77 d的相对防效分别达93.82%和88.08%,显著高于噻唑膦处理组(80.58%和71.30%)。显微镜观察发现,三氟吡啶胺处理区根结线虫虫口密度降低96%以上,显著高于噻唑膦处理组(47.1%)。试验显示,三氟吡啶胺具有良好的田间应用潜力,是当前根结线虫抗性加剧背景下的理想替代药剂。
芽孢杆菌LTB49对黄瓜枯萎病生防潜力研究
钱运龙, 赵玉, 杨琳, 张云飞, 张淑静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56
摘要:
为筛选黄瓜枯萎病防治高效的生防细菌菌株,本研究利用梯度稀释和平板对峙法从黄瓜枯萎病发病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LTB49(拮抗率55.26%)。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及分子生物学将该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LTB49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对黄瓜枯萎病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42.16%,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达90.82%。盆栽结果显示,LTB49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效(43.37%),与商品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防效(50.60%)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株通过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抵御枯萎病,并能抑制镰刀菌对黄瓜植株生长的矮化影响。上述结果显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LTB49在防治黄瓜枯萎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海洋放线菌HNM0301全基因组分析及其抗香蕉枯萎病菌活性化合物鉴定
李煜, 杨雨鑫, 林永锐, 夏丹, 梅文莉, 戴好富, 黄小龙, 王佩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95
摘要: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香蕉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tropical race 4,Foc TR4) 的海洋放线菌及天然产物,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对具有抗Foc TR4活性的海洋放线菌HNM0301进行种水平的分类鉴定,采用antiSMASH 6.0 在线软件对其编码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利用现代天然产物分离鉴定手段对其抗Foc TR4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菌株HNM0301被鉴定为三亚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yensis),其基因组全长为6 635 340 bp,含有5 85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DS),其中2 137、1 243和4 297个CDS分别在GO、KEGG和COG数据库得到功能注释;在基因组中预测到27个次级代谢合成基因簇,其中Cluster 16含有星孢菌素(staurosporine)合成的14个基因;从菌株HNM0301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星孢菌素单体化合物,其抗Foc TR4的MIC为1.56 μg·mL−1,对Foc TR4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5.4%,并导致Foc TR4菌丝膨胀、畸形。菌株HNM0301在抗香蕉枯萎病菌上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南瓜嫁接提高冬瓜枯萎病抗性的转录组分析
吴昊龙, 符厚隆, 符君玉, 廖道龙, 周斌, 刘子凡, 弭宝彬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40
摘要:
为解析南瓜(Cucurbita spp.)嫁接提高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枯萎病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海砧1号’南瓜、‘铁柱2号’冬瓜作为材料,插接法嫁接或自接(自接是砧木与接穗均来自同一种材料)获得嫁接冬瓜(GW)、自接冬瓜(SW)和自接南瓜(SP)3种幼苗,将其种植在8.0×105 CFU·g−1尖孢镰刀菌接菌浓度土壤中,以0 CFU·g−1接菌浓度土壤为对照,培养5天后采集根部和叶片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叶片与根部中分别筛选出284个与2个潜在的抗病基因,对其进行GO与KEGG分析发现,苯丙烷生物合成是嫁接冬瓜叶片与根部共有的代谢通路;利用DRAGO 3对潜在抗病基因进行结构域预测,预测出16个与植物抗病相关的基因,主要与模式触发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途径有关;对叶片与根部中所有转录组序列进行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分析,分别鉴定出2 828个和5 426个差异表达TFs,其中共有的大量转录因子集中在MYB、b HLH、ERF与NAC等转录因子家族上。综上可推测,苯丙烷生物合成、MYB、b HLH、ERF与NAC等转录因子在防御尖孢镰刀菌侵染上发挥重要作用。
镉、菲暴露对文蛤的氧化损伤及解毒代谢的影响
刘雪, 荆圆圆, 孙铭, 胡凡光, 张天文, 刘广斌, 高菲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57
摘要:
为了探讨镉和菲暴露对文蛤 (Meretrix meretrix)氧化应激反应及解毒代谢的影响,测定了镉单一暴露、菲单一暴露和镉-菲联合暴露下文蛤外套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以及金属硫蛋白基因(metallothionein,MT)和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各处理组SOD活性和GST活性大部分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除了菲单一处理组,CAT活性和MDA含量大部分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各处理组MT基因均被显著诱导(P<0.05),除镉单一处理组,hsp70基因均较对照组被显著性诱导(P<0.05)。暴露3 d时,除hsp70基因的表达,镉和菲联合暴露对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暴露7 d时,除CAT酶活性和MDA含量,镉和菲联合暴露对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大部分处理组中镉和菲显著提高文蛤氧化应激相关酶活性,MT基因和hsp70基因被诱导对机体进行解毒和调节,提高机体抗刺激和生存能力。
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分析的蒂腐病研究进展
程新年, 林艳坤, 冯顺, 安烁宇, 李新国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71
摘要:
为了解目前蒂腐病研究热点和趋势,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2009—2024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367篇蒂腐病相关文献,研究蒂腐病领域的力量分布、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等。结果表明,蒂腐病研究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和巴西发文量较多,国家之间的合作也较多。美国农业部是该领域顶尖的研究机构,中国领先机构为海南大学。研究机构间合作紧密,但中国机构在国际合作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有待提升。蒂腐病研究领域发文量较高作者有Alkan Noam、Bai Jinhe等。通过关键词共现及突发性检测分析发现,目前蒂腐病研究热点包括病原菌鉴定、抗性及基因组研究。未来研究应加强跨学科合作,深入探讨蒂腐病的病理机制及防治策略,为作物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木棉嫁接愈合过程组织解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冯建行, 刘伟伟, 杨思怡, 蔡泽坪, 罗灿, 于旭东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92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木棉(Bombax ceiba)嫁接及其愈合机制,以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为砧木,以木棉1年生枝为接穗,采用劈接嫁接技术,于嫁接后不同时期取嫁接结合部位组织采用硬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嫁接愈合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理指标;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嫁接结合部相关内源激素含量。木棉嫁接愈合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隔离层形成期(第0~3天);愈伤组织形成期(第3~10天);愈伤组织分化和连接期(第10~22天);形成层连接和维管组织分化阶段(第22~40天),前22 d是决定嫁接成活的关键期,40 d内则是嫁接苗成活的重要阶段。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嫁接愈合过程中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在整个嫁接愈合过程中呈现处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两者均在形成层连接和维管组织分化阶段含量达到最高峰。POD、SOD和CAT活性在嫁接愈合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三者协同作用均在愈伤组织分化和连接期活性达到高峰。IAA、GA和CTK三种激素促进细胞分裂与维管组织形成;IAA与CTK在愈伤组织分化和连接阶段浓度达到最高峰,GA在形成层连接和维管组织分化阶段浓度达到最高峰,ABA浓度则呈下降后上升趋势,ABA会抑制愈伤组织细胞的增殖。
基质配比对橡胶林下大球盖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邹瑞龙, 廖万杰, 邹华荣, 陶冶, 聂立孝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82
摘要:
为探究橡胶林下栽培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的高产优质基质配方,本研究以稻草和橡胶木屑作为原料,分析二者不同配比对大球盖菇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5个稻草︰橡胶木屑干质量配比处理(1∶0、3∶1、1∶1、1∶3、0∶1),进行菌丝生长和田间出菇试验。结果表明,m稻草m橡胶木屑=1∶3时,综合得分最高,该基质培养的大球盖菇菌丝粗壮、密度大,平均接种52.75 d后出菇、采收期长达29 d,子实体产量为5.22 kg·m−2,生物转化率可达26.11%。
探究纳米融合蛋白疫苗对猫犬融合变应原致敏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
梁星烂, 郭文文, 郑安琪, 刘晓烜, 麦艳琪, 黄颍, 吴晓娟, 王大勇, 裴业春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5
摘要:
探讨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纳米融合蛋白疫苗对猫犬融合变应原诱导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为猫犬过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型疫苗策略。实验步骤:1)制备猫犬融合变应原,并将其加载于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材料上构建疫苗。2)选取BALB/c小鼠,通过腹腔注射和气管注入等方式进行猫犬融合变应原致敏,建立小鼠过敏模型。3)随后将过敏模型小鼠随机分为过敏模型组(Allergic model)、LDH组和疫苗组,每组6只。过敏模型组、LDH疫苗组小鼠分别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LDH悬液、LDH纳米融合蛋白疫苗注射,正常组(Naïve)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4)检测血清中IgE、肺呼吸阻力、体温变化、耳朵点刺以及病理切片等结果综合评价疫苗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过敏模型组相比,经LDH纳米融合蛋白疫苗治疗后的疫苗组小鼠的反应:1)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显著下降;2)肺呼吸阻力有所缓解;3)变应原诱发的体温极显著降低;4)耳朵染料渗漏面积极显著减小;5)肺部炎症浸润显著降低,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程度减轻。综合上述结果,LDH纳米猫犬融合蛋白疫苗对猫犬融合变应原诱导的小鼠过敏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小鼠过敏症状,减轻过敏相关组织炎症反应。
血叶兰茎腐病菌拮抗木霉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的评估
陈佩蔚, 陈耀丽, 刘阳平, 宋希强, 刘铜, 王伟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7
摘要:
茎腐病会导致血叶兰植株的茎基部大面积腐烂,影响植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能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真菌。本研究从血叶兰茎基部发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致病效果较强的病原菌X.9,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X.9平板对峙的结果表明,17株木霉菌能完全覆盖尖孢镰刀菌X.9且抑制率均达75%以上;进一步观察17株木霉菌非挥发代谢产物对X.9的抑菌作用,木霉菌株 JX013和SC009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为41.27%和41.26%,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JX013和SC009均为棘孢木霉。JX013和SC009与X.9作用后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都显著提高,表明木霉菌与病原菌作用时会分泌更多的细胞壁降解酶降解病原菌菌丝,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肾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及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活性研究
高龙翔, 殷梓博, 刘炬松, 骆焱平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1
摘要:
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肾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众多,但关于其乙醇提取物在生物体内的抗氧化活性及健康影响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测定肾茶乙醇提取物(KTe)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评价KTe体外抗氧化活性;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为供试对象,测定KTe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产卵、孵化情况、脂褐素含量、运动能力等生理指标,以评估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KTe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能促进低龄线虫各项生理指标,抑制老龄线虫各项生理指标;同时,可使得秀丽隐杆线虫的产卵量显著增加,但对孵化率无显著影响。所获得结果可为后续肾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海南岛1990—2020年食物链系统磷素流动分析
王丹丹, 李子琛, 马继勇, 赵洪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86
摘要:
本研究以海南岛食物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定量计算1990—2020 年磷素流动变化特征,探索磷素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在30年间,海南岛食物链系统中的作物生产子系统磷素投入总量从135.92 kt增长至390.63 kt,其中肥料投入是该子系统磷素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子系统磷素投入总量从13.70 kt增加至19.23 kt;水产养殖子系统磷素投入总量从6.32 kt上升至49.75 kt。本研究通过对海南岛食物链系统进行2050年情景模拟分析,发现通过综合优化管理措施,可减少磷素投入及磷素损失。未来海南岛食物链系统需控制磷素养分过量输入,优化种养殖方式和技术手段,并加强管理措施,提高磷素利用效率(PUE)以减少磷素在各子系统中的损失。同时,还需促进海南岛食物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磷素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红脉穗螟两个气味结合蛋白的序列特征及结合特性分析
邓礼楠, 袁鸿超, 周云林, 周祥, 郭技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41
摘要:
昆虫嗅觉系统在寄主识别、交配和产卵等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在嗅觉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两个气味结合蛋白TrufOBP1和TrufOBP5进行了序列特征及与配体结合特性分析,并通过风洞实验验证其在行为调控中的作用。序列分析表明,TrufOBP1具有4个保守半胱氨酸,属Minus-C型OBP;TrufOBP5具有10个保守半胱氨酸,属于Plus-C型OBP。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结果表明,TrufOBP1具有较广的结合谱,与11种配体结合,其中包括9种槟榔花挥发物和2种性信息素;TrufOBP5结合特异性强,仅与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和香兰素结合,推测其可能在寄主植物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风洞实验发现:寄主挥发物中,β-月桂烯、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和乙酸叶醇酯可引诱红脉穗螟雌成虫。性信息素组分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引诱效果最强,此外,香兰素也表现出引诱活性。本研究揭示了TrufOBPs在红脉穗螟寄主识别和性信息素感受中的作用,为害虫行为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基于嗅觉的绿色防控策略开发提供支持。
降解莠去津木霉筛选鉴定及其降解条件优化
姜浩楠, 吕雨蝶, 邬伊萍, 邬国良, 王睿, 张漫漫, 刘铜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204
摘要:
使用莠去津为唯一碳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从10株木霉中筛选出一株莠去津降解能力最强的木霉菌株HN154;根据菌株HN154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等形态学特征以及ITS与RPB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HN154鉴定为Trichoderma lentiforme。通过对降解条件优化发现,以无机盐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当葡萄糖浓度为10 g·L−1、pH值为7、培养温度25 ℃和HN154接种量为1%时HN154降解莠去津效率最佳,降解率可达87.79%。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浓度5.24 g·L−1,pH 7.78,接种量0.77%,温度25.5 ℃,木霉菌株HN154的降解率可达到89.02%。本研究结果为高效降解莠去津提供了菌株资源和技术支撑,也为探究微生物降解农药残留提供重要参考。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玉文华, 李睿, 刘文波, 缪卫国, 王佳楠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4
摘要:
为便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的早期快速检测,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公开报道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特异性基因序列(序列号:XOCgx_RS03090)设计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引物、Exo荧光探针组合及nfo探针组合,并构建含有Xoc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建立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Exo-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法(LFD-RPA)的技术体系,并评估了上述两种不同终端RP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通过优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明确了其对RPA方法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Exo-RPA和LFD-RPA检测法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测的灵敏度均为4.96 copies·μL−1,反应的最佳温度均为39 ℃;优化后的Exo-RPA方法在12 min内检测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化后的LFD-RPA可以在5 min内检测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其他植物病原菌菌株一起进行检测,RPA检测方法可特异地检测出目标病原菌,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有望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监测与病害的早期诊断上得到应用。
铁皮石斛SWEET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刘雯, 李雨欣, 张婷婷, 戴军, 周扬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5
摘要:
糖转运蛋白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在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为探讨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SWEET的基因功能,基于铁皮石斛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WEET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铁皮石斛中共有27个DcSWEET基因,理化性质分析表明DcSWEET蛋白质分子量为22.44~33.11 kDa,等电点为8.47~9.6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cSWEET蛋白可以划分为4个亚群,每个亚群具有保守的基序组成和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大量的生长发育相关元件、激素响应元件以及胁迫响应元件存在于DcSWEET基因启动子序列上。RNA-seq分析发现17个DcSWEET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DcSWEET4DcSWEET11DcSWEET13DcSWEET18DcSWEET27可能在铁皮石斛响应干旱胁迫中起主要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茎和叶中的DcSWEET11DcSWEET13,以及叶中的DcSWEET18基因受干旱胁迫显著上调表达,可作为铁皮石斛耐旱性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分析了铁皮石斛中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DcSWEET基因,为将来提高铁皮石斛耐旱性提供分子依据。
管道铺设与离岸距离对滨海湿地沉积物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耦合影响
雷鹏, 黄婉欣, 刘子涵, 刘永富, 符云帆, 毛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6
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扩张与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发展直接催生了大规模取排水管道系统的建设需求。作为滨海湿地物质循环的核心载体,沉积物中碳(C)、氮(N)、磷(P)的赋存形态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衡量有机质来源与降解状态的关键指标。管道铺设可能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沉积过程以及微生物有机质的降解过程进一步改变沉积物的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海南省文昌市管道铺设区(A区)和自然潮滩区(B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管道铺设对沉积物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区总氮(TN)、总有机碳(TOC)、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较B区显著增加(+53.3%、+38.0%、+52.4%、+50.0%),而总碳(TC)和碳氮比(C∶N)降低(−8.7%、−21.8%)。此外,沉积物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也随离岸距离的增加改变了水平分布格局,即沉积物的TC、TOC、C∶N和C∶P均表现为随离岸距离增加而减少,而TN和TP则呈相反趋势。在管道铺设与离岸距离的交互作用下,A区的TC、TOC、C∶N和C∶P变化幅度大于B区,且近岸差异大于远岸。本研究结果表明,管道铺设和离岸距离是影响沉积物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因素,而离岸距离和管道铺设的交互作用削弱了对沉积物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胶孢炭疽菌羧肽酶Y抑制蛋白CgPEB的功能初探
赵志浩, 王倩男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16
摘要:
橡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由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炭疽病会大大影响橡胶产业的发展。开展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致病力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可以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在橡胶树胶孢炭疽菌中鉴定到一个编码羧肽酶Y抑制蛋白的基因Cgpeb。首先,通过原生质体转化体系构建了该基因的敲除突变株ΔCgpeb和互补菌株Res-ΔCgpeb,并对敲除突变株ΔCgpeb和互补菌株Res-ΔCgpeb营养生长以及致病能力相关表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Cgpeb基因敲除突变体ΔCgpeb菌落生长速率降低,分生孢子产量下降,且ΔCgpeb对橡胶树叶片和苹果的致病力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ΔCgpeb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入侵菌丝形成率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Cgpeb在调控胶孢炭疽菌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以及致病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油梨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胥梦洋, 刘钰, 王海博, 徐文鑫, 张秀丽, 冯顺, 李茂富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7
摘要:
油梨(Persea americana)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水果,脂肪酸是其关键内在营养物质之一,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对油脂积累和储存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油梨PaACC基因的蛋白结构、进化关系以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qRT-PCR对油梨不同器官以及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进行分析。油梨中共鉴定出7个PaACC基因,分别编码ACC的3个BC亚基、3个BCCP亚基和1个α-CT亚基,氨基酸数为251~776,平均分子量为49.95 kDa,均为亲水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域。不同物种ACC蛋白系统发育分析显示,ACC蛋白按照亚基组成分为4个亚族。基因结构显示,PaACC都至少含有5个外显子,各成员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内含子。PaACC基因家族中存在25个不同的保守基序,其中,PaACC1PaACC2PaACC3具有motif 14,PaACC4PaACC5PaACC6具有motif 1、2、3、4、5。在PaACC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鉴定出了一系列与光响应、激素响应、干旱胁迫以及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该基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进程以及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PaAC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其中PaACC4PaACC5PaACC7在果实S5时期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和时期。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aACC基因在油梨脂肪酸合成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MeAPX2在木薯抗普通花叶病毒病中的功能分析
付子昱, 韦运谢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2
摘要: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有显著作用。为了探究APX在木薯抗普通花叶病毒病(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 CsCMV)中的功能,通过分析CsCMV侵染过程中,APX酶活和MeAPXs的表达量发现,APX酶活下降,且MeAPX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因此确定MeAPX2为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构建MeAPX2抑制植株和指标测定,发现MeAPX2正调控木薯对CsCMV的抗性。进一步蛋白互作分析发现MeAPX2靶向结合CsC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且体内体外实验证实CP可抑制MeAPX2的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CsCMV侵染木薯过程会抑制APX酶活,MeAPX2通过直接靶向结合CP蛋白正调控木薯对CsCMV的抗性。
越南油茶CdMYC2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表达模式研究
羊娥月, 李杨, 莫明珠, 杨东梅, 刘亚, 吴友根, 于靖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1
摘要:
MYC2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可以调控植物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然而,关于越南油茶(Camellia drupifera Lour.)中的CdMYC2转录因子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越南油茶的转录组注释数据获取了CdMYC2基因的相关序列信息。首次从越南油茶叶片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CdMYC2基因,其CDS序列长度为1 515 bp,编码50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bHLH-MYC_N super familybHLH_SF super family 保守结构域,通过预测该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多重序列比对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扩增的CdMYC2属于MYC2家族转录因子。系统进化树显示,CdMYC2与同科同属植物茶树(Camellia sinensis)聚为一支,而与壳斗科栎属植物白栎(Quercus lobata)、夏栎(Quercus robur)的分支距离远。RT-qPCR结果表明,CdMYC2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织部位;而在果实的不同发育阶段中,9月份果实的CdMYC2表达量达到最高。本研究为后续探究MYC2转录因子在调控越南油茶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鞍带石斑鱼MRFs基因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张龙婷, 郑智, 王尧, 高煜杰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0
摘要:
生肌调节因子(MRFs)在动物体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鞍带石斑鱼5种生肌调节因子(MRFs)cDNA全长序列,包括MyoD1(1 962 bp)、MyoD2(1 466 bp)、MyoG(926 bp)、MRF4(1 052 bp)和Myf5(1 133 bp),分别编码297、270、251、238和242个氨基酸。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种MRFs均含有由60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MRFs分为两支,其中MyoDMyoD1MyoD2)与Myf5聚为一支,MRF4MyoG聚为另一支,且各基因均与鲈形目鱼类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种MRFs在骨骼肌中表达量较高,而在肝脏、心脏和肠道等组织中表达较低。该研究为揭示MRFs在鞍带石斑鱼骨骼肌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温郁金离体微根茎的诱导
王凯旋, 郭佳忻, 陈健妙, 曾劲松, 梁静, 李颖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12
摘要:
为了提高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种苗繁育效率,本试验以温郁金离体生根培养基1/2MS + NAA 0.5 mg·L−1为对照,通过添加不同浓度和配比的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CC)和复硝酚钠(Compound sodium nitrophenolate,CSN),诱导温郁金组培苗的微根茎分化,并观测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复合添加CC 1.0 mg·L−1和CSN 2.0 mg·L−1时,微根茎诱导形成明显,诱导率达62%,而复合添加CC 3.0 mg·L−1和CSN 1.0 mg·L−1时,诱导率为46%,但微根茎膨大增粗最明显,横切直径约6.8 mm,两者间微根茎长无显著差异。具微根茎的组培生根苗移栽全部成活,与对照组培生根苗相比,其存活率、生长速率、分蘖数、新增叶片数以及块根和根茎的重量分别增加了36.4%、112.5%、83.0%、103.9%和83.2%。
转录组差异解析文心兰跳芽现象及其调控
兰寒俏, 刘乐, 黎维诗, 郝代成, 陈泰臻, 陆玲, 唐敏强, 凌鹏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97
摘要:
为解决文心兰(Oncidium hybridum)切花生产中出现的不定芽跳跃性发育打断正常花芽分化生长周期现象造成的切花产量下降问题,以文心兰‘博大一号’的花芽和营养芽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技术进行转录测序。结果获得127 452 717个高质量序列,共37.36 Gb,鉴定出7 67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COG功能分类主要在信号转导途径和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途径,DEGs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有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获得78个DEGs,差异最显著的涉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水杨酸、赤霉素。还筛选到影响开花的相关转录因子和基因有13个,包括MADS1AP2FLK等。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探析了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及这些开花基因对文心兰花芽和营养芽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心兰生产过程中不定芽跳跃性发育现象形成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便于后续提高文心兰生产效率和质量、优化文心兰栽培管理技术,这对推动我国兰花育种、种苗生产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南茸帽藓科苔藓植物新记录
苏欣, 祁天运, 张莉娜, 郝杰威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203
摘要: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藓类植物的资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笔者及团队成员于2022—2023年多次对黎母山主峰进行标本采集。通过形态学鉴定与文献查阅确认发现海南新记录属:假黄藓属(Actinodontium)及该属物种皱叶假黄藓[A. rhaphidostegum (Müll. Hal.) Bosch & Sande Lac.]。 笔者对新记录属与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特征图版,对生境以及地理分布等信息进行了介绍。本次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海南苔藓植物资源资料。
藓状鱼栖苔和繖房江蓠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蔡红艳, 王忱, 曾俊, 李航, 王润东, 谭华强, 王锂韫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60
摘要:
为探究藓状鱼栖苔(Acanthophora muscoides)和繖房江蓠(Gracilaria coronopifolia)两种大型红藻的潜在开发价值,测定其基本营养成分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藓状鱼栖苔与繖房江蓠鲜质量(FW)水分含量分别为93.10%和88.60%,粗蛋白含量分别为9.4%和7.5%,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89%和1.78%,灰分含量分别为55.07%和27.38%,粗纤维含量分别为5.7%和3.57%;藓状鱼栖苔与繖房江蓠均有13种氨基酸,氨基酸的组成合理,必需氨基酸与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DAA/TAA分别为56.74%与48.14%,符合FAO/WHO标准模式的要求,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亮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分别为异亮氨酸与赖氨酸;藓状鱼栖苔与繖房江蓠均具有高水分、低脂肪、粗蛋白含量适宜、脂肪酸种类少、富含钙、铁、钠、镁、锌和钾等人体所需的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极低的特点,且氨基酸种类多样、模式较为理想、营养丰富,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研究可为藓状鱼栖苔与繖房江蓠进一步的资源化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大型海藻群落结构调查与研究
田辉, 覃乐政, 何林文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42
摘要:
为探究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大型海藻种类和群落结构特征,于2023年4月至2023年6月对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区12个不同站位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在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生物调查中,采集到29种大型海藻,其中红藻门17种,绿藻门9种,褐藻门3种,优势种为脆叉节藻(Amphiroa fragilissima)和喇叭藻(Turbinaria ornata)。大型海藻的平均生物量为(2.40±1.89)g·m−2。不同种类海藻的平均碳(C)、氮(N)含量分别为18.80%、0.98%,不同种类海藻的平均C/N比值为(24.04±13.61)。大型海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28±0.59)、(5.60±4.61)、(0.87±0.70)。聚类与排序结果表明,12个站位被分为3个聚类组,组间SIMPER与ANOSIM分析结果表明3个聚类组之间的大型海藻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群落结构基本分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大型海藻种类丰富,但部分特定的优势种藻类和生境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聚类组间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
橘小实蝇四种泛神经元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刘佳莹, 张杰, 王齐, 吴少英, 王桂荣, 刘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58
摘要:
害虫中枢神经功能研究是开发精准行为调控技术的基础。尽管基于遗传操作的神经标记技术在这一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针对以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为代表的非模式昆虫,此类技术仍相对匮乏。本研究旨在鉴定橘小实蝇的4种泛神经元表达基因,为构建橘小实蝇神经标记体系奠定基础。本研究团队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橘小实蝇的泛神经元表达基因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验证了其全长序列及外周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通过参考果蝇的4种泛神经元表达基因,在橘小实蝇中鉴定出4种同源基因,即BdornSybBdorSyt1BdorelavBdorBrp;这4种基因的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9337 bp(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26884 bp(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1341 bp(1个外显子)和49692 bp(14个外显子、13个内含子),BdornSybBdorSyt1Bdorelav的结构域在近缘物种中高度保守;PCR克隆结果表明,这4种基因的CDS序列长度均在500 bp以上,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相符;进化以及基因组结构分析显示4种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高度保守;表达模式分析表明,4种基因在橘小实蝇外周感觉器官均有表达,其中BdornSybBdorSyt1BdorBrp在主要嗅觉器官——触角和下颚须中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本研究在橘小实蝇中鉴定了4种泛神经元表达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未来构建橘小实蝇的泛神经元标记体系提供了基础。
番茄不同组织及不同激素处理下内参基因的筛选
缪蝶, 张舒心, 王鹏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40
摘要:
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 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模型。近年来,番茄内参基因的筛选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关于外源植物激素处理的种类较少,因此,本研究团队尝试筛选番茄在不同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和不同组织部位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筛选番茄不同组织部位及植物激素处理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以DANJEF-1αACTUBIAPTCACTIP41RPL8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在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水杨酸、油菜素内酯、乙烯和不同组织部位8种试验条件下,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和RefFinder等算法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估,并通过生长素响应基因SlGH3.4对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APT是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处理和不同组织部位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UBI是全部样品中、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处理下最稳定的内参基因;TIP41是乙烯处理下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最后,以综合排名较稳定的APT作为内参基因时发现,SlGH3.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生长素(IAA)处理条件下显示出相似的趋势,而稳定性较差的RPL8基因未能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准确校正。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番茄响应外源激素处理的基因表达网络分析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PcSec62参与调控辣椒疫霉生长发育及致病性
黄玉媛, 叶倩倩, 陈庆河, 梁启福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0
摘要: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蛋白加工的重要场所,Sec62作为内质网易位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生长发育及应激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不同生育阶段及致病过程PcSec62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获得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P.capsiciPcSec62基因敲除突变体ΔPcsec62及回补菌株ΔPcsec62-C,以野生型及空载菌株为对照,对突变体进行生物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孢子囊及侵染阶段PcSec62转录表达显著增高, ΔPcsec62突变体生长及产孢能力显著下降,且菌丝极性生长受阻膨大体显著增多;同时ΔPcsec62菌株对于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和致病能力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PcSec62参与调控辣椒疫霉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响应及致病性过程。
不同农用酵素对百香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陈媚, 张荣萍, 高玲, 刘迪发, 徐丽, 冯红玉, 赵亚南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8
摘要:
为筛选出一种有效提高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品质及产量的农用酵素,采用网室盆栽和大田露地栽培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测定果实大小、产量、品质指标等,比较用百香果果皮、百香果秸秆、圣女果秸秆和玉米秸秆四种不同底物发酵生产的农用酵素和化肥处理对百香果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百香果果皮酵素处理的百香果果实大小、单果重、一级果率与化肥相当,产量比化肥处理增加6.38%,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酵素处理;在品质方面,百香果果皮酵素显著提高果汁钙、总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均最高,效果优于百香果秸秆酵素和玉米秸秆酵素;圣女果秸秆酵素显著提高果实的铁、锌、总有机酸、总氨基酸、维C含量,但由于酸含量过高导致其固酸比、糖酸比偏低,果实综合品质欠佳。综合2年的数据,百香果果皮酵素处理对提高百香果的综合品质及产量效果最优,果实商业价值更高,为最佳处理。
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部总皂苷的含量测定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刘珍, 王祝年, 王茂媛, 汤欢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88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Callerya speciosa 根部总皂苷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牛大力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优化牛大力根部总皂苷提取工艺,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4个生长年份(3年生、6年生、10年生、15年生)牛大力根部总皂苷含量,最后用DPPH自由基法和羟基自由基法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牛大力根部总皂苷超声辅提法的最佳提取条件是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为1∶40,提取时间为40 min,提取次数为3次。4个生长年份牛大力中,6年生牛大力根部总皂苷含量最高,15年生牛大力根部总皂苷含量最低。牛大力根部总皂苷含量随着生长年份的增长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抗氧化活性测试发现,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部总皂苷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牛大力总皂苷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
海雀稗低氮耐受性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
符春婵, 胡旭, 林佳奇, 马梦欣, 王晓椿, 王志勇, 廖丽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91
摘要:
为探究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的耐低氮特性,本研究以10份海雀稗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并设置全氮(5.0 mmol·L−1)和1/100氮(0.05 mmol·L−1) 2个氮浓度处理30 d,测定处理后的叶绿素含量、地上部鲜质量、草层高度等18个农艺性状并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探究10份海雀稗种质的耐低氮特性,对种质低氮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相比正常氮处理,低氮处理的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分蘖总长度和分蘖数等指标显著降低;根冠鲜质量比、根冠干质量比、地上部干物质含量、地下部干物质含量等指标显著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分析,筛选出耐低氮的海雀稗种质17USA-03、17HN-39。
哈密瓜野生型戴尔有孢圆酵母的筛选及鉴定
陈益萱, 翟金玲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61
摘要:
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Td)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非酿酒酵母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果酒酿造中,与酿酒酵母共同发酵,能够提高果酒风味的多样性。本次试验从海南乐东佛罗镇的哈密瓜表皮上筛选出1株野生型酵母,通过对菌株进行表型观察及基于18S rDNA测序构建该菌株的系统发育树,鉴定为Td。在果酒发酵条件下,Td在酒精含量4%~20%、pH2.8~3.6、二氧化硫浓度100~500 mg·L−1下均能够正常生长,在酒精含量4%、pH3.6、二氧化硫浓度300 mg·L−1的环境下生长量最高。试验结果表明,Td不产生硫化氢,不会对酿酒酵母产生嗜杀效应,而且能提高哈密瓜果酒的风味,可用于哈密瓜果酒生产中。
三角褐指藻乳酸脱氢酶的原核表达及纯化鉴定
郑伊蒙, 段家文, 张艺, 李晨辉, 谢珍玉, 黄爱优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6
摘要:
为了探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中乳酸代谢的关键酶——乳酸脱氢酶(ptLDHA)上的乙酰化修饰位点及其在乳酰化和乙酰化交互作用中的潜在作用,以三角褐指藻cDNA为模板克隆了ptLDHA基因序列,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MBP-C-LDHA,随后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经优化,在 16 ℃、0.2 mmol·L−1 IPTG 诱导 24 h 条件下,ptLDHA蛋白成功表达且主要为可溶性蛋白。利用His标签进行融合蛋白的纯化,并用ptLDHA多克隆抗体进行 Western blot 鉴定,在约 78 kDa处获得单一蛋白条带,证实纯化蛋白为ptLDHA。本研究成功实现了ptLDHA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与纯化,为后续构建乙酰化修饰位点的定点突变并探究修饰与去修饰状态对酶活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园艺
白木香奇楠种质CNTPS18基因克隆及伤害诱导表达分析
暴正瀚, 樊小红, 马天娇, 孟慧, 魏建和, 吕菲菲, 杨云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78
摘要:
奇楠种质是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的一种新化学型种质,具有结香快和质量高的优良特性。倍半萜合酶是沉香特征成分倍半萜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了探究倍半萜合酶基因在高品质奇楠沉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奇楠种质中重要的倍半萜合酶基因CNTPS18,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检测了CNTPS18基因在奇楠种质受到伤害诱导后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该基因CDS全长1632 bp,其编码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无跨膜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和亲水性,属于非分泌蛋白;CNTPS18蛋白具有Terpene synthase-like、Terpene cyclases, class 1, plant等8个倍半萜合酶的保守结构域,三级结构与Vetispiradiene synthase的一致性很高; CNTPS18在进化上与同属的马来沉香和Aquilaria agallochumTPS基因最为接近,与木棉亚科的榴莲和锦葵亚科的哥伦比亚锦葵处于同一分支,显示出同为锦葵目下的亲缘关系;CNTPS18在茎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根和果实,最低的是叶和种子。同时,CNTPS18在奇楠种质伤害诱导结香15 d以后高度表达,推测其协助奇楠种质稳定积累次生代谢产物以抵御伤害胁迫。本研究的开展为探索奇楠种质结香机制和进一步分析CNTPSs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几种保鲜剂对紫玉兰花朵瓶插寿命的影响
莫丽文, 欧阳子龙, 龚理, 高筱钰, 廖宏英, 许恬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54
摘要:
为探究保鲜剂对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花朵瓶插寿命的影响,探讨了抗坏血酸、硫代硫酸银(STS)、N-(2-氰乙基)氨基乙酸(AVG)和氨基氧乙酸(AOA)4种保鲜剂对盛花期、初花期和露红期紫玉兰切花瓶插寿命及开花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鲜剂可显著延长初花期和露红期花朵的瓶插寿命,其中30 mg·L−1 AOA处理效果最优,初花期和露红期瓶插寿命分别达86 、110 h,且鲜质量比维持较高水平。抗坏血酸(2 g·L−1)及STS(0.5、2 mmol·L−1)均能促进露红期花朵开放,同时也会加速花朵凋谢衰老,与其他保鲜剂处理相比,其瓶插寿命最短(89.33~96.00 h)。盛花期花朵对保鲜剂处理无显著响应。研究揭示了紫玉兰切花瓶插保鲜效果的花期依赖性,为紫玉兰切花应用及保鲜剂成分选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紫玉兰切花产品开发提供试验基础和科学参考。
睡莲KNOX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许慧娴, 黎洁, 李梅儿, 张汝鑫, 王童欣, 李霆格, 赵莹, 王健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4
摘要:
KNOX基因家族是编码同源异型盒蛋白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解KNOX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特征及其在睡莲 (Nymphaea) 胎生苗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睡莲基因组中鉴定到15个KNOX基因,发现其分布于1、2、3、4、5、6、7、8、9、11、13号染色体上,并对其理化性质、顺式作用元件及物种共线性等进行了分析。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睡莲KNOX编码249~2270个氨基酸,预测均为亲水性蛋白,分子量在2.84~24.95 kDa之间,其成员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大多数睡莲KNOX基因含有典型KNOX1、KNOX2、ELK、Homeobox_KN四种蛋白保守结构域;根据睡莲KNOX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Class Ⅰ和Class Ⅱ两类,其中,Class Ⅱ-B可能是睡莲特有的类别。种间共线性分析发现,睡莲KNOX基因家族成员中有13个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水稻 (Oryza sativa) 和玉米 (Zea mays) 的KNOX基因均存在共线性关系,且与番茄的同源性最高。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睡莲KNOX基因家族含有较多与生长发育、激素和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不同时期叶片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Ⅰ类NcKNOX基因极有可能对睡莲叶片胎生芽的产生和发育起到关键作用。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水角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周荟森, 谭德冠, 王英, 付莉莉, 于颖, 孙雪飘, 张家明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8
摘要:
水角(Hydrocera triflora)是重要的濒危水生植物,耐旱性差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拟建立水角遗传转化体系,并对其进行遗传改良,以期减轻其濒危程度。首次建立并优化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水角遗传转化体系。在优化该转化体系研究中,发现水培扦插转化法较优,菌株K599转化率最高,带顶芽插穗作侵染外植体转化效果较优。优化的转化体系转化率高达63.3%。构建了过表达海藻糖合成酶MeTPS6基因的载体并获得其转基因植株。3%(m/m) 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溶液处理3 d,发现转基因植株生长正常,而对照叶片出现萎蔫。经检测转基因植株毛状根的海藻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过表达MeTPS6转基因水角的耐旱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结果为水角的性状改良和基因功能验证提供基础,也为其他水生植物高效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借鉴。
江西唇形科一新变种——腺毛裂苞香科科
徐国良, 黄念钧, 曾晓辉, 许国燕, 周志光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50
摘要:
报告了江西南部丹霞地貌唇形科植物一新变种——腺毛裂苞香科科(Teucrium veronicoides Maxim. var. glandulosus G.L.Xu),该种和裂苞香科科(Teucrium veronicoides Maxim.)形态上最为相似,但该种的茎、叶片两面、叶柄、苞片、花序轴、花梗以及花萼远轴面均密被平展的长腺毛、短腺毛和少量柔毛;花萼筒前方靠近基部位置明显膨大;后者的茎、叶片两面、叶柄、苞片、花序轴、花梗均被长柔毛,花萼除边缘具睫毛外几无毛,花萼筒中部略膨大;故可以明显区别。
金枕榴莲果实矿质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王远铭, 许丹勇, 王宇洋, 李华东, 周俊磊, 林电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34
摘要:
为了探索金枕榴莲果实矿质营养元素对果实品质的作用,筛选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矿质元素因子,以海南省种植的金枕榴莲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果实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指标以及11种矿质元素进行相关性和通径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硫(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酸含量与钙(Ca)、硼(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镁(Mg)、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糖酸比与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固酸比与Ca、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各矿质元素对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对可溶性固形物主要影响元素有氮(N)、Mg、锌(Zn)、锰(Mn);对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影响元素有B、Mn、Zn、N;对果实总酸含量主要影响元素有钾(K)、N、Mg、Zn;对维生素C含量主要影响元素有S、铁(Fe)、Mg、Zn;对糖酸比主要影响元素有K、Zn、Mn、B;对固酸比主要影响元素有Mg、Zn、Fe、Mn。综上所述,K、N、Ca、Mg、Zn、B等元素为影响榴莲果实品质的主要元素,是各个矿质元素协同调控的综合结果。结合海南本地土壤及果实养分含量,生产中可通过适当增施K、Mg、Zn、B肥,同时协调各元素之间的施肥比例,从而提升果实产量和品质。
热带作物
海南豇豆品种筛选及种植模式优化
张思卿, 袁冬福, 陈建文, 邢诚, 张斌, 牛玉, 李芬, 吴少英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80
摘要:
本研究针对海南豇豆(Vigna unguiculata)生产中植株徒长、病虫害频发及品种抗逆性不足等问题,开展化学—物理协同防控技术与品种适应性综合评价。在全围网防虫网设施下,系统评价8个主栽品种的生长特性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苏豇8号’始花期最早,‘苏豇12号’嫩荚重最高(33.28 g),‘热豇2号’与‘南豇1号’叶片鲜重达较高水平,分别为1.8 g和2.0 g;设置磷酸二氢钾、“爱苗+磷酸二氢钾”、敌力脱3种处理开展控旺压苗,其中,“爱苗+磷酸二氢钾”控旺处理在抑制株高、提升产量等方面效果最佳,嫩荚增重37.64 %、增长20.28 %,单次采收条数增长61.34 %;不同的密度试验中4粒·穴-1的播种密度利于平衡种内竞争与互助,嫩荚重最高(32.87 g),单次采收252条。田间主要害虫蓟马危害程度存在品种差异,其中对‘热豇2号’与‘南豇1号’危害最轻。不同播种密度下,穴播4粒时蓟马危害程度最低。豇豆锈病呈持续加重趋势,在4月初(豇豆生长后期)达到发病高峰。本研究构建的协同防控体系与品种适配模型,为海南豇豆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镁锌缺乏对海贡蕉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姜成君, 王丽霞, 翟丽娜, 赵艳, 何应对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10
摘要:
为探究镁锌协同缺乏对‘海贡蕉’(Musa. AA)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别以镁(Mg)、锌(Zn)两种元素正常含量的0%、50%、100%浓度梯度对其进行缺素处理。结果表明,生长第120天,Mg、Zn协同缺乏处理抑制‘海贡蕉’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生理。正常处理下株高为32 cm、茎粗为8.65 cm、总根长为1 051.47 cm;缺乏处理株高、茎粗、总根长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叶片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下株高相对生长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光合特性方面,正常处理与缺乏处理在SPAD值、Pn值、Tr值、Ci值、Gs值等指标上也有明显差距,且缺乏处理下Y(Ⅱ)值、Fv/Fm值降低,NPQ值波动。本研究监测了Mg、Zn缺乏下‘海贡蕉’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生理,为制定精准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利用新型电子加速器辐照诱变水稻的研究初报
王祥镖, 夏志辉, 翟虎渠, 李卫, 任杰, 王蓉, 曹兵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48
摘要:
本研究首次利用三亚新型电子加速器装置,以20 Gy为梯度设置80~200 Gy 7个辐射剂量组,对水稻(Oryza sativa)萌动种子进行诱变,对M1代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存活率、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M2代进行表型突变筛选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剂量下M1代供试水稻材料除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和株高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其余农艺指标均随剂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并在M2代中获得了抗病、早熟、晚熟、株高、分蘖数、芒长以及种壳颜色突变的水稻植株,且突变率依次为:种壳颜色(0.234 9%)>株高(0.214 8%)>晚熟(0.134 2%)>早熟(0.107 4%)>芒长(0.080 5%)>分蘖数(0.053 7%)>抗病(0.040 3%),确定水稻萌动种最佳辐射的剂量区间为140~160 Gy。
大豆过氧化物酶基因GmPOD123的功能鉴定及互作蛋白的筛选
刘笑雨, 姚文博, 赵艳, 裴双康, 张丽娟, 朱梦雪, 王心蕊, 王佳乐, 许浩, 许克恒, 周永刚, 李海燕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7
摘要:
为深入挖掘调控大豆(Glycine max)抗旱性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基于前期干旱处理下大豆叶片转录组结果,筛选出受干旱胁迫显著诱导的过氧化物酶GmPOD123基因。首先,为了鉴定GmPOD123是否响应干旱胁迫,本研究对大豆叶片GmPOD123进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其在3 h胁迫时被显著诱导。进一步,通过对转GmPOD123基因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干旱胁迫下的表型鉴定,明确了其具有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功能。同时,为了解析GmPOD123调控抗旱的分子机制,利用大豆cDNA酵母文库筛选到互作蛋白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GmFBA2),并通过酵母双杂和双萤光素酶互补实验鉴定了其与GmPOD123互作。研究表明,GmFBA2可能通过与GmPOD123的互作参与调控大豆抗旱性的功能。
木薯MeKIN10与MeRAV1/2蛋白互作结构域鉴定
何娇妍, 陈奥, 闫语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8
摘要:
木薯(Manihot esculenta)是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作物,而干旱、高温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氧化胁迫严重影响了木薯的产量和品质。已有研究表明,木薯能量感应激酶MeKIN10通过介导MeRAV1/2的蛋白磷酸化提高木薯的氧化胁迫抗性。蛋白互作是激酶介导蛋白磷酸化的关键,然而,MeKIN10与MeRAV1/2的蛋白互作区域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蛋白结构域分析、AlphaFold3互作预测及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了MeKIN10与MeRAV1/2的蛋白互作区域,结果显示MeKIN10的激酶结构域STKc-AMPK-alpha与MeRAV1/2均互作,而UBA-SnRK1-plant及AMPKA-C结构域只与MeRAV2互作。以上结果表明MeKIN10的激酶结构域STKc-AMPK-alpha是其与MeRAV1/2蛋白互作的关键结构域,进一步说明了MeKIN10与MeRAV1/2的蛋白互作是其介导MeRAV1/2磷酸化的关键。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化
黎母山大蚕蛾科物种多样性及年动态研究
夏梦娜, 卢俊辉, 罗剑, 陈明斌, 梁远鹏, 陈克标, 张宝琴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77
摘要:
本研究针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黎母山景区进行大蚕蛾科的种类调查。通过2020–2024年的灯诱和踏查,共记录到黎母山大蚕蛾科15种,涵盖2个亚科、9属,其中有3个特有种。通过分析大蚕蛾的飞行期和上灯时间,发现大蚕蛾的活跃期主要集中在11月至8月之间,有56.34%的个体在03:00–06:00时间段被诱集。结合饲养记录,初步判断一化性昆虫有6种,二化性昆虫有2种,多化性昆虫有7种。此外,黎母山大蚕蛾科的区系特征与热带区系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的物种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极端水分胁迫的响应
陈虹, 段洪浪, 吴建平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19
摘要:
极端气候引起降水格局变化并导致暴雨、干旱及干湿交替事件频繁发生,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群落稳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为探究极端气候胁迫对植物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组、淹水、干旱和干湿交替胁迫模拟降水格局变化,测定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盆栽土壤理化性质(pH、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研究樟树土壤系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3种胁迫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总氮含量(P<0.001)。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淹水和干湿交替胁迫下显著高于干旱胁迫,而真菌生物量在几种胁迫下较为稳定。干旱胁迫下的微生物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综上分析,在极端水分胁迫后,樟树生长受到负面影响,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底物限制更强;相比水淹和干湿交替,干旱胁迫对樟树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更大。樟树在遭受极端气候事件后可以考虑增强微生物–植物的耦合作用,以提升植物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从而维系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并助力植物生长恢复。
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蝴蝶多样性及时空动态分析
杨梓煊, 朱遵燕, 李加慧, 林晓丹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64
摘要:
蝴蝶作为一类重要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类群,其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与生境类型有着密切联系,其多样性及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反映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为掌握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的不同生境与蝴蝶多样性的关系,本课题组自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用样线法对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常绿阔叶灌木林、灌丛、农田、草地沼泽4种生境的蝴蝶进行了系统性调查,探究了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的不同生境中蝴蝶分布的情况。本次调查共记录2107头蝴蝶,隶属6科90属128种,其中区系组成成分中以东洋区物种为主,不同科的种类组成中蛱蝶科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群落多样性在时空上存在明显差异,成虫月发生动态显示物种数和个体数变化均呈现双峰状,分别在5月和9月达到峰值;不同生境的蝴蝶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常绿阔叶灌木林的蝴蝶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草本沼泽的蝴蝶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本研究结果补充了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蝴蝶资源的基础数据,并为该地区蝴蝶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及生态环境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海南东方市湿地维管束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组成特征
陈珏琦, 何荣晓, 宋希强, 端木嘉龙, 杨泽秀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95
摘要:
以海南省东方市5种类型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水库湿地、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为研究区域,对维管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东方市湿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记录了114个科、426个属和626种维管植物,包括15种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以及610种被子植物。(2)东方市湿地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可划分为12个类型和12个变型。(3)植被类型可分为湿地森林、湿地灌丛、湿地草地、水生植被、盐碱湿地植被5个湿地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和11个群系。植被类型主要以热带为主。(4)入侵植物中Ⅰ级(恶意入侵)与Ⅱ级(严重入侵)植物较多,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构成了威胁。本研究结果初步明晰了东方市湿地植物资源现状,丰富了热带沿海半干旱区湿地的植物资源信息,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保护、生态恢复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热带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发展趋势
张乐, 李镇东, 任明迅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44
摘要:
热带农业生产大多位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面临着生产方式落后、产量较低、占用土地与森林资源等问题。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将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系统引入农业用地管理模式中,通过高大乔木和低矮农作物的复合种植,形成较为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助于提升经济产值、增加产品多样性、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等,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在世界热带地区常见的主要农林复合系统,评估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亚洲地区的农林复合系统以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农林复合系统、油棕(Elaeis guineensis)农林复合系统、木棉(Bombax ceiba)稻田农林复合系统为主;非洲农林复合系统则以可可(Theobroma cacao)、金合欢(Acacia sp.)等为优势作物;拉丁美洲典型农林复合系统的主要物种是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咖啡(Coffea arabica)。当前的热带农林复合系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缺乏宏观尺度和生态过程的研究、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民众的教育水平不足以胜任其生产模式等。建议热带地区农林复合系统加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筛选当地合适的物种组合,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的研究,研发因地制宜的优质高产技术。
热带海洋生物与水产养殖
温度、光照对长心卡帕藻生长及色素水平的影响
吴翔宇, 杨涵, 黄良夫, 唐贤明, 杨守国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50
摘要:
为进一步优化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室内人工扩繁技术,通过开展控制试验,分别探究温度和光照对长心卡帕藻生长、色素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7 ℃时,长心卡帕藻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试验组(P<0.05),藻体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较高,说明温度适度升高会提升藻体色素含量的积累水平,但培养温度差异对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小,各组藻胆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温度下,长心卡帕藻的相对生长率随光照强度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光照强度在4 000~7 000 lx时藻体能保持较快的生长;藻体叶绿素a含量在光照强度为1 000 lx时显著高于其余光照组,说明适宜的低光照会促进长心卡帕藻合成更多的叶绿素a;光照强度为4 000 lx时,藻体的藻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光照组,光照强度的变化能引起长心卡帕藻的藻胆蛋白含量波动。
全健康
基于荧光光电技术的大肠杆菌药敏分析
申逸, 郭天赐, 来卓元, 易博, 林川, 朱贺然, 万逸, 毛海梅, 曲龙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49
摘要:
本研究基于荧光光电微生物检测仪,研究不同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结果证明使用荧光光电微生物检测仪进行微生物耐药分析的结果等效于K-B 纸片法药敏实验。相对于传统方法,荧光光电微生物检测仪能够快速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耐药情况,尤其对于苛养菌和其他生长缓慢的菌株,能够及时为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和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使用 9 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萘啶酮酸耐药性最高,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为 100 μg·mL−1。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最低,最小抑菌浓度为 0.2 μg·mL−1。将萘啶酮酸分别和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氯霉素联用,结果表明 0.5 倍 MIC 浓度的萘啶酮酸与 0.5 倍 MIC 浓度的环丙沙星联用,起到的杀菌效果较好。
利用COI基因鉴定海南省蚊种及白纹伊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邓晓东, 李智杰, 何丽敏, 薛春梅, 伍丽娴, 李俊才, 费小雯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9
摘要:
为获得海南最新蚊子种类信息,分析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地理种群间分化和基因流状况,本研究从海南省4个地理区域收集蚊虫,PCR扩增COI基因并测序,通过Blast比较鉴定蚊种。使用MEGA11对不同来源白纹伊蚊COI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计算碱基的相对含量,计算碱基和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应用邻接算法来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使用Dnasp6.0分析位点多态性、种群遗传距离、单倍型和多样性分析、以及错配分布分析。使用PopART 1.7 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使用Arlequin 3.1软件分析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基因流(Nm值)。使用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法分析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 共捕获8属43种吸血蚊种,它们分别属于按蚊属(Anopheles)、库蚊属(Culex)、伊蚊属(Aedes)、阿蚊属(Armigeres)、巨蚊属(Toxorhynchites)、曼蚊属(Mansonia)、小蚊属(Mimomyia)和煞蚊属(Sabethes)。共鉴定了19种按蚊、13种库蚊、6种伊蚊,以及少量的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吕宋小蚊(Mimomyia luzonensis)、巨蚊(Toxorhynchites ambionensis)、常型曼蚊(Mansonia uniformis)和煞蚊(Sabethes glaucodaemo)。研究发现白纹伊蚊三亚种群和儋州种群之间为中度分化,其他种群两两之间处于轻度分化,基因交流频繁。白纹伊蚊种群中的中国海南种群与中国云南种群和老挝种群、越南种群、马来西亚种群之间遗传分化较低,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这揭示海南岛外的病毒有传进岛内的安全隐患,本研究结果对海南岛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南产火炭母抗鸡白痢的作用初探
孙羽伶, 何婷, 符美虹, 李天森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74
摘要:
为了探究海南产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抗鸡白痢的可能性和潜在分子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海南产火炭母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同时利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和牛津杯抑菌试验确定海南产火炭母最佳提取条件并检测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海南产火炭母活性成分与鸡白痢有61个交集靶点。从GO功能分析中获得45个生物过程、15个细胞组分和12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到18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种核心活性成分和5个核心靶点的结合自由能均小于−5.0 kcal·moL−1。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海南产火炭母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60,70 ℃提取45 min,提取2次,其MIC和MBC相同,均为128 g·L−1。综上所述,海南产火炭母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等多种活性成分调控MMP9、PPARG等多个靶点,从而影响MAPK、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途径发挥抗鸡白痢作用。现已证明,海南产火炭母以黄酮类成分为主,多成分协同效应为辅起抗鸡白痢作用。
海南省人群主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Meta分析
蔡芃浠, 莫开治, 徐智慧, 韩谦, 许靖云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79
摘要:
为了给海南省人群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系统评估并分析了海南省人群主要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 Web of Science、PubMed 等数据库,收集关于海南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研究。经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运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 42 项,涉及总人数 109 899 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 43.4%(95% CI:33.4~53.7)。亚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昌江县感染率最高(70.4%,95% CI:68.8~72.0),白沙县最低(22.0%,95% CI:20.6~23.5)。不同虫种感染率也有所不同,原虫感染率最低,仅为 8.6%(95% CI:8.1~9.1),蛲虫感染率最高,高达 41.3%(95% CI:40.7~41.9)。此外,县域地区人群的感染率(53.5%,95% CI:41.7~65.1)显著高于城市地区(39.5%,95% CI:30.4~49.0)。时间趋势分析显示,2000 年前人群感染率最高(71.0%),2011 年后降至 21.7%。年龄分析表明,儿童组(0~14 岁)蛲虫感染率最高(37.3%),而钩虫感染率随人群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老年组钩虫感染率达 41.5%。评估结果显示,海南省人群主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存在明显的地区、虫种和时间差异,需针对高发地区和重点人群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宣教,以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虫黄藻对低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何燃, 高楷翔, 潘能斌, 李展泓, 张廷超, 梁宏业, 卢晓燕, 蓝梦玲, 覃祯俊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202
摘要:
为了探究虫黄藻(Effrenium voratum)在低盐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变化,以离体培养的虫黄藻为对象,对虫黄藻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其相对丰度,开展低盐胁迫实验,研究低盐环境对E. voratum的生长状况、单个虫黄藻Chl 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生理影响。结果显示:1)35盐度下,E. voratum的细胞密度稳定增长,表明其生长状态良好。25的低盐胁迫下,其生长受抑制但仍能维持生存。15的低盐胁迫下,其细胞密度在48 h后显著下降,呈负增长趋势,表明其生长受到严重抑制。2)15的低盐胁迫下,E. voratum的单个虫黄藻叶绿素a浓度在4 h后持续下降,表明其光合作用能力受到显著抑制,趋势明显。3)25和15的低盐胁迫下,E. voratum的SOD活性和CAT活性在4 h内有所上升,但在24 h后持续下降,表明其抗氧化能力初期有所增强,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氧化能力逐渐减弱。
丁酸钠负载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彭姝璐, 邵佳, 唐燕琼, 马香, 李宏, 迟雪, 刘柱, 李娟娟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69
摘要:
致病菌感染会释放大量脂多糖,破坏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结构,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造成肠上皮屏障功能失调,诱发严重的肠道炎症。丁酸钠,作为短链脂肪酸的一种,对于缓解肠道炎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易挥发、利用率低等特性严重影响其应用。因此,设计开发丁酸钠药物递送系统对于提高丁酸钠利用率和作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在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存在下交联的性质,将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包裹在颗粒中,形成CS-SB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对CS-SB进行表征,发现CS-SB呈不规则的球状,粒径约为(97.30±4.20) nm。SB能够在PBS缓冲液中释放,24 h的累积释放量达到(116.27±7.75) ng。构建脂多糖诱导肠道细胞炎症模型,发现CS-SB能有效地抑制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起到缓解炎症的作用。运用壳聚糖等天然产物开发的药物递送系统,能有效克服丁酸钠易挥发的缺点,为设计新型生物活性口服药物递送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9-苯基吖啶对埃及伊蚊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制初探
刘华鑫, 高龙翔, 侯德钟, 骆焱平, 王兰英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2
摘要:
光活化药剂能够在可见光或近紫外光照射下吸收光子能量转变为激发态,产生活性氧,从而对机体细胞造成氧化损伤,引发生物膜和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破坏。由于该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易自然降解等优良的特性,其在医药领域、农药领域均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埃及伊蚊为供试靶标生物,测定9-苯基吖啶等6种吖啶衍生物的杀幼蚊活性,并对高活性化合物作用机制进行初探。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均为光敏性化合物,经紫外照射后化合物杀虫活性均显著升高,其中9-苯基吖啶活性最高,LC50为0.717 mg·L−1,且可使埃及伊蚊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显著降低,蛹死亡率显著升高,同时显著抑制几丁质酶活性;试虫体内活性氧(ROS)水平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提高,LC75浓度的药剂处理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为此,推测9-苯基吖啶通过诱导试虫机体产生ROS,造成机体氧化损伤从而发挥杀虫活性,其具有开发光活化杀幼蚊药虫剂的潜力。
海南不同地区猪场蚊媒种类及其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调查分析
向恒涛, 王金花, 曹起源, 彭德顺, 吴佩霏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13
摘要:
为了解海南省不同地区猪场蚊子种类及其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情况,为猪场蚊媒疫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本研究使用光触媒诱蚊灯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BS)、定安县(DA)、乐东黎族自治县(LD)和文昌市(WC)等4个不同市县的猪场采集蚊子,通过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蚊媒种类。再通过宏基因组学测序方法分析蚊媒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基因功能。结果显示,海南不同地区的猪场优势蚊种各不同,BS、DA、LD和WC的优势蚊种分别为达氏按蚊、中华按蚊、尖音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占比分别为58.43%、55.46%、88.65%和57.84%。经宏基因组学微生物测序分析,BS、LD、WC等地区的蚊媒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广古菌门为优势古细菌门,而DA猪场的蚊媒优势古细菌门则为热古菌门;变形菌门是4地区猪场蚊媒的优势细菌门;子囊菌门为4个地区蚊媒的优势真菌门;BS、DA和LD的优势病毒门均为负链RNA病毒门,而WC的优势病毒门为科萨特病毒门。种水平上,毛肠短状螺旋体(Brachyspira pilosicoli)、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流产衣原体(Chlamydia abortus)、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和软骨滑液菌(Waddlia chondrophila)等细菌、枝顶孢霉(Acremonium asperulatum)、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和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等真菌及埃及伊蚊病毒(Aedes aegypti anphevirus)和按蚊环状病毒(Anopheles annulipes orbivirus)等病毒对人和猪存在致病威胁。此外,海南不同地区猪场蚊媒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在种水平上呈现多样性,存在较高的致病风险。该研究为海南猪场的蚊媒及其蚊媒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估该地区蚊媒病在公共卫生中的威胁提供了基础数据。
热带作物研究
海南大叶种复配加工中影响感官品质的因素分析
郭凯, 岳兴胜, 陈诗典, 郑晓燕, 张善英, 方宗壮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61
摘要:
为探明海南大叶种红茶在复配加工中的品质演变规律,选取海南大叶种、云南大叶种及其不同比例复配红茶共9个样本,系统分析了复配比例、品种和季节对茶样感官特性,营养成分含量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春海南大叶种红茶在外形、汤色和口感等方面表现最佳(83.02分)。营养成分包括灰分、可溶性糖、总酚、总黄酮、儿茶素含量等是影响大叶种红茶滋味的重要因素。挥发性成分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和α-紫罗兰酮等是决定大叶种红茶香气的关键化合物。复配比例、采样季节和品种是影响大叶种红茶成分组成和挥发性成分差异的因素。其中,20%海南+80%云南大叶种春茶复配样(LH6)感官总分(80.46分)最接近LH1,且显著高于其他复配样,其汤色靛红明亮,香气兼具蜜糖香、脂香与薄荷清凉感。综上,海南大叶种早春单品兼具感官优越性与功能成分富集特性,研究成果可明确海南大叶种在复配中的贡献阈值,揭示季节与品种对特征风味的调控机制。
不同氮磷钾配比复合肥对热区油茶叶片营养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宋灏明, 蒙青长, 杨玉靖, 胡海燕, 吴文嫱, 黄小龙, 丁元昊, 黄东益, 王健, 赖杭桂, 练冬娣, 王日钲, 刘进平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83
摘要:
油茶为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合理施肥对于油茶增产意义重大,其中合理的氮磷钾配比可提供均衡营养,对于提高油茶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为研制适合热区油茶林土壤状况的专用复合肥,我们采用4种权威的氮、磷、钾施肥配比施肥,然后对‘侯臣3号’(C. vietnamensis ‘Houchen 3’)油茶叶片养分含量、油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海南油茶林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氮磷钾配比复合肥均可显著提高油茶叶片的营养元素,以及油茶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等指标。在提高叶片养分及土壤营养和生物活性方面,C(N∶P∶K = 1∶2∶2)和D(N∶P∶K = 10∶6∶8)氮磷钾配比总体上对热区油茶效果最好,特别是C处理和D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促进效果最大,分别在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比不施肥(CK2)对照提高了92.68%和116.17%,这对于针对性地提高海南油茶林地肥力和速效钾含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果对进一步筛选适合热区油茶的专用复合肥提供了数据,为油茶专用复合肥的后续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木薯RLK1候选互作蛋白筛选及其与BSK互作的酵母验证
郑雨, 程潇, 程科, 赵惠萍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87
摘要:
为了筛选出木薯(Manihot esculenta)中与MeRLK1(Receptor-like kinases 1)共同调控木薯抗病的相关蛋白,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获得MeRLK1蛋白的24个候选互作蛋白,包括Heat shock protein(Hsp)、ADP-ribosylation factor 1(ARF1)和Aquaporin transported protein(AQP)等。进一步分析MeRLK1与24个候选互作基因时空表达相关性,结果发现,在不同组织部位和在胁迫条件下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2PPR2)、BR-signaling kinaseBSK)等基因表达与MeRLK1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7)。在筛选的基础上,构建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eBSK全长序列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MeRLK1与MeBSK可能存在互作关系,后续将需要进一步通过BiFC验证体内互作。
橡胶草TkBZR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原核表达分析
丁家辉, 张倩玉, 袁红梅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9
摘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TkBZRs基因在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橡胶草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TkBZR/BES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得到了6个TkBZR/BES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TkBZR1TkBZR6,并探讨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构域特征、组织特异性和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6个TkBZR/BES家族成员分布在6条独立的骨架上。系统发育树显示TkBZR/BES基因家族成员在进化上保守,橡胶草与莴苣的基因聚类在同一亚组,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除了TkBZR5外,其余TkBZR基因都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所有成员都展示了高度保守的BES1_N结构域。表达模式分析发现,有5个成员在所有5个组织中表达,1个成员几乎不表达。此外,成功克隆获得表达丰度最高的TkBZR2基因,该基因编码307个氨基酸。将TkBZR2同源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上,重组成功后转入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中并表达TkBZR2重组蛋白。
MeJAZ2.2基因的克隆及互作蛋白筛选
张博文, 徐浩然, 曾鸿秋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69
摘要:
木薯(Manihot esculenta)作为热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受盐胁迫影响,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JAZ(jasmonate ZIM-domain, JAZ)蛋白作为茉莉酸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控多种作物对盐胁迫的抗性。为探究JAZ蛋白是否调控木薯抗盐胁迫及其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到2个同源基因MeJAZ2.1MeJAZ2.2,进化树和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均含有ZIM和Jas两个保守结构域,都属于JAZ基因家族。进一步研究发现MeJAZ2.2在响应木薯盐胁迫中表达量变化更为明显。与野生型相比,MeJAZ2.2抑制木薯植株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升高,这表明MeJAZ2.2可能正调控木薯对盐胁迫的抗性。本研究还构建了pGADT7-MeJAZ2.2诱饵载体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其不存在自激活活性,并进一步筛选到3个MeJAZ2.2的候选互作蛋白,包括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泛素 3(UBIQUITIN 3)和FRIGIDA-LIKE蛋白(FRIGIDA-LIKE PROTEIN)。为进一步解析JAZ蛋白在木薯抗盐胁迫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木薯ERF基因家族Ⅶ亚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张子赫, 郑蔺玲, 李可, 陈银华, 高豫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5
摘要:
为了探究木薯(Manihot esculenta)ERF基因家族Ⅶ亚族在木薯应对生物胁迫中的潜在功能,本研究对该家族进行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在木薯基因组中鉴定了161个ERF基因,将其分为13个亚族。对Ⅶ亚族成员进行保守结构域、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互作蛋白、靶基因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该亚族成员均含有一个保守的AP2结构域,其启动子区域包含13种与植物生长发育、环境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发现,MeERF46、MeERF133、MeERF92基因均积极响应Xpm侵染,其中MeERF92表达量变化最显著;WGCNA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MeERF92可能参与了氧化应激过程,而MeERF133广泛参与了糖酵解过程。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ERF在木薯应答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
参薯BBR-BPC基因家族的挖掘和特征分析
赵奥特, 林慧婷, 张宇霆, 黄小龙, 吴文墙, 夏薇, 黄东益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6
摘要:
为了解参薯(Dioscorea alata)中BBR-BPC基因家族对其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对参薯BBR-BPC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系统进化、保守基序和编码蛋白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同时对BBR-BPC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并验证了BBR-BPC基因与DELLA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HMMsearch和BLAST分析,共在参薯基因组鉴定了6个BBR-BPC家族成员。这些基因蛋白特定存在差别明显,且存在可变剪切,共检测到10个剪接本。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参薯BBR-BPC家族在细胞核内均有定位。Da4BBR-BPC2与参薯DaDELLA2的酵母双杂互作结果表明,Da4BBR-BPC2DaDELLA2存在互作的关系,且发生在DaDELLA2基因的N端。
橡胶树HbbZIP74基因的表达分析及蛋白原核表达纯化
刘梓权, 朱家红, 王颖, 李辉亮, 李玉姬, 唐燕琼, 郭冬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15
摘要:
为研究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bZIP转录因子在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橡胶树中克隆了1个bZIP类转录因子HbbZIP74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成功构建pET28-HbbZIP74原核表达载体,在E. coli BL21(DE3)菌株中进行异源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表明,HbbZIP74基因开放读码框(ORF)为486 bp,编码161个氨基酸,含有bZIP结构域,属于bZIP类转录因子S亚家族。HbbZIP74在胶乳和叶片中表达量较高,茉莉酸、脱落酸、乙烯和水杨酸可诱导胶乳中HbbZIP74表达。HbbZIP74-His重组蛋白异源表达最佳条件为1 mmol·L−1 IPTG, 37 ℃诱导3 h,但主要存在包涵体中。通过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大小约22 kDa的重组蛋白,与预期结果一致。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HbbZIP74在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割面铝处理对橡胶树胶乳产量及生理参数的影响
王梦月, 康立, 赵平娟, 谢贵水, 刘钊, 张盈盈, 刘子凡, 安锋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85
摘要:
为明确铝胁迫对成龄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胶乳产量、生理参数和死皮病发生率的影响,以开割8年的‘热研7-33-97’橡胶树为材料,利用2个不同pH值的对照溶液(T0为超纯水,pH7.0;T1为用盐酸调节pH4.2的超纯水溶液)和4个浓度的AlCl3溶液(T2~T5分别为50、100、200和400 mmol·L−1的铝溶液,pH均为4.2)对割面进行处理,观察不同铝溶液处理早期,中期和后期橡胶树排胶体积、干胶产量、胶乳生理参数、死皮发生率和等级的变化。结果表明,割面铝处理早期的排胶体积和干胶产量增加,中期下降到与对照持平水平,后期低于对照,但10刀的总排胶体积和干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铝处理提高早中后3个时期胶乳的干胶含量、早期胶乳黄色体破裂指数和后期胶乳的硫醇含量,说明铝处理导致排胶能力变差;铝处理也导致早中后期胶乳蔗糖含量降低、后期胶乳镁离子浓度下降和无机磷浓度上升,说明铝处理也导致了产胶性能变差;另外,高浓度铝处理也会导致死皮发生率和死皮等级的增加。试验结果显示,高于50 mmol·L−1的铝溶液处理割面短期可以增加排胶体积,维持一定时期内干胶产量的稳定,但会导致排胶和产胶能力的下降,诱导死皮病发生,不利于维持长期胶乳产量的稳定。
菜豆黄单胞菌侵染下木薯内参基因筛选与评价
李慈云, 杨静, 卢东莹, 杨健飞, 杨琦, 王菲, 陈银华, 牛晓磊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201
摘要:
为筛选出菜豆黄单胞菌(Xanthomonas phaseoli pv. manihotis, Xpm)侵染木薯(Manihot esculenta)叶片后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确保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的可靠性,以木薯抗病品种‘JG1301’和感病品种‘SC9’叶片为研究材料,在病原菌侵染后0、6、12、24、72和120 h时采样,对常用内参基因NascentEF1aACTGTPbTUB在接种不同时间点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Xpm侵染抗病品种‘JG1301’和感病品种‘SC9’木薯叶片后,5个内参基因表达量变化均有差异;使用Delta Ct、GeNorm、NormFinder和 BestKeeper软件对这些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排序,并结合RefFinder软件 进行各内参基因稳定性的综合排名,结果发现,Xpm侵染木薯叶片后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 EF1α。本研究筛选出了Xpm侵染木薯叶片后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为木薯响应Xpm基因表达和抗病基因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
木薯茉莉酸氧化酶JOXs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胡文成, 朱寿松, 王艺璇, 阳达, 陈银华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99
摘要:
为了探究茉莉酸氧化酶JOX家族基因在木薯(Manihot esculenta)生长发育及抵抗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在木薯(Manihot esculenta)全基因组中对MeJOXs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化关系、蛋白理化性质及相关表达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薯基因组中共有4个MeJOXs家族基因,每个成员间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蛋白结构域,成员间至少具有68%的蛋白同源性,MeJOX1MeJOX4MeJOX2MeJOX3两两成员间最为相似。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MeJOXs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大量光照响应元件,此外每个成员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激素响应等元件;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eJOXs基因与双子叶植物的JOXs基因亲缘关系更近;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除MeJOX2基因在不同木薯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外,其余基因在茎、叶、叶中脉、须根等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eJOXs在不同木薯种质中均受MeJA诱导表达,不同种质中诱导表达程度不同,MeJOX3受诱导表达最明显;Xpm病原菌侵染下MeJOX1/3/4均能及时响应,但响应模式存在明显不同,MeJOX1/3表达上调,而MeJOX4呈下调表达趋势,MeJOX2几乎不响应。
植物保护
杀线剂叶面喷施处理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
惠仁杰, 廖雨祺, 余姿林, 丁晓帆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9
摘要: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全球最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化学药剂根围施药仍是其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叶面喷施杀线剂的方法探索其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效以及根系分泌物(RE)和根系代谢物(RM)对二龄幼虫(J2s)和卵孵化的抑杀效果。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噻唑磷、阿维菌素叶面喷施对番茄根结线虫病具有一定的盆栽防效;整体上根系分泌物较根系代谢物对J2s、卵孵化的抑杀效果好,其中噻唑磷叶面喷施处理获得的RE对J2s表现出极强的抑杀作用,在施药后第1天致死率就达到84.10%。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叶面喷施杀线剂防治根结线虫的可行性,可为热带设施农业减少土壤施药、“老药新用”提供创新策略。
白花鬼针草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杨智超, 肖阳, 吴延娜, 王红刚, 骆凯, 陈银华, 张瑞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33
摘要:
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 )是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入侵性杂草,也是多种旱地作物的伴生植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些广谱性病原菌的中间携带者。本研究发现一种叶斑病在白花鬼针草种群中发生,为进一步了解其致病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离体叶片接种法对病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和tef1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病原种类,初步探究不同温度、光照、培养基、pH值、碳源、氮源等对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可致白花鬼针草叶片枯萎和腐烂,适宜该菌株菌落生长的温度为28 ℃、pH6,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蔗糖、硝酸钠分别是其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碳源和氮源。
桉树油桐尺蠖致病细菌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杨胜基, 刘伟莉, 林婧, 邓博, 苏振业, 孟丽华, 罗敦, 黄汉林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72
摘要:
通过传统培养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于桉树人工林的油桐尺蠖(Biston suppressaria)肠道中分离并鉴定具有致死效果的细菌,旨在筛选出具有致病性的菌株以开发新型生物防治手段。从自然感染致死的油桐尺蠖肠道中分离出15 株形态学特征显著差异的细菌,经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为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属、芽孢杆菌属等 10 个属的细菌,其中,芽孢杆菌科菌株B6致死率最高。经饲喂法处理后的油桐尺蠖受到细菌侵染,在第7日累计校正死亡率达60.0%,且死亡虫体表现出特定致病特征,再次分离可获得与 B6 形态学一致的菌落。此外,B6对其他两种尺蛾科幼虫,包括大造桥虫(Mugwort looper)和小用克尺蛾(Jankowskia fuscaria)幼虫也存在一定的致病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科菌株B6可作为备选生防菌,为后续开发油桐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海南豇豆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和抗普通大蓟马豇豆品种评价
张思卿, 林永辉, 陈建文, 雷志远, 牛玉, 李芬, 吴少英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97
摘要:
海南是中国重要的豇豆(Vigna unguiculata)种植区,其热带气候条件导致害虫的世代重叠严重、抗药性等问题突出,害虫的防治难度较大。抗虫品种的筛选是防治作物害虫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针对抗普通大蓟马品种研究相对匮乏的问题,试图通过对海南省儋州市57个豇豆品种全生育期害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明确豇豆主要害虫种类、发生规律,同时进行抗蓟马豇豆品种的筛选。结果显示:1)海南儋州种植的豇豆主要害虫包括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豆蚜(Aphis craccivora)、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其中普通大蓟马、豆蚜、白粉虱为优势害虫;2)各主要害虫的峰值分别为普通大蓟马在4月10日达到峰值154头·株−1,豆蚜和白粉虱在4月23日达到峰值179头·株−1和117头·株−1,豆荚螟为害较轻,在4月24日达到峰值43头·株−1;3)优势害虫种群动态呈现为在豇豆生长前期密度较低,4月中旬达高峰的特点;4)从空间上分析,集中为害部位为植株顶部幼嫩;5)从时间序列上分析,豇豆生长前期以普通大蓟马为主,豇豆生长中期以多害虫复合爆发,豇豆生长后期以豆蚜和白粉虱为优势种群。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豇豆田间防治时间上应注重前期,且重点防控普通大蓟马,同时加强后期对豆蚜和白粉虱的监测和治理。本研究评估出7个豇豆品种(‘靓翡8号’、‘热豇一号’、‘农望农宝118’、‘亚丰708’、‘翠绿18’、‘RADC755’、‘一把抓3号’)在田间表现出对普通大蓟马的相对较高的抗性,这些品种具备在田间进行推广种植的潜力,但是在抗性机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基于BSA-seq对一个水稻类病斑基因的初步定位
卢东莹, 陈杰, 李慈云, 杨健飞, 牛晓磊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22
摘要:
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s, LMM)在植物免疫和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BSA-seq(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技术对1个水稻类病斑基因进行初步定位。首先,从籼稻(Oryza sativa ssp.) 品种‘黄华占’(‘HHZ’)经EMS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出1个出现类病斑症状的突变体LMM43,通过LMM43与野生型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2代分离群体进行表型分析,确定类病斑性状的遗传模式。利用BSA-seq技术,对类病斑表型的个体和正常个体的DNA混合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关联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及插入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 InDel)的差异结合表现型分析,将目标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10号染色体的一段区间内,该区间长度约为1.37 Mb,包含199个基因,最终确定了5个候选基因。
苯并烯氟菌唑抑制暹罗炭疽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机制初探
简沙沙, 蒙亚玲, 邱煜荣, 王萌, 张宇, 杨叶, 梁晓宇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52
摘要:
酰胺类杀菌剂凭借多样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靶点,已成为农药研发的关键领域。然而,不同酰胺类杀菌剂在同一病原菌上的毒力差异尚未充分阐明,限制了其优化和应用。其中,苯并烯氟菌唑作为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表现出对炭疽菌的显著抑制效果,尤其是通过显著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展现了不同于传统SDHI类杀菌剂的机制。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苯并烯氟菌唑的分子机制,揭示其对暹罗炭疽菌的多重抑制途径。通过转录组KEGG富集分析,发现苯并烯氟菌唑显著抑制了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甾类化合物合成途径。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ERG1、cyp51a等关键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显示,苯并烯氟菌唑处理后,暹罗炭疽菌的角鲨烯和麦角甾醇含量显著降低,羊毛甾醇含量增加。构建ERG1等5个麦角甾醇合成基因过表达菌株后,发现ERG1过表达菌株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其他过表达菌株与野生型CS23菌株的药敏性一致。此外,外源添加角鲨烯和麦角甾醇显著降低了苯并烯氟菌唑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在添加100 μg·mL−1麦角甾醇时,苯并烯氟菌唑对CS23菌株的抑制率降至25.18%,对ERG1-OE1菌株则无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苯并烯氟菌唑可能通过抑制ERG1基因的表达,阻碍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破坏暹罗炭疽菌的细胞膜,最终抑制其菌丝生长。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苯并烯氟菌唑对炭疽菌的分子作用机制,为新型酰胺类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胶孢炭疽菌Pth11-like型CFEM蛋白CgCFEM17的功能分析
何二秀, 罗红丽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50009
摘要: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橡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CFEM(common in fungal extracellular membrane)结构域是真菌特有的基序,含有CFEM和跨膜结构域的蛋白属于Pth11-like型CFEM蛋白,在调控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致病机理,从胶孢炭疽菌转录组中筛选出1个编码Pth11-like型CFEM蛋白的基因,将其命名为CgCFEM17。该基因的编码区全长1 341 bp,编码44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gCFEM17蛋白N端具有长度为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个保守的CFEM结构域,C端包含6个跨膜结构域。为了分析CgCFEM17的功能,构建了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ΔCgCFEM17)及回补突变体(ΔCgCFEM17-C),并对其生长发育和致病性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和回补突变体相比,ΔCgCFEM17的分生孢子萌发和入侵结构的形成延迟,致病力减弱,但菌落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附着胞的形成率与形态发生没有变化。CgCFEM17可能通过调控分生孢子萌发进程进而延缓侵染结构形成来影响胶孢炭疽菌对橡胶树的致病力,这为探究胶孢炭疽菌的致病机理及建立新的橡胶树炭疽病防治策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褐背蒲桃提取物与杀菌剂复配的防病效果研究
白永霞, 张羲, 符英洁, 王帅, 李栋, 孙然锋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3
摘要:
为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本研究结合植物提取物和化学农药的优势,利用室内活性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褐背蒲桃(Syzygium infrarubiginosum)甲醇提取物与乙嘧酚、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以及苯醚甲环唑4种化学杀菌剂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增效配比,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明确增效复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豇豆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中,筛选出11种混合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包括5%(w/w)褐背蒲桃甲醇提取物微乳液与5%(w/w)吡唑醚菌酯悬浮液在4∶1和5∶1的配比下,其增效系数分别达到2.349和2.987;与5%(w/w)噻呋酰胺悬浮液在1∶3、1∶4和1∶5的配比下,增效系数分别为2.714、2.455和2.167。室内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混剂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和豇豆白粉病的发生。
桔小实蝇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莫武, 龚治, 易克贤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84
摘要:
为了探明海南地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种群动态规律,在海南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对桔小实蝇种群进行调查,并探讨其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海南可全年发生,5—8月为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而11—12月为其发生低谷期。部分地区的桔小实蝇种群监测数据与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存在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雨日数间相关性不明显。这为海南桔小实蝇的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基于mt COI序列的广西松材线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初探
孟丽华, 何子婷, 张育华, 李轲祎, 吴金烽, 吴奕彤, 罗敏, 胡平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35
摘要: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介导引起的森林病害,严重威胁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本研究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基因片段(mt COI)分析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8个不同区县的67个松材线虫虫株,初步探究了松材线虫在广西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结果表明:广西松材线虫在647 bp内共存在3个多态性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遗传多样性系数处于极低水平。广西松材线虫共存在4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总体为0.170,其中Hap1为广西松材线虫的主要单倍型。广西松材线虫明显区分于国内外地区的松材线虫,形成独立的分支。松材线虫近年来在广西主要以自然扩散的形式进行传播。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广西松材线虫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生防链霉菌Q2-02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许仁伟, 杨琳, 何颜言, 王兰英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7
摘要:
为了解生防链霉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梯度稀释法,从海南不同地区的6个土壤样品中分离放线菌;通过对峙培养法对获得的放线菌菌株进行筛选;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浸果法和盆栽试验测定活性菌株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共分离获得放线菌株285株,经筛选菌株Q2-02抑菌活性最高,其对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92.8%、90.0%和88.2%,对其他6种病原的抑制率也超过60.0%;经鉴定发现,Q2-02为卢娜林瑞链霉菌(Streptomyces lunalinharesii);盆栽实验表明,菌株发酵上清10倍稀释液对芒果蒂腐病及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45 %噻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和10%井冈霉素水剂1 000倍液,表明菌株Q2-02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价值。
热带环境保护
慢生根瘤菌塑料降解基因CYP450羟化酶的进化分析
陆镇樟, 马佳月, 李娟娟, 迟雪, 马香, 唐燕琼, 李宏
,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175
摘要:
为了探讨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及其塑料降解相关基因CYP450羟化酶基因的进化历程,揭示该菌属获得塑料降解潜力的机制,本研究收集了28株完全组装的慢生根瘤菌基因组,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该菌属及其CYP450基因的进化和流动情况。结果表明,与核心基因组相比,慢生根瘤菌属的特有基因和附属基因在膜运输、异源生物降解、代谢、脂质代谢和信号转导等与塑料降解相关的功能上有所增加。慢生根瘤菌属具备开放的泛基因组结构,进化过程中倾向于通过获取外源基因适应新的环境并发展出新功能。通过分析细菌和古菌中CYP450羟化酶基因的流动,发现慢生根瘤菌属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放线菌门获得了CYP450羟化酶基因,从而具备了塑料降解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