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15卷  第3期

热带植物
木薯块根灰分和水分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张逸杰, 王思琦, 陆小静, 宋记明, 王睿, 曹敏, 张瑞, 王红刚, 吴金山
2024, 15(3): 259-26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31
摘要:
为快速检测木薯的灰分和水分含量,以同地块同一时期木薯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建模,采用GB 5009.3—2016和GB/T5009.4—2016法对木薯灰分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对137份样品进行光谱采集,利用TQ Analyst 9.0分析软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木薯灰分和水分近红外定标模型。实验结果显示, 木薯灰分、水分模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0.93,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22、0.48,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21、1.46,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40、1.54;选用未参与建模的20份木薯种质资源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预测值与真实值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P值分别为0.464、0.459说明差异无显著性,表明该模型可适用于木薯灰分和水分检测。
江西石龙尾属一新变种——九连山石龙尾
徐国良, 朱庚平, 许国燕, 高友英, 左政裕, 曾晓辉
2024, 15(3): 268-27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64
摘要:
基于形态学证据,报道了于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 (Vahl)Blume]一新变种:九连山石龙尾(L. sessiliflora var. jiulianshanensis G.L.Xu)。该变种在形态上与石龙尾相似,但其气生茎和花萼均无毛,每朵花均具一对大小不等的1~3 mm小苞片,花萼在花果期均具5条凸起的紫红色条纹,可以与原变种区别。
短期降水减少对海南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孙玉娟, 钟丽爽, 杨小波, 张翔
2024, 15(3): 272-28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96
摘要: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结果表明:短期降水减少导致0 ~ 10 cm土层中SOC累积矿化量、矿化率及微生物代谢熵(qCO2)显著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惰性有机碳(NEOC)的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但仅对0 ~ 10 cm土层的EOC影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累积矿化量及SOC矿化率均与土壤碳氮含量(SOC、TN)、各碳组分含量(EOC、MBC、NEOC)、qCO2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短期降水减少会抑制橡胶林土壤SOC的矿化,这一变化可能与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基质供应的有效性及微生物代谢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不同潮汐环境鱼藤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生理响应
吕晓波, 李东海, 李剑碧
2024, 15(3): 281-28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73
摘要:
为了探讨鱼藤(Derris trifoliata)幼苗在不同的水盐环境中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变化,通过人工控制实验模拟25种潮汐环境,培育鱼藤幼苗,观测其在不同潮汐环境中,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和膜系统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在盐度和淹水单一因素影响下,在盐度0~40范围内,鱼藤幼苗叶片内的SOD和CAT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盐度20环境中出现峰值;在淹水时间0~8 h·d-1范围内,鱼藤幼苗叶片内的SOD和CAT活性均变化不显著。鱼藤幼苗叶片内游离脯氨酸FPR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盐度和淹水时间的增加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分别在盐度40和淹水8 h·d-1的处理中达到最大。在本研究设定的盐度和淹水时间共同作用下,鱼藤幼苗叶片内的SOD活性、CAT活性、FPRO和MDA含量分别在:盐度20+淹水6 h·d-1、盐度20+淹水8 h·d-1、盐度40+淹水8 h·d-1的环境中出现峰值。综上所述,鱼藤幼苗在淹水时间短、盐度低的环境中,其抗氧化酶抵御胁迫损伤的能力较强,生长较正常,因此,对该环境中的红树林植被影响相对较大,而在淹水时间长、盐度高的环境中,抗氧化酶抵御胁迫损伤的能力较弱,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对该条件下的红树林植被影响相对减小。
石碌含笑花苞和叶片的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钱昌明, 吴文滔, 陈健, 宋希强, 赵莹
2024, 15(3): 290-2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110
摘要:
本研究以石碌含笑(Michelia shiluensis)为原材料,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碌含笑花苞和叶片的精油,经过处理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挥发油的组成成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精油的主要成分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从花苞中共鉴定出39个化学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3个分别为β-红没药烯、α-姜黄烯及β-榄香烯。从叶片中共鉴定出31个化学成分,主要有愈创木醇、异愈创木醇、(Z,Z,Z)-1,8,11,14-十七碳四烯等。醇类和烯烃类成分的相对含量是区分石碌含笑花苞和叶片精油的重要指标。首次分析了石碌含笑精油成分并测定含笑属植物精油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当质量浓度为3 g·L-1时,叶片和花苞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7.13%、72.27%,IC50分别为(0.73±0.04)g·L-1、(1.77±0.07)g·L-1。石碌含笑精油具有较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可作为降血糖功效因子加以开发利用,同时为石碌含笑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根瘤菌对南洋楹幼苗生长效应的研究
晏姝, 林千禧, 韦如萍, 王润辉, 黄荣, 郑会全
2024, 15(3): 299-30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42
摘要:
精准考察根瘤菌对南洋楹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影响效应,为根瘤菌在南洋楹苗木培育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自主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ZS530-8作为根瘤菌接种菌剂,开展不同基质中接种根瘤菌与施营养元素对比育苗试验,定期测定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分析不同试验处理下幼苗生长动态及生长效应的差异性。南洋楹芽苗从种植到苗龄30 d时,不同试验处理及对照组合幼苗均能正常生长,苗高的差异仅体现于不同育苗基质间;接种处理的幼苗在苗龄30~60 d时,苗高和地径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在苗岭60~90 d时出现生长高峰期,呈现出先平稳后加速的生长趋势,施营养液处理的幼苗始终保持一定速度的持续生长趋势,而对照自苗龄60 d后不能正常生长;苗龄90 d时,接种处理的苗高和地径达到8.18~10.10 cm和1.67~2.14 mm,分别比对应基质中施营养液处理提高3.2%~9.4%和16.0%~33.8%,石英砂+根瘤菌处理的地径始终优于蛭石+根瘤菌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根瘤菌为南洋楹幼苗生长提供了以氮元素为主的必需养分元素,对南洋楹幼苗生长特别是苗期地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促生效应随苗龄的增长而增强,质地稳定、疏松透气、pH值中性偏酸的基质环境更有利于根瘤菌促生效应的发挥。
园艺
火龙果42份种质资源的倍性鉴定及基因组大小分析
丁一, 王周雯, 康绍玲, 姜森荣, 王猛, 黄家权, 李洪立, 胡文斌, 汤华
2024, 15(3): 306-31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8
摘要:
为了满足火龙果的产业发展需求,必须开展火龙果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收集和评价火龙果种质资源,并开展火龙果的杂交育种,是火龙果育种的主要路径。火龙果种质资源多样,遗传倍性情况不明,对种质资源的倍性进行鉴定是育种创新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研究建立了火龙果茎尖染色体制片体系,并采用茎尖染色体制片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技术对42份火龙果种质资源进行倍性鉴定。结果表明:1)火龙果茎尖染色体制片在前低渗时间为2 h、解离时间为1.5 h、酶解时间为1 h、后低渗时间为30 min时,染色体分散程度较好,背景清晰,没有出现重叠的现象,具有完整的细胞。2)火龙果茎尖倍性稳定,是最可靠的检测材料,老熟的茎条含有大量的四倍体和八倍体细胞,不宜做倍性鉴定材料。3)42份火龙果种质资源中有二倍体材料41份,四倍体材料1份,无三倍体材料。4)以‘金都一号’为参照,进行基因组大小的预估,发现有15份火龙果种质资源的1C-value(1C)≤1.34 Gb,为极小型基因组,27份火龙果种质资源的1C值在1.35~3.34 Gb之间,为小型基因组。
不同催花方法对‘台农16号’凤梨开花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文, 董斌, 叶子龙, 谢月亮, 张祥会, 李荣喜, 刘光华
2024, 15(3): 315-32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91
摘要:
催花技术是凤梨(Ananas comosus)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解不同催花方法对凤梨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台农16号’凤梨为材料,比较了8种催花方法对开花率、形态、果实品质和性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催花处理后,植株开花率可达97%以上。乙烯利和烯效唑、多效唑组合催花后,表现为植株的株高下降,叶长升高和裔芽数增加。乙烯利催花的果实外形饱满,单果重高,冠芽较长,但果柄偏小,容易弯曲。果实品质测定显示,乙烯利处理后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升高,总酸下降。17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吸芽长、果柄粗与果实的单果重和果纵径等产量指标相关性高,而裔芽数、果实含水量高会影响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总体来说,乙烯利催花处理具有较好的开花率、果实形状和品质,该方法可以作为珠三角地区‘台农16号’凤梨催花方法。
不同时间催花处理对‘台农17号’菠萝果实品质的影响
吴永旺, 付山, 梁邺, 何善林, 韩泽永, 姚金双, 殷涛, 李婷玉
2024, 15(3): 323-33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24
摘要:
为明确不同时间催花处理对‘台农17号’菠萝果实的产量、品质及关键内源激素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分别于2022年8月及9月中旬进行不同时间催花处理(2.0%电石溶液间隔1 d于夜间灌心3 ~ 5 s),统计催花后菠萝的正常果率、植株干物质、产量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等差异。结果表明:9月中旬催花处理菠萝果实成熟时长约比8月中旬催花处理的长30 d;其无冠、多冠等畸形果占比相较8月中旬催花少31.33%;9月中旬催花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糖酸比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8月中旬催花处理提升了6.63%、25.75%、23.73%、50.36%,可滴定酸显著降低了14.71%;不同果型果实的糖组分差异不大,均以蔗糖积累为主;不同时间催花处理对正常果、无冠果实的内源激素都有显著性影响,相较8月中旬催花处理,9月中旬催花处理显著降低了无冠果的赤霉素、脱落酸、反式玉米素含量,分别降低了23.81%、41.67%、17.54%,无冠果茉莉酸含量显著提高了120.93%;显著降低了正常果脱落酸、水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8.18%、54.81%,正常果反式玉米素含量显著提高了27.91%。综合分析认为,9月中旬催花的‘台农17号’菠萝果实品质和产量更好。
植物保护
检疫性害虫带木蠹象Pissodes castaneus (DeGeer)的鉴定
蔡波, 温淑璇, 张坤, 裴佶, 万培弟, 刘福秀, 吴少英
2024, 15(3): 332-33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5
摘要:
带木蠹象(Pissodes castaneus)是一种重要的林木入侵害虫,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原产欧洲各国,现已传入非洲和南美洲。国内尚无该虫的分布记录,2017年8月首次在海南洋浦口岸截获。带木蠹象主要为害松科植物的形成层和韧皮部,并在树皮下形成蛹室,可通过进境木材贸易进行远距离传播。笔者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目标样本线粒体CO I基因,与GenBank数据库以及BOLD数据库对比分析,并使用邻接法构建该类昆虫支序图,结果表明试验样品与带木蠹象P. castaneus聚为一支且99%以上同源性。DNA条形码技术为口岸快速检疫通关和入侵林业害虫的检测提供了便捷可能。
干热区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的影响
付兴飞, 胡发广, 黄家雄, 李亚男, 李亚麒, 邰杰, 李贵平
2024, 15(3): 337-34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53
摘要:
为明确干热区咖啡叶锈病的危害症状和周年动态及不同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和重寄生菌的影响,对咖啡叶锈病症状进行田间观察和周年动态监测,并对700~1 500 m共9个海拔梯度的咖啡叶锈病及重寄生真菌发生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干热区,咖啡叶锈病全年发生,有3个危害高峰期,分别为12月、2月和4月,其中12月的危害最严重。咖啡叶锈病危害与海拔高度成显著相关,海拔1 500 m的咖啡叶锈病危害显著高于700~1 400 m的8个海拔梯度的;海拔1 400~1 500 m的咖啡叶锈病全年均有发生。在11月至次年6月发现了咖啡叶锈病的重寄生现象,寄生率有2个高峰期,即1月和3月,重寄生率分别为(20.19±5.44)%和(25.70±5.72)%;重寄生率与海拔高度成正比,海拔1 400 m和1 500 m的重寄生率显著高于800~1 300 m的7个海拔梯度的。以上结果表明,在干热区,海拔梯度对咖啡叶锈病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重寄生与咖啡叶锈病发生具明显迟滞性,在高海拔地区咖啡叶锈病的重寄生率超过20%。
六斑月瓢虫捕食胁迫对瓜蚜适合度的影响
林幸明, 李金花
2024, 15(3): 343-34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85
摘要:
天敌昆虫是重要的生物防治因子。天敌昆虫不仅可以直接捕食控制害虫数量,还能通过胁迫作用改变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间接影响害虫的适合度。冬季瓜菜是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瓜蚜(Aphis gossypii)是为害黄瓜等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为综合评价天敌对瓜蚜的种群调节作用,采用生命表法,研究了本地捕食性天敌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对瓜蚜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胁迫时长对瓜蚜产生的效应不同,经历较长时间(24 h)胁迫的瓜蚜,其子代寿命显著缩短,产蚜历期、产蚜量和净增值率也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还表明,六斑月瓢虫胁迫显著改变瓜蚜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参数,影响蚜虫适合度。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瓢虫对蚜虫种群的调节作用,并为瓜蚜(尤其抗性蚜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热带海洋生物与水产养殖
黑芋螺和其近似种的特征比较
何晨, 陈志云, 谭烨辉
2024, 15(3): 349-35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14
摘要:
南海常见的黑芋螺Conus marmoreus Linnaeus,1758和其近似种花巾芋螺Conus bandanus Hwass in Bruguière,1792贝壳形态相近,在我国海区分布区域重叠,极易混淆,为了区分这两种芋螺,澄清混淆,笔者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对标本的反复对比,分别查明它们之间贝壳形态和习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黑芋螺壳面近三角形白斑大小和分布相对较均匀,无黑褐色螺带,体螺层肩部多钝圆,其上突起不发达或消失;花巾芋螺壳面白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体螺层中部具2条明显的黑褐色螺带,肩部棱角状,其上突起明显,且通常栖息在比前者水深更深的海底。此外,花巾芋螺此前在我国见于台湾,本研究发现了该种在南海新的分布点,进一步完善了其在我国海区的地理分布信息;同时也可为准确鉴定芋螺毒素来源生物提供了可靠依据。
饲料组合投喂对白神仙幼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比较
兰帅勤, 李东霖, 陈煜, 毛晶, 尹泽, VASQUEZHerbertEly, 於锋, 郑兴, 顾志峰
2024, 15(3): 354-36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86
摘要:
投喂管理是鱼类育苗及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种苗的存活、生长和后期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为提高白神仙鱼幼鱼阶段的投喂管理及体色变化认知,通过微颗粒饲料(M)、微颗粒饲料+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饲料(MA)、卤虫无节幼体+鱼粉混合饲料(AF)3种不同饲料组合进行投喂管理,对淡水白神仙幼鱼生长过程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和体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种不同饲料组合幼鱼存活率均高于82%,MA组显著高于M组和AF组(P < 0.05)。(2)M组和MA组体质量、体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F组(P < 0.05)。(3)幼鱼体表不同部位的颜色特征值具有一定规律性:明度值(L*)方面,其大小顺序为腹部中央 > 鳃盖后缘 > 后背部;红度值(a*)方面,其大小顺序为鳃盖后缘 > 腹部中央 > 后背部;黄度值(b*)方面,其大小顺序为后背部 > 腹部中央 > 鳃盖后缘。(4)卤虫无节幼体的投喂会影响幼鱼体表的黄度特征值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在白神仙鱼幼鱼养殖的适当阶段使用卤虫无节幼体,可提高其生长性能和强化体色。
切段部位、长度和培养温度对琼枝藻繁殖的影响
童立豪, 黄良夫, 吴翔宇, 石耀华, 唐贤明
2024, 15(3): 361-36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02
摘要:
为了探究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以琼枝藻为材料,研究不同切段部位(茎尖、分枝中部和主干)和切段长度(5、10、15 mm)的外植体切段在不同培养温度(21、24、27、30、33 ℃)下的出芽和生长。不同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达100%。不同切段部位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主干、分枝中部和茎尖;茎尖以伸长生长为主,主干和分枝中部则以上端切面膨大发芽为主;芽体形成于上端切面皮层,下端切面无芽体生成,表现出明显的极性。不同切段长度出芽数由大到小依次为15 mm组、10 mm组和5 mm组,15 mm组的个体出芽数分别为茎尖(5.90 ± 0.67)个、分枝中部(10.16 ± 1.14)个、主干(11.90 ± 0.88)个;5 mm组出芽密度最高。琼枝藻切段培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1 ~ 27)℃,在此范围内,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为100%,且出芽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超过27 ℃,藻体切段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琼枝藻最适组织切段培养部位为主干,长度为15 mm,培养温度为27 ℃。
瘤背石磺的化学成分研究(简报)
邓雨婷, 黄兹宝, 刘雪菲丹null, 曹明玉, 周媛媛, 董琳, 张小坡
2024, 15(3): 368-37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16
摘要:
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硅胶、凝胶、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并结合瘤背石磺生化特性、NMR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瘤背石磺中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经鉴定结构为Cyclo-(L-Pro-L-Val)( 1 )、Cyclo-(Pro-Ile)( 2 )、Cyclo-(L-Pro-D-Leu)( 3 )、Tyramine(4)、Cyclo-(L-Pro-L-Phe)( 5 )、2-哌啶酮( 6 )、Cyclo-(L-Ala-L-Pro)( 7 )、尿嘧啶核糖核苷( 8 )、尿嘧啶( 9 )、胸腺嘧啶( 10 )、2’-甲氧基尿嘧啶核苷( 11 )、胸苷( 12 )。化合物( 1 ~ 6 , 11 )均为首次从瘤背石磺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