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12卷  第1期

研究报告
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效应
常逢彤, 冯谦洁, 黎娜, 周海龙
2021, 12(1): 1-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1
摘要:

采用传统煎煮法提取海巴戟果有效成分,以副溶血性弧菌为试验菌株,将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抑菌率作为检测指标,探讨海巴戟果热水提取物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5.00 g·L−1,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50.00 g·L−1。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随着紫外照射时长而减弱,甚至消失,煮沸时间≥15 min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抑菌作用。

转录组荔枝Do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表达
董晨, 魏永赞, 王弋, 郑雪文, 李伟才
2021, 12(1): 7-1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2
摘要:
单锌指DNA结合蛋白(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Dof)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妃子笑荔枝果实发育RNA-seq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荔枝Dof(LcDof)基因家族的基本理化特性,亚细胞定位,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进化关系等进行分析,同时对LcDof基因家族在果实发育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荔枝中包含有19个LcDof基因家族成员,LcDof编码蛋白范围在157~497个 氨 基 酸 残 基(Amino acid, aa),对应的分子量为17.70~54.35 kDa,等电点(pI)范围为4.49~9.42;预测LcDof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均定位于细胞核。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LcDof基因家族分为4组(Group Ⅰ~Group Ⅳ),LcDof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LcDof7LcDof9LcDof12LcDof15在果肉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较高,而LcDof3LcDof10LcDof16LcDof17LcDof19表达量较低。
三亚湾春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程贤松, 李亚军, 李兴涵, 李江月, 黄晓晴, 邓晓东
2021, 12(1): 15-2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3
摘要:
为了解三亚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19年春(4月份)、秋(9月份)两季对三亚湾12个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进行了网采取样调查。春季采样记录浮游植物共6门82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85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组成占优势,春、秋季硅藻门分别占55种和67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67.07%和78.82%)。三亚湾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4种,分别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印度角毛藻(Chaetoceros indicus)、三角新角藻(Neoceratium tripos)和薄壁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其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为第一优势种。秋季调优势种共9种,分别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霍氏半管藻(Hemiaulus hauckii)、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异角毛藻(Chaetoceros diversus),其中,菱形海线藻为第一优势种。春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3.33、0.80、2.26;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4.05、0.79、3.09。RDA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总磷、氨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秋季总氮、盐度和电导率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海南岛鸟巢蕨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
侯祥文, 徐诗涛, 王德立, 梁靖雯, 司更花
2021, 12(1): 25-3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4
摘要:
为揭示鸟巢蕨(Asplenium nidus)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促进野生鸟巢蕨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海南岛保护区自然分布的鸟巢蕨为对象,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UPGMA 方法对海南岛6个种群96份鸟巢蕨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鸟巢蕨10对引物共扩增出184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7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57%,各种群间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存在较大差异,SRAP检测到的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5.15%。鸟巢蕨种群间遗传变异程度范围较大,各种群均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2)种群内部遗传分化发生比例为86.94%,而种群间遗传分化发生比例为13.06%,证明种群间存在一定水平遗传分化。(3)鸟巢蕨6个种群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922 4,平均遗传距离为0.080 9。其中,BW和EXL遗传距离最近,LMS2和LMS3遗传距离最远,分别为0.050 8和0.116 6。鸟巢蕨野外种群遗传距离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较近的BW和EXL聚类在一起,说明两者间基因流动通畅;同一地区LMS1和LMS3聚类在一起;而黎母山地区LMS2与其余种群遗传距离最大,遗传分化最显著,说明SRAP标记在鸟巢蕨种群间具有丰富多态性,该结果对揭示鸟巢蕨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由于鸟巢蕨野外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建议就地保护为主,在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区域——黎母山区域建立级别更高的自然保护区,即尽快建成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这有利于鸟巢蕨自然生境和种群恢复与扩大,促进热带雨林保育和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菲律宾蛤仔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对水体水色的影响
魏祎铭, 周燚坚, 王攀攀, 程文志, 李天骄, 史天一, 游宇, 毛勇
2021, 12(1): 33-4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5
摘要: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 3、6、 10 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观察到近50种浮游微藻,主要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等。对比滤食前后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发现菲律宾蛤仔稚贝对硅藻门藻类具有显著的滤食效应,其中梅尼小环藻在投喂后10 h平均生物量下降了94.02%,占微藻平均总减少量的39.97%,为筛寻一种优质高效的稚贝生物饵料提供了重要思路。同时稚贝的滤食作用使浮游微藻及悬浮物含量迅速减少,水体水色变化明显,悬浮物含量下降85.6%,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72.9%,水体透明度增加96.7%,证明菲律宾蛤仔稚贝滤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
海南东部海水养殖区抗生素残留的生态风险评估
曾若菡, 齐钊, 张腾云, 龚莹, 张钦洲, 王海花, 刁晓平
2021, 12(1): 41-4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6
摘要:
为揭示海南东部(万宁和陵水)海水养殖区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笔者利用LC-MS/MS对海水中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等4类40种抗生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个采样点的抗生素残留质量浓度为10.28~156.63 ng∙L−1,检出喹诺酮类抗生素2种、四环素类抗生素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1种,磺胺类抗生素未检出。在检出的6种抗生素中,土霉素在采样区海水中含量最高(16.20 ng∙L−1),其次是四环素(5.39 ng∙L−1)、强力霉素(4.10 ng∙L−1)、甲砜霉素(1.84 ng∙L−1)和环丙沙星(0.18 ng∙L−1),最低的是丹诺沙星的含量(0.13 ng∙L−1)。陵水海水养殖区检出的6种抗生素平均残留浓度高于万宁海水养殖区,相同区域抗生素残留浓度具有相似性。采用风险商值法对水体残留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海南万宁和陵水海水养殖采样区环境中残留抗生素具有一定生态风险,尤其是陵水新村渔港水体中土霉素对相应敏感物种具有中等风险,影响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
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分布格局
白浩楠, 牛香, 王兵, 宋庆丰, 龙文兴
2021, 12(1): 49-5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7
摘要:
为了揭示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和落叶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以及主导两类生活型物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建立2 hm2长期固定样地并进行群落生态学调查。使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量化两类生活型物种的分布特征,利用6种物种分布模型进行数据拟合,采用Akaike信息准则(AIC)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在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内,常绿树种重要值前3位分别是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落叶物种重要值前3位分别是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和木油桐(Vcmicia Montana)。两类生活型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均呈现出一定的S形,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除了生态位模型外,纯统计模型和中性理论模型均可接受。中性过程对两类生活型物种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形成有重要影响。
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孙鹏, 刘满意, 王蓓蓓
2021, 12(1): 57-6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8
摘要: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以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为试验唯一变量因素,设置3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将香蕉秸秆覆盖到土壤表层,作为秸秆自然还田处理F;将土壤与香蕉秸秆彻底混合,作为秸秆掩埋还田处理T),分析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以期揭示香蕉秸秆的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T、F处理与CK处理相比,真菌门中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3%和2.8%;细菌门中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5.1%和1.1%,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9%和3.2%。处理间Fusarium相对丰度大小顺序为CK>F>T。处理间细菌群落的丰富度(SChao1)和多样性(HShannon)大小顺序均为T>F>CK,真菌群落并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表明,T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K处理明显不同。主坐标分析和OTU数量分布结果表明,T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F处理相近。本研究结果显示,T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同时提高了具有分解功能的微生物分类属的相对丰度,并显著降低了病原菌的相对丰度。
香蕉灰纹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扶艳萍, 漆艳香, 谢艺贤, 彭军, 曾凡云, 张欣
2021, 12(1): 63-7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09
摘要:
为了解香蕉灰纹病便于指导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病叶上分离病原物,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了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与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获得的6株分离株回接3 d后,发病部位表现轮纹病斑,周围有黄晕,与自然发病香蕉叶片的病状相符;6株致病菌菌落均呈灰白色,圆形,边缘不整齐,有轮纹,分生孢子倒卵形,双胞;6株致病菌的rDNA-ITS序列均为575 bp(代表菌株CATAS-CM01 GenBank登录号为MN960387),与GenBank中的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模式菌株的相应片段相似性达99.28%~99.65%,且与N. musae模式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遗传距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确认获得的6株病原菌均为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最适生长温度为30 ℃;适宜pH为5~7,最适pH为6;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质量最大;菌丝致死条件为60 ℃,10 min。
抑制火龙果果腐病病菌桃吉尔霉的植物精油筛选(简报)
于婧, 李敏, 高兆银, 弓德强, 张绍刚, 洪小雨, 花静静, 胡美姣
2021, 12(1): 72-7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0
摘要:
为了明确引起火龙果贮藏期间果腐病病原菌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对植物精油的敏感性,笔者测定了12种植物精油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12种植物精油对该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前5位精油为牛至精油、香茅精油、肉桂精油、芥末精油和丁香精油,其EC50值依次为94.1、122.9、174.0、254.3、261.1 μg·mL−1;使用抑菌效果前5位的精油(1 000 μL·L−1)浸果处理,发现芥末精油对该病害的控制率达到100%,且果面未见损伤;牛至精油对该病害的控制率虽然达到91.96%,但使果实出现严重药害,不适合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效应蛋白OhEF 2正调控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感病性
程度, 戎伟, 梅双双
2021, 12(1): 75-8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1
摘要:
白粉菌通过在植物细胞内形成吸器,产生大量的效应蛋白,从而实现在寄主细胞内的侵染。前期有研究人员对Oidium heveae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预测出133个潜在的效应蛋白。笔者克隆了其中的一个基因OhEP2 (Oidium heveae Effector Protein 2),并构建了OhEF 2基因在拟南芥Col-0背景下的过表达转基因植株。通过接种发现,过量表达OhEF 2可以明显促进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感病性,但不能提高假单胞菌DC 3000的毒性功能,表明OhEF 2可能只在白粉菌侵染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OhEF 2显著降低了橡胶树白粉菌在拟南芥上激发的胼胝体沉积和PR1 (Pathogen-Related Gene1)基因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效应蛋白OhEF 2在植物体内的毒性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11种杀虫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李增鑫, 李亮, 何月平
2021, 12(1): 83-8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2
摘要:
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4种新型杀虫剂及7种常用杀虫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参考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旨在为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协调生物与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供试4种新型杀虫剂中,仅乙基多杀菌素对螟黄赤眼蜂成蜂表现为中等风险性,溴氰虫酰胺、三氟苯嘧啶和氟苯虫酰胺的表现相对安全;7种常用杀虫剂中,毒死蜱对螟黄赤眼蜂成蜂表现为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吡虫啉和烯啶虫胺表现为中等风险性,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甲维盐的表现相对安全。
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单金雪, 李增平, 张宇, 樊雨皇
2021, 12(1): 88-9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3
摘要:
2018年,在海南省万宁市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活立木上发现了一种灵芝茎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笔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出10株形态相同的菌株,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编号为MMHJ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和SSU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最适 pH为7,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耳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植物浸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鳄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特性分析
韩语, 王昕, 潘纪汶, 杨诺, 郭桂英, 李迁, 曾纪锋, 郑继平
2021, 12(1): 96-10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4
摘要:
对海南地区患病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体内分离出的10株气单胞菌(5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达卡气单胞菌、1株简达气单胞菌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检测以及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基因检出率较高,其中,lipela 2种毒力基因检出率高达100%;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大于50%;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高,而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和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海口市美兰区畜禽生鲜肉沙门氏菌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郭定乾, 罗瑛, 洪枫, 满初日嘎
2021, 12(1): 103-10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5
摘要:
为了解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市售生鲜肉沙门氏菌污染情况,笔者采集了海口市美兰区市售猪肉、鸡肉和鸭肉样本共50份,进行了沙门氏菌分离、Kindy-Bauer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4份沙门氏菌菌株,检出率为8%。4株沙门氏菌对15种抗生素产生不同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吉他霉素耐药率为100%,对氯霉素、阿莫西林和磺胺异噁唑耐药率为75%,对多西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和链霉素耐药率达到50%。PCR结果显示,4株沙门氏菌菌株对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检出率为50%,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sul2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urB基因检出率为0。本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局部地区禽畜类生鲜肉类沙门氏菌感染率较低,但分类菌株具有较广耐药性,应加强监管。
文献综述
茅膏菜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惠玲, 田建平
2021, 12(1): 110-11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6
摘要:
茅膏菜是一种自然界常见的食虫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在我国广泛用作抗炎药,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等病症。因其具有较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在临床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逐渐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及其他应用3个方面综述有关茅膏菜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Class2 CRISPR-Cas系统发掘及分析方法
朱晓菲, 黄娇媚, 原昊, 万逸
2021, 12(1): 115-12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7
摘要:
近年来,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系统(CRISPR-Cas)作为基因编辑手段在动植物基因编辑中已广泛应用。现已被证实的Class2类CRISPR-Cas系统CRISPR-Cas12、CRISPR-Cas14等均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被发掘出来,因此,生物信息学成为发现新CRISPR-Cas系统及其子类型的重要方法。笔者综述了Cas酶两类生物信息学发掘手段,一类方法是通过已知Cas酶建立隐马尔科夫模型(HMM)预测可能的同类Cas酶;另一类方法是以标志序列Cas1或CRISPR识别为基础分析上下游可能的Cas酶,同时讨论了两种方法的限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Cas蛋白和CRISPR序列进一步分析方法,包括Cas蛋白同源性、进化分析及CRISPR序列间隔序列(spacers)、前间隔序列(protospacers)前间隔序列临近基序(PAM)分析。
植物病原真菌早期检测技术及其在橡胶树炭疽病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杜艳楠, 王萌, 马建强, 张宇, 梁晓宇
2021, 12(1): 124-13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8
摘要:
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真菌引起的病害占全部植物病害的三分之二,建立快速、准确的植物真菌病害早期检测技术是解决植物病原真菌预测预报难题、防止病害大面积暴发和流行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常用植物病原真菌早期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炭疽菌荧光定量PCR早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橡胶树炭疽病预测预报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前景,为橡胶树炭疽病早期检测及预测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外来入侵害虫棕榈蓟马的研究进展
袁琳琳, 李芬, 潘雪莲, 吴少英
2021, 12(1): 132-13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1.01.019
摘要:
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属于个体微小但繁殖力强的外来入侵害虫,主要以直接取食、产卵和间接传播植物病毒的形式对寄主植物产生危害。目前已发现棕榈蓟马分布于我国13个省份,危害多种作物,导致作物生长缓慢、瓜果畸形,经济损失惨重。笔者从棕榈蓟马形态性状、生态性状、发生危害、抗药性现状和综合防治技术五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帮助果蔬产业人员更有效地防治该虫害,促进我国瓜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