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8卷 第3期
2017, 8(3): 241-24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1
摘要:
通过拌料投喂的方式,研究来源于糟粕醋的融合乳杆菌(LAB041)和植物乳杆菌(LAB1036)分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拌料投喂8周后,LAB041可显著提高实验对虾的存活率、终全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LAB041和LAB1036可显著降低对虾养殖的饲料系数(P<0.05)。LAB041可显著提高实验对虾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显著降低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虽然LAB1036可提高实验对虾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和对虾的耐低盐能力,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之间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LAB041和LAB1036均可显著降低对虾对高盐度的耐受性(P<0.05)。
通过拌料投喂的方式,研究来源于糟粕醋的融合乳杆菌(LAB041)和植物乳杆菌(LAB1036)分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拌料投喂8周后,LAB041可显著提高实验对虾的存活率、终全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LAB041和LAB1036可显著降低对虾养殖的饲料系数(P<0.05)。LAB041可显著提高实验对虾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显著降低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虽然LAB1036可提高实验对虾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和对虾的耐低盐能力,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之间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LAB041和LAB1036均可显著降低对虾对高盐度的耐受性(P<0.05)。
2017, 8(3): 248-25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2
摘要:
为了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CS-KFD03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运用各种波谱方法鉴定为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1);3β,4α-dihydroxy-26-methoxyergosta-7,24(28)-dien-6-one(2);麦角甾醇(22E,24R)-ergosta-5,7,22-trien-3β-ol(3);leporin B(4);astellolide G(5);astellolide B(6)和astellolide A(7),并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乙酰胆碱酯酶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3,5和6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具有较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具有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
为了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CS-KFD03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运用各种波谱方法鉴定为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1);3β,4α-dihydroxy-26-methoxyergosta-7,24(28)-dien-6-one(2);麦角甾醇(22E,24R)-ergosta-5,7,22-trien-3β-ol(3);leporin B(4);astellolide G(5);astellolide B(6)和astellolide A(7),并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乙酰胆碱酯酶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3,5和6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2具有较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4具有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
2017, 8(3): 255-26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3
摘要:
溶藻弧菌是我国南方海水养殖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胞外多糖(EPSs)是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糖类物质,影响其致病性和环境适应力。基因组分析发现溶藻弧菌ZJ-51存在4个与胞外多糖合成有关的基因簇,笔者对其中2个基因簇CPS1357和CPS454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因簇CPS4543编码3个多糖外膜转运体系的同源蛋白Wza-Wzb-Wzc,而CPS1357编码的17个蛋白与多糖合成、转运以及调控有关。但通过染色实验、菌落形态观察和运动性分析证实这2个基因簇的缺失并不影响EPSs的合成、生物膜的形成、菌落形态及运动性。这可能是这2个基因簇在当前测试条件下受到抑制或需要特殊的环境因子诱导表达,对溶藻弧菌EPSs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该病原菌在环境中的适应性。
溶藻弧菌是我国南方海水养殖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胞外多糖(EPSs)是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糖类物质,影响其致病性和环境适应力。基因组分析发现溶藻弧菌ZJ-51存在4个与胞外多糖合成有关的基因簇,笔者对其中2个基因簇CPS1357和CPS4543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因簇CPS4543编码3个多糖外膜转运体系的同源蛋白Wza-Wzb-Wzc,而CPS1357编码的17个蛋白与多糖合成、转运以及调控有关。但通过染色实验、菌落形态观察和运动性分析证实这2个基因簇的缺失并不影响EPSs的合成、生物膜的形成、菌落形态及运动性。这可能是这2个基因簇在当前测试条件下受到抑制或需要特殊的环境因子诱导表达,对溶藻弧菌EPSs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该病原菌在环境中的适应性。
2017, 8(3): 267-27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4
摘要:
使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CTAB法)、离心柱法和磁珠吸附法,分别从菖蒲芋螺毒腺、肌肉及肝胰脏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与脉冲场电泳(PFGE)对基因组DNA片段进行分离,并检测提取DNA的大小和分布范围,同时,对脉冲场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提取基因组DNA,其中CTAB法和离心柱法提取的毒腺DNA纯度高,产率大,可用于后续实验,而磁珠法产率适中且纯度不高,但离心柱法的DNA片段较小,大多在9 kb以下,而CTAB法提取的DNA片段较大,获得的20 kb以上的大片段量较多,更适合于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3种芋螺组织中,肝胰脏产率最高但片段弥散有降解,毒腺DNA片段较大且集中,产率也较高,而肌肉的DNA片段产率最低且片段较小。因此,用CTAB法提取菖蒲芋螺毒腺的DNA更适合构建大片段基因组DNA文库。筛选高质量的菖蒲芋螺的DNA,利用优化的脉冲场电泳条件进行分离回收,获得了不同大小片段的DNA,为后续菖蒲芋螺不同载体系统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使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CTAB法)、离心柱法和磁珠吸附法,分别从菖蒲芋螺毒腺、肌肉及肝胰脏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与脉冲场电泳(PFGE)对基因组DNA片段进行分离,并检测提取DNA的大小和分布范围,同时,对脉冲场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提取基因组DNA,其中CTAB法和离心柱法提取的毒腺DNA纯度高,产率大,可用于后续实验,而磁珠法产率适中且纯度不高,但离心柱法的DNA片段较小,大多在9 kb以下,而CTAB法提取的DNA片段较大,获得的20 kb以上的大片段量较多,更适合于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3种芋螺组织中,肝胰脏产率最高但片段弥散有降解,毒腺DNA片段较大且集中,产率也较高,而肌肉的DNA片段产率最低且片段较小。因此,用CTAB法提取菖蒲芋螺毒腺的DNA更适合构建大片段基因组DNA文库。筛选高质量的菖蒲芋螺的DNA,利用优化的脉冲场电泳条件进行分离回收,获得了不同大小片段的DNA,为后续菖蒲芋螺不同载体系统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2017, 8(3): 277-28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5
摘要:
从广藿香的同一大田植株上取外植体构建了一批无菌材料。将这批无菌材料分别经过0,45,60,75,9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处理,获得了172份Co-γ射线诱变体材料和1份对照无菌材料(CK;0 Gy)。分别提取这173份无菌材料的基因组DNA,用14条ISSR有效引物对173份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97条扩增产物,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8条,诱变材料的多态位点比率PPB为43.13%,观测等位基因数Na=1.431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257 3,Nei's基因多样性H=0.146 5,Shannon信息指数I=0.217 5。173份供试材料之间遗传关系系统树由UPGMA法,根据所得遗传相似系数矩阵构建。系统树图表明,当GS(遗传相似系数)值取0.09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后发生变异频率较大,为此, 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可作为广藿香种质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
从广藿香的同一大田植株上取外植体构建了一批无菌材料。将这批无菌材料分别经过0,45,60,75,9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处理,获得了172份Co-γ射线诱变体材料和1份对照无菌材料(CK;0 Gy)。分别提取这173份无菌材料的基因组DNA,用14条ISSR有效引物对173份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97条扩增产物,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8条,诱变材料的多态位点比率PPB为43.13%,观测等位基因数Na=1.431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257 3,Nei's基因多样性H=0.146 5,Shannon信息指数I=0.217 5。173份供试材料之间遗传关系系统树由UPGMA法,根据所得遗传相似系数矩阵构建。系统树图表明,当GS(遗传相似系数)值取0.09
2017, 8(3): 284-29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6
摘要:
中性/碱性转化酶(Alkaline or neutral invertase,N/A-lnv)是木薯淀粉合成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笔者以木薯华南6号古铜期嫩叶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技术对N/A-lnv基因家族的11个成员进行了物理定位。结果表明,基因MeNINV5,MeNINV9和MeNINV10均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其中基因MeNINV9和MeNINV10位于短臂上,到信号点的百分距离分别为68.52和95.35,基因MeNINV5位于长臂上,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22.71;基因MeNINV4和nINV1均位于第6号染色体长臂上,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43.16和80.71;基因MeNINV6和MeNINV7分别位于第7号和第17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信号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是15.38和57.97;基因MeNINV1,MeNIN,V2,MeNINV3和MeNINV8分别位于第11号、第9号、第5号和第1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是40.10,51.88,91.75和76.33。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家族内部部分成员之间存在连锁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木薯淀粉的高效积累机制及木薯种质遗传改良提供分子细胞遗传学依据。
中性/碱性转化酶(Alkaline or neutral invertase,N/A-lnv)是木薯淀粉合成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笔者以木薯华南6号古铜期嫩叶为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技术对N/A-lnv基因家族的11个成员进行了物理定位。结果表明,基因MeNINV5,MeNINV9和MeNINV10均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其中基因MeNINV9和MeNINV10位于短臂上,到信号点的百分距离分别为68.52和95.35,基因MeNINV5位于长臂上,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22.71;基因MeNINV4和nINV1均位于第6号染色体长臂上,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43.16和80.71;基因MeNINV6和MeNINV7分别位于第7号和第17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信号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是15.38和57.97;基因MeNINV1,MeNIN,V2,MeNINV3和MeNINV8分别位于第11号、第9号、第5号和第1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是40.10,51.88,91.75和76.33。中性/碱性转化酶基因家族内部部分成员之间存在连锁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木薯淀粉的高效积累机制及木薯种质遗传改良提供分子细胞遗传学依据。
2017, 8(3): 292-30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7
摘要:
本试验选取对细菌性枯萎病具有高抗、中抗、高感的6个木薯品种,在苗期对它们叶片的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并对接种病原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和蜡质含量差异显著,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高抗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感病品种更整齐紧密,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的海绵组织中则出现较多的空隙,结构比较疏松;接种病原菌后,叶片中POD和PPO的活性与木薯抗病性成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有较显著的变化。
本试验选取对细菌性枯萎病具有高抗、中抗、高感的6个木薯品种,在苗期对它们叶片的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并对接种病原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和蜡质含量差异显著,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高抗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感病品种更整齐紧密,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的海绵组织中则出现较多的空隙,结构比较疏松;接种病原菌后,叶片中POD和PPO的活性与木薯抗病性成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有较显著的变化。
2017, 8(3): 301-30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8
摘要: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5个品系橡胶树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主叶脉厚度等叶片解剖结构,并运用多重比较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其抗旱性。结果表明:5个品系橡胶树叶片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主叶脉厚度等均有显著差异;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5个品系橡胶树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保亭933>热垦525>RRIM513>海垦1>热研106。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5个品系橡胶树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主叶脉厚度等叶片解剖结构,并运用多重比较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其抗旱性。结果表明:5个品系橡胶树叶片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主叶脉厚度等均有显著差异;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5个品系橡胶树的抗旱性强弱依次为:保亭933>热垦525>RRIM513>海垦1>热研106。
2017, 8(3): 307-31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09
摘要:
以10年生A4无核荔枝树为试验材料,谢花后对其果实生长发育的生理落果状况进行定期观察,以探索A4无核荔枝生理落果规律。结果表明:(1)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A4无核荔枝存在4次落果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谢花后9~12 d,21~27 d,39~42 d和51~60 d(采收前)。(2)4次生理落果中,第1次落果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次,但采前落果期的落果率高达69.84%,显著高于其他3次。(3)4次生理落果期果实脱落的部位均一致,都是在果柄末端的小花穗轴与支轴结合部位脱落。(4)采前落果期单果脱落量比对果高出20%,转黄果(果皮颜色刚转黄)的脱落量比转红果脱落量高出3.65倍,且脱落的转黄果横、纵径及单果重均小于转红果。由此可见,采前落果是造成A4无核荔枝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在果实刚转黄时的小果更容易脱落,在今后生产栽培中应调控后2次落果期尤其是防治采前落果。
以10年生A4无核荔枝树为试验材料,谢花后对其果实生长发育的生理落果状况进行定期观察,以探索A4无核荔枝生理落果规律。结果表明:(1)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A4无核荔枝存在4次落果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谢花后9~12 d,21~27 d,39~42 d和51~60 d(采收前)。(2)4次生理落果中,第1次落果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次,但采前落果期的落果率高达69.84%,显著高于其他3次。(3)4次生理落果期果实脱落的部位均一致,都是在果柄末端的小花穗轴与支轴结合部位脱落。(4)采前落果期单果脱落量比对果高出20%,转黄果(果皮颜色刚转黄)的脱落量比转红果脱落量高出3.65倍,且脱落的转黄果横、纵径及单果重均小于转红果。由此可见,采前落果是造成A4无核荔枝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在果实刚转黄时的小果更容易脱落,在今后生产栽培中应调控后2次落果期尤其是防治采前落果。
2017, 8(3): 313-317,37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0
摘要:
华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种子萌发条件苛刻。除了有性生殖,华石斛也可以克隆繁殖。笔者在海南省霸王岭设置5条样带,对样带内的华石斛进行种群监测,通过研究不同株龄华石斛个体的繁殖分配规律来为附生兰科植物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华石斛整个生活史阶段,个体具备至少4根假鳞茎才能开始有性生殖,且对有性繁殖的投入逐年增大。华石斛的克隆生长则没有个体大小限制。根据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总生物量的比例来看,随着华石斛个体株龄的增长,投入给繁殖活动的资源比例始终维持在27%左右,并且克隆繁殖始终占据2种繁殖方式的优势地位。
华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种子萌发条件苛刻。除了有性生殖,华石斛也可以克隆繁殖。笔者在海南省霸王岭设置5条样带,对样带内的华石斛进行种群监测,通过研究不同株龄华石斛个体的繁殖分配规律来为附生兰科植物的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华石斛整个生活史阶段,个体具备至少4根假鳞茎才能开始有性生殖,且对有性繁殖的投入逐年增大。华石斛的克隆生长则没有个体大小限制。根据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总生物量的比例来看,随着华石斛个体株龄的增长,投入给繁殖活动的资源比例始终维持在27%左右,并且克隆繁殖始终占据2种繁殖方式的优势地位。
2017, 8(3): 318-32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1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设计覆秸旱作、水作和传统旱作3种栽培方式,分别测定山栏稻的抗旱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水作减轻了山栏稻受干旱胁迫程度,降低了剑叶的POD,MDA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而覆秸旱作亦有类似效应但效果不如水作。与普通旱作相比,水作和覆秸旱作山栏稻株高分别提高30.62%和16.69%,叶长分别增长14.32%和6.62%,有效分蘖数分别增加64.7%和26.47%,生育期分别缩短12 d和5 d,产量分别提高267.44%和91.04%。山栏稻在水田环境下具有减少干旱胁迫、优化农艺性状和提高产量等诸多优点。本研究旨在为山栏稻从传统山区旱地种植引向普通旱作和水田种植(“山栏下山”)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田间试验设计覆秸旱作、水作和传统旱作3种栽培方式,分别测定山栏稻的抗旱生理指标、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水作减轻了山栏稻受干旱胁迫程度,降低了剑叶的POD,MDA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而覆秸旱作亦有类似效应但效果不如水作。与普通旱作相比,水作和覆秸旱作山栏稻株高分别提高30.62%和16.69%,叶长分别增长14.32%和6.62%,有效分蘖数分别增加64.7%和26.47%,生育期分别缩短12 d和5 d,产量分别提高267.44%和91.04%。山栏稻在水田环境下具有减少干旱胁迫、优化农艺性状和提高产量等诸多优点。本研究旨在为山栏稻从传统山区旱地种植引向普通旱作和水田种植(“山栏下山”)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7, 8(3): 324-32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2
摘要:
豆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绿肥资源,为了探明我国豆科绿肥的培肥效果,笔者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7份野生豆科田菁属绿肥后酸性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后,不同种质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同,且不同绿肥对土壤有机质碳含量的影响效果随着施用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虽然不同田菁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效果不一,但在施用1年内均能显著(P<0.05)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并在施用1个月后效果最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降低。
豆科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绿肥资源,为了探明我国豆科绿肥的培肥效果,笔者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7份野生豆科田菁属绿肥后酸性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后,不同种质绿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同,且不同绿肥对土壤有机质碳含量的影响效果随着施用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虽然不同田菁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效果不一,但在施用1年内均能显著(P<0.05)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并在施用1个月后效果最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降低。
2017, 8(3): 330-33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3
摘要:
斑潜蝇类是海南岛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的常见害虫,寄生蜂是其重要的自然天敌。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斑潜蝇绿色防控中的效能,笔者对海南省海口、琼海、儋州和三亚4个市县为害冬种豇豆的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寄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海南岛冬种豇豆的斑潜蝇为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两者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79.5%和20.5%;两种斑潜蝇混合发生,优势种群则因地而异:在海口和三亚是三叶斑潜蝇,在琼海和儋州则为美洲斑潜蝇;两种斑潜蝇的寄生蜂有5种,其中属茧蜂科的有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属姬小蜂科的有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和点腹青背姬小蜂N.punctiventris(Crawford),甘蓝潜蝇茧蜂和异角亨姬小蜂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51.8%和29.2%,是其中的优势种;寄生蜂对斑潜蝇的寄生率也因地而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琼海51.4%、三亚45.4%、儋州17.0%、海口10.5%。海南岛冬种豇豆上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资源丰富、自然寄生率高,对寄生蜂应加以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其控制斑潜蝇的效能。
斑潜蝇类是海南岛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的常见害虫,寄生蜂是其重要的自然天敌。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斑潜蝇绿色防控中的效能,笔者对海南省海口、琼海、儋州和三亚4个市县为害冬种豇豆的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寄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海南岛冬种豇豆的斑潜蝇为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两者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79.5%和20.5%;两种斑潜蝇混合发生,优势种群则因地而异:在海口和三亚是三叶斑潜蝇,在琼海和儋州则为美洲斑潜蝇;两种斑潜蝇的寄生蜂有5种,其中属茧蜂科的有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属姬小蜂科的有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和点腹青背姬小蜂N.punctiventris(Crawford),甘蓝潜蝇茧蜂和异角亨姬小蜂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51.8%和29.2%,是其中的优势种;寄生蜂对斑潜蝇的寄生率也因地而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琼海51.4%、三亚45.4%、儋州17.0%、海口10.5%。海南岛冬种豇豆上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资源丰富、自然寄生率高,对寄生蜂应加以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其控制斑潜蝇的效能。
2017, 8(3): 335-34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4
摘要:
将魔芋葡甘聚糖(KGM)与刺云实胶(TG)以一定的比例复配,通过旋转流变仪测定KGM-TG复配体系的相关流变特性,结合分子动力学和拓扑分析学研究KGM和TG分子的作用方式,探讨刺云实胶对魔芋葡甘聚糖分子链拓扑缠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刺云实胶与KGM分子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分子链间的主要作用是氢键作用力,刺云实胶的添加使得KGM分子链间的拓扑缠结强度与密度的增强,复配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加强。从分子作用本质上验证了刺云实胶与KGM之间流变性能的理化实验结果。
将魔芋葡甘聚糖(KGM)与刺云实胶(TG)以一定的比例复配,通过旋转流变仪测定KGM-TG复配体系的相关流变特性,结合分子动力学和拓扑分析学研究KGM和TG分子的作用方式,探讨刺云实胶对魔芋葡甘聚糖分子链拓扑缠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刺云实胶与KGM分子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分子链间的主要作用是氢键作用力,刺云实胶的添加使得KGM分子链间的拓扑缠结强度与密度的增强,复配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加强。从分子作用本质上验证了刺云实胶与KGM之间流变性能的理化实验结果。
2017, 8(3): 341-34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5
摘要:
2016年5—10月,利用网捕对海南南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蝴蝶进行标本采集,基于形态进行物种鉴定,共记录包括凤蝶科、斑蝶科、蛱蝶科、眼蝶科、灰蝶科、粉蝶科和弄蝶科等7科32属45种,其中以凤蝶科种类最多,蛱蝶科次之,弄蝶科最少。通过对其区系成分分析,发现该区蝴蝶的分布型以广布种较多,在世界昆虫区划上以东古北界+东洋界种分布类型为主,占71.11%;而在中国昆虫地理区划中具有8个分布型,其中以江淮-华中-华东-华南昆虫区分布型(33.33%)和华中-华东-华南昆虫区分布型(24.44%)为主,并杂有其他分布型。
2016年5—10月,利用网捕对海南南丽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蝴蝶进行标本采集,基于形态进行物种鉴定,共记录包括凤蝶科、斑蝶科、蛱蝶科、眼蝶科、灰蝶科、粉蝶科和弄蝶科等7科32属45种,其中以凤蝶科种类最多,蛱蝶科次之,弄蝶科最少。通过对其区系成分分析,发现该区蝴蝶的分布型以广布种较多,在世界昆虫区划上以东古北界+东洋界种分布类型为主,占71.11%;而在中国昆虫地理区划中具有8个分布型,其中以江淮-华中-华东-华南昆虫区分布型(33.33%)和华中-华东-华南昆虫区分布型(24.44%)为主,并杂有其他分布型。
2017, 8(3): 348-35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6
摘要:
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作为消解体系,以微波消解的方法处理土壤样品,双道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砷和汞。设定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通过国家标准参考物质和加标回收试验,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砷、汞的浓度范围分别在(0~50),(0~10)μg·L-1时校正曲线呈线性,检出限分别为0.012,0.049μg·L-1,测定不同土壤标准物质,砷、汞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允差范围内,RSD范围分别为1.2%3.5%和1.8%4.2%,测定土壤中砷、汞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6%112%和90%117%。说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大量土壤样品砷、汞的同时测定。
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作为消解体系,以微波消解的方法处理土壤样品,双道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砷和汞。设定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通过国家标准参考物质和加标回收试验,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砷、汞的浓度范围分别在(0~50),(0~10)μg·L-1时校正曲线呈线性,检出限分别为0.012,0.049μg·L-1,测定不同土壤标准物质,砷、汞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允差范围内,RSD范围分别为1.2%3.5%和1.8%4.2%,测定土壤中砷、汞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6%112%和90%117%。说明该方法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适用于大量土壤样品砷、汞的同时测定。
2017, 8(3): 353-358,37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7
摘要:
在优化还原法和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应用于水体中Cr(VI)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的联用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及2次验证试验优化了还原法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得到了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分别作为还原剂的还原法的优化条件,在该条件下,各还原剂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96.59%99.48%。以不同浓度硝酸锰分别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其效果差别较大,但都优于未改性活性炭,其中,当硝酸锰浓度为0.03 mol·L-1时,所得的改性活性炭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率最高,且去除率受pH、初始Cr(VI)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较大,pH为3时,去除率最高(94.6%),对水中初始浓度较低的Cr(VI)的去除效果较好,在吸附的初、中期,Cr(VI)的去除率增长较快。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联用优于单独应用还原法或改性活性炭吸附法,以该联用法对海甸溪水模拟Cr(VI)污染样品的处理结果表明,联用法对实际基体样品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优化还原法和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应用于水体中Cr(VI)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的联用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及2次验证试验优化了还原法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得到了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分别作为还原剂的还原法的优化条件,在该条件下,各还原剂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96.59%99.48%。以不同浓度硝酸锰分别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其效果差别较大,但都优于未改性活性炭,其中,当硝酸锰浓度为0.03 mol·L-1时,所得的改性活性炭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率最高,且去除率受pH、初始Cr(VI)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较大,pH为3时,去除率最高(94.6%),对水中初始浓度较低的Cr(VI)的去除效果较好,在吸附的初、中期,Cr(VI)的去除率增长较快。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联用优于单独应用还原法或改性活性炭吸附法,以该联用法对海甸溪水模拟Cr(VI)污染样品的处理结果表明,联用法对实际基体样品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017, 8(3): 359-363,37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8
摘要: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对菜用甘薯叶片还原糖和总糖的吸收光谱、测定和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间接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的最适检测波长为493 nm,DNS显色剂用量为2.0 mL,显色反应时间为10 min,显色反应后静置时间10 min。还原糖及总糖样品液提取水浴温度为100℃,水浴时间为30 min;总糖样液酸解时盐酸用量为2.0 mL,沸水浴时间为20 min。此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可准确测定菜用甘薯叶片中的多糖含量,实现了对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同时测定。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对菜用甘薯叶片还原糖和总糖的吸收光谱、测定和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间接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的最适检测波长为493 nm,DNS显色剂用量为2.0 mL,显色反应时间为10 min,显色反应后静置时间10 min。还原糖及总糖样品液提取水浴温度为100℃,水浴时间为30 min;总糖样液酸解时盐酸用量为2.0 mL,沸水浴时间为20 min。此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可准确测定菜用甘薯叶片中的多糖含量,实现了对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同时测定。
2017, 8(3): 364-37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19
摘要:
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影响海南豇豆品质的重要害虫之一。笔者在采集不同地理种群的基础上,用试剂盒法提取其总DNA,对mt DNA COⅠ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酶活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大蓟马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非常小,并没有随地理位置的变化产生较大的遗传分化;抗氧化酶系活力测定中,不同地理种群的普通大蓟马GST活力差异较大,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个别地理种群CAT活力与其他地理种群存在显著性差异。
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影响海南豇豆品质的重要害虫之一。笔者在采集不同地理种群的基础上,用试剂盒法提取其总DNA,对mt DNA COⅠ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酶活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大蓟马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非常小,并没有随地理位置的变化产生较大的遗传分化;抗氧化酶系活力测定中,不同地理种群的普通大蓟马GST活力差异较大,SOD活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个别地理种群CAT活力与其他地理种群存在显著性差异。
2017, 8(3): 371-37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3.020
摘要:
为了建立热带螨重组变应原Blo t 21(rBlo t 21)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笔者利用从NCBI Gen Bank库里获得的热带螨Blo t 21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优化与全基因合成,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80LrBlo t 21,在大肠杆菌内诱导表达rBlo t 21,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rBlo t 21蛋白。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BS组)与诱导组(rBlo t 21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致敏与气道诱导后,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水平;鼠尾静脉注射变应原诱发应激性过敏反应;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严重程度。本试验成功表达与纯化了重组热带螨变应原Blo t 21。利用纯化的rBlo t 21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与PBS组相比,rBlo t 21组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肺部组织细胞侵润明显增加(P<0.05)。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Blo t 21变应原能够诱导小鼠产生变态反应气道炎症。
为了建立热带螨重组变应原Blo t 21(rBlo t 21)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笔者利用从NCBI Gen Bank库里获得的热带螨Blo t 21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优化与全基因合成,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80LrBlo t 21,在大肠杆菌内诱导表达rBlo t 21,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rBlo t 21蛋白。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BS组)与诱导组(rBlo t 21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致敏与气道诱导后,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水平;鼠尾静脉注射变应原诱发应激性过敏反应;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严重程度。本试验成功表达与纯化了重组热带螨变应原Blo t 21。利用纯化的rBlo t 21诱导小鼠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模型,与PBS组相比,rBlo t 21组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肺部组织细胞侵润明显增加(P<0.05)。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Blo t 21变应原能够诱导小鼠产生变态反应气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