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8卷  第4期

研究报告
马氏珠母贝硫酸软骨素合成酶1基因的生物矿化功能
衣雪洁, 张华, 何毛贤
2017, 8(4): 377-38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1
摘要:
为了探究硫酸软骨素合成酶1基因(ChSy-1)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物矿化功能,进行了组织分布实验、缺刻实验以及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1)ChSy-1基因在马氏珠母贝外套膜不同部位均有表达,其在外套膜边缘部分表达量最高;2)在不同发育时期,ChSy-1基因在极体期、2细胞期和32细胞期表达量较高:3)缺刻48 h和72 h后,ChSy-1基因在外套膜的表达量明显上升;4)干扰BMP2基因后,BMP2表达受抑制而ChSy-1的表达量上升,这与ChSy-1基因在BMP信号通路中与BMP呈负相关的作用机理相一致。这表明ChSy-1在马氏珠母贝的生物矿化中起重要作用,为阐述其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物矿化功能提供了重要资料。
卵形鲳鲹鱼种大型网箱阶梯式中间培育技术
林川, 王小兵, 黄海
2017, 8(4): 383-38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2
摘要:
设计了新型卵形鲳鲹鱼种中间培育模式,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各级培育主要技术参数。该模式共分3个培育阶段,初始放养鱼种规格为2.9 cm≤体长≤3.2 cm。一级、二级和三级培育密度分别为280~300 ind·m-3水体、150~180 ind·m-3水体和120~150 ind·m-3水体;培育网衣网目分别为2a=1.2,2.0和3.0 cm。各级培育具体苗种筛分细则为:一级培育中,当体长≥4.4 cm鱼种数量占总数的(40±2)%时进行分筛,体长≥4.4 cm的鱼种进入二级培育;二级培育中,当体长≥5.8 cm的鱼种数量占总数的(90±2)%时进行分筛,体长≥5.8 cm的鱼种进入三级培育;三级培育中,当体长≥7.2 cm的鱼种数量占总数的(90±2)%时进行分筛,体长≥7.2 cm的鱼种进入成鱼养殖。通过该模式,鱼种培育成活率及7.2 cm≤体长≤8.2 cm鱼种的集中度超过85%。与传统培育模式相比,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可大幅提升商品鱼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旱季黎安湾浮游动物群落短期变化的特征
陈新, 王超超, 卓文, 刘秋妤, 唐敏
2017, 8(4): 390-3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3
摘要:
笔者调查研究了海南岛南部黎安湾贝类养殖区及其附近非养殖海域的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在旱季的短期变化特征,发现湾内浮游动物群落呈现丰度高、种类丰富、优势种突出以及均匀度低等特点。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6门76个属。浮游动物的总丰度范围为114~735 ind·L-1,其中原生动物占58%~77%,桡足类18%~30%,被囊动物1%~13%。优势种主要为驼背隆哲水蚤、短脚长腹剑水蚤、异体住囊虫、爱氏网纹虫、尖底拟急游虫、弯叶拟铃虫、五叶抱球虫和长形旋口虫,优势种种类及优势度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养殖区与非养殖区附近的浮游动物结构相似性较高,但调查结果显示非养殖区浮游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分析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发现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与浮游动物群落的相关性较高。结果表明,黎安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丰度在1个月内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和监测中需注意,单次采样时间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或代表中长期的数据。
外加碳源对珊瑚养殖系统水质的影响
周智, 刘洁若, 王林桂, 唐佳, 倪兴振
2017, 8(4): 399-40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4
摘要:
珊瑚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高浓度的无机氮、磷会对珊瑚的生存和繁育造成不良影响。针对珊瑚养殖中易出现的营养盐含量过高现象,笔者在珊瑚养殖水体中添加乙醇作为碳源,研究其对珊瑚系统水质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珊瑚养殖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在加入乙醇1~2 d后降低至检测限以下水平;铵盐含量于3 d后降到检测限以下水平;磷酸盐含量在加入乙醇1~4 d内呈下降趋势,并在第1天降至最低水平(0.14μmol·L-1),第5天恢复至初始水平;Ca2+,Mg2+和碱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但相比于未加乙醇前均有所升高。结果表明,外加碳源能显著降低珊瑚养殖水体中无机氮盐的含量,并维持其钙镁离子含量和碱度,从而改善珊瑚养殖系统的水质状况。
臭氧—紫外线组合对净化近江牡蛎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的灭菌效果
林清, 马庆涛, 李春晓, 陈楷亮, 许晓能
2017, 8(4): 404-408,42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5
摘要:
为了降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内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数量,增加食用牡蛎的安全性,笔者先采用0.4,0.8,1.2 mg·L-1的臭氧浓度进行海水灭菌,确定适宜的臭氧浓度后,再进行臭氧-紫外线系统灭菌海水,进行各净化处理条件试验,探讨适宜的净化近江牡蛎的方法。结果表明,臭氧浓度0.8 mg·L-1为适宜的臭氧浓度;当在温度25℃、盐度8、贝水质量比1∶15、水交换频率4次·h-1、净化24 h的条件下,具有较优的净化效果。这说明臭氧-紫外线系统灭菌的海水,可应用于净化贝类体内的大肠菌群。
木薯MeHDS09基因克隆及其对逆境信号的响应
王树昌, 于晓玲, 李淑霞, 阮孟斌, 彭明
2017, 8(4): 409-41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6
摘要:
为研究MeHDS09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木薯抵御不同逆境胁迫中的作用。笔者基于木薯转录组数据及全基因组公共数据库,采用RT-PCR手段获得2 151 bp,具有完整ORF的MeHDS09基因,其编码716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81.3 k D;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无信号肽位点,具有线粒体靶向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eHDS09基因序列与大豆中增强抗病性的蛋白2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上游启动子区序列除含有启动子核心元件外,还具有抗病、激素应答等反应元件,此结果暗示MeHDS09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利用qRT-PCR分析表明:MeHDS09基因对GA/IAA反应不灵敏;低温、ABA、JA处理可显著诱导木薯中MeHDS09的表达,而高温和SA处理则显著抑制了MeHDS09的表达。综上所述,MeHDS09可能在木薯抵御低温等逆境胁迫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结果为研究MeHDS09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番木瓜eIF4E家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熊越, 沈文涛, 庹德财, 黎小瑛, 言普, 周鹏
2017, 8(4): 415-41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7
摘要: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是多种病毒侵染植物的必须因子。笔者通过扩增番木瓜eIF4E家族基因Cp-eIF4ECp-eIFiso4E,分别构建他们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叶片的原生质体后研究了番木瓜eIF4E家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表明,Cp-eIF4E和Cp-eIFiso4E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番木瓜eIF4E家族蛋白与病毒的互作机制以及解析其在病毒侵染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同激素配比对南非叶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黄伟, 黎秀琼, 刘娇, 魏青, 吴金山
2017, 8(4): 419-42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08
摘要:
以南非叶(Vernonia amygdalina Del)的嫩茎为外植体,1/2 MS为基本培养基,每个培养皿中加入50.0g·L-1蔗糖+1.0 g·L-1花宝,以不同激素(NAA,6-BA,2,4-D)不同浓度配比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筛选出最佳浓度配比。结果表明:在NAA和6-BA组合中,2.0 mg·L-1NAA+0.5 mg·L-16-BA诱导率最高,达97.8%。在NAA和2,4-D组合中,1.5 mg·L-1NAA+1.0 mg·L-12,4-D诱导率最高,达97.7%。
诺丽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马文婷, 吴友根, 胡征波, 张军锋, 于靖
2017, 8(4): 424-43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9
摘要:
对采自海南省海口市、万宁市、儋州市、琼海市、三亚市和临高县的诺丽果和叶,消毒后,25℃下分离培养得到32株内生真菌,采用26s r DNA D1/D2区域和ITS r DNA测序鉴定菌种。结果表明:32株内生真菌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2个类群。其中,13株酵母菌分别属于金担子菌属(Aureobasidium)、蔷薇色酵母属(Rhodotorula)、隐球菌属(Cryptococcus)3个属5个种;19株霉菌分别属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炭团菌属(Hypoxylon)、枝孢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和赤霉属(Gibberella)7个属10种。同时,采用乙酸乙酯溶剂对15种诺丽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提取,获得次生代谢产物。用ABTS+·自由基清除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用福林-肖卡法和Al Cl3显色法测定各提取次生代谢产物中总多酚含量(TPC)、总黄酮含量(TFC)。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提取的15种诺丽内生真菌都具有抗氧化活性,且m48,j22抗氧化活性显著,诺丽内生真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和具有产生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潜力,在医药健康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的抗氧化活性
毛楷林, 林芳, 徐腾, 余作挺, 周海龙
2017, 8(4): 431-435,45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0
摘要:
为了评估水产养殖的污损生物—海鞘的生物利用价值,研究南海海鞘优势种—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被囊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探索不同分子量级的被囊多肽对DPPH·以及O2清除能力。试验经提取、超滤得4种分子量级的被囊多肽,通过其对DPPH·以及O2的清除率来比较4种分子量级被囊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 KD的皱瘤海鞘被囊多肽抗氧化活性最好,其中2.5 g·L-1浓度对于DPPH·清除率达到(42.97±1.05)%,对于O2清除率达到(33.50±0.28)%。3~10,10~30 KD的被囊多肽抗氧化活性接近,对于DPPH·以及O2的清除率都在22%24%之间。大于30 KD的被囊多肽对于2种自由基的清除率相对最低,平均分别为18.34%(DPPH·)和17.88%(O2)。4种分子量级的皱瘤海鞘被囊多肽在0.5~2.5 g·L-1浓度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为化妆品添加成分及抗衰老保健品的潜力。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坡向和海拔的乔木群落物种分布格局
卓书辉, 胡能, 陈康, 李佳灵, 尹为治, 黄良鸿, 龙文兴
2017, 8(4): 436-44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1
摘要:
为了研究海拔和坡向对热带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分别在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南、北坡向不同海拔的热带低地雨林、热带沟谷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设置2个2 500 m2样方,对比研究不同海拔和坡向乔木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北坡低地雨林优势种为海南柿(Diospyros hainanensis)、岭南酸枣(Spondias lakonensis)和红果樫木(Dysoxylum gotadhora),沟谷雨林优势种为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岭南酸枣和黄椿木姜子(Litsea variabilis),山地雨林优势种为越南白锥(Castanopsis tonkinensis)、线枝蒲桃(Syzygium araiocladum)和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南坡低地雨林优势种为鹅掌柴、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和细齿叶柃(Eurya nitida),沟谷雨林优势种为蝴蝶树(Heritiera parvifolia)、海南柿和蓝树(Wrightia laevis),山地雨林优势种为海南柿、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 var.patulus)和蝴蝶树。北坡低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而南坡低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低于其他2种植物群落,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比低地雨林具有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南坡低地雨林、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都低于北坡。南、北坡低地雨林和沟谷雨林物种相似指数最高,而山地雨林与低地雨林和沟谷雨林之间物种相似度较低。
海南鹦哥岭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吴庭天, 张凯, 杨小波, 龙成, 岑举人, 李东海
2017, 8(4): 444-45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2
摘要:
采用植物群落调查法,在海南鹦哥岭选取3个广东松样方,分别为1,2,3号,佳西岭选取1个样方,为4号样方,每个样方为60×60 m,取样面积共14 400 m2,对广东松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4个样方中,广东松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101 4(样方4)>1.601 6(样方1)>1.444 1(样方2)>1.170 1(样方3),广东松在4号和3号样方中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环境适应力和竞争力。(2)4个样方中广东松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与生态位宽度大小的排序一致,分别为样方4>样方1>样方2>样方3,其中,广东松在4号样方中与其他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最高,受其他优势种群的竞争和排挤最严重。(3)各样方生态位高度重叠的种对分别占到总对数的85%,84%,71%和84%,群落物种在资源和生存空间的利用上产生了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说明,现阶段海南的广东松群落种间在生境和资源的需求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群落物种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大竞争,仍是一类介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不稳定过渡群落。
淀粉黄原酸盐对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动态性能的影响
游建华, 卢秋余, 闵笑宇, 吴杰, 罗文杰, 林华, 汪志芬
2017, 8(4): 453-45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3
摘要:
通过扫描电镜(SEM)、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及动态机械分析仪(DMA)对淀粉黄原酸盐/炭黑/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动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黄原酸盐加入后,有效地改善了填料或配合剂与橡胶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力,使复合材料的抗湿滑性、滚动阻力和滞后性提高,松弛活化能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在应变作用下,混炼胶的Payne效应显著,损耗因子(tanδ)增大,而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则相反,且当淀粉黄原酸盐含量为6份时混炼胶的弹性模量(G')最大。
技术方法
白木香天然虫漏和人工砍伤所产沉香的GC-MS分析
王宇光, 王军, 杨锦玲, 梅文莉, 戴好富
2017, 8(4): 459-46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4
摘要:
在白木香树自然虫蚀同一树干的相邻部位进行人工砍伤,2年后分别取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所产的沉香化学成分相近,但有一定的差异,虫漏沉香的倍半萜和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说明沉香的化学成分既受到白木香树的遗传因子的影响,也受到外部作用因子的影响。在本次检测的样品中,虫漏沉香质量为优。
考夫曼网柄牛肝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王林, 孔凡栋, 马青云, 黄圣卓, 周丽曼, 谢晴宜, 丁琼, 赵友兴
2017, 8(4): 466-47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5
摘要:
采用几种柱色谱技术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考夫曼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中的化学成份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检测化合物乙酰胆碱酯酶(ACh E)与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从考夫曼网柄牛肝菌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固醇(1)、β-谷甾醇(2)、对羟基苯丙酸甲酯(3)、对羟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5)、咖啡酸甲酯(6)、对羟基苯甲酸(7)、对甲基苯酚(8)、N-乙酰基酪胺(9)、3,4二羟基苯乙酮(10)、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11)、香草酸(12)、原儿茶酸(13)、5,6-二羟基苯并呋喃-2,3-二羧酸二甲酯(14)、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5)、5α,8α-过氧麦角固醇(16)、异麦芽糖(17)、2-羟基-4-甲基苯甲酸甲酯(18)和对甲氧基苯丙酸(19)。化合物1,3,4,6,7,10,13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8,10,13对α-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文献综述
柑橘病害名录
陆英, 漆艳香, 喻群芳, 杨毅
2017, 8(4): 474-48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6
摘要:
笔者列出了我国柑橘主产区发生危害的85种柑橘病害名称、病原菌、病害分布、危害部位,其中侵染性病害61种,非侵染性病害24种。侵染性病原物79种,包括病原真菌、病毒(类病毒)、细菌(假细菌)、植原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柑橘黄脉病、柑橘褪绿矮缩病、柑橘叶斑驳病、柑橘树皮裂纹类病毒、柑橘类病毒V和柑橘类病毒VI为国内新发现病害。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与昆虫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林珠凤, 吉训聪, 梁延坡, 赵海燕, 陈海燕
2017, 8(4): 482-487,49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7
摘要:
昆虫免疫反应是昆虫在受到外源刺激时产生的一系列的防卫反应,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二者共同作用抵御细菌、线虫、病毒、寄生蜂卵等外源病原物的侵染。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可显著影响昆虫对病原菌免疫反应能力。笔者主要根据文献,综述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昆虫免疫反应方面的影响,旨在进一步了解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了解亚致死剂量杀虫剂与病原微生物对害虫的联合作用,为害虫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协调应用提供参考。
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李冉, 马青云, 孔凡栋, 谢晴宜, 丁琼, 赵友兴
2017, 8(4): 488-49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7.04.018
摘要:
木层孔菌属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萜类、甾体、黄酮、酚类、呋喃、多糖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抗炎、保肝、抗氧化等生物活性。笔者对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木层孔菌属真菌资源的高值化产品开发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