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3卷 第4期
2012, 3(4): 293-29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3
摘要:
以7种不同来源的香蕉为材料,选择2个叶绿体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序列(即rpl16内含子序列和psaA-ycf3基因间隔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转化及测序,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测算了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巴西蕉与另外6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遗传差异程度不大。
以7种不同来源的香蕉为材料,选择2个叶绿体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序列(即rpl16内含子序列和psaA-ycf3基因间隔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转化及测序,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测算了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巴西蕉与另外6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遗传差异程度不大。
2012, 3(4): 298-30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4
摘要:
赤霉素(GA)信号转导途径是通过DELLA抑制蛋白来调控的。笔者利用拟南芥DELLA蛋白基因序列,通过电子克隆方法首次克隆了1个木薯DELLA蛋白基因,长度为1857bp,具有完整的蛋白编码框的cDNA序列,命名为MeGAI。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具有与拟南芥DELLA蛋白一样的保守结构域,如DELLA结构域、VHYNP结构域、POLY(S/T)结构域、核定位信号、VHVID结构域、亮氨酸结构域、GRAS结构域;该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干旱胁迫下是下调表达的;GA生物合成重要基因GA20-氧化酶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说明GA途径可能参与木薯抗旱机制。
赤霉素(GA)信号转导途径是通过DELLA抑制蛋白来调控的。笔者利用拟南芥DELLA蛋白基因序列,通过电子克隆方法首次克隆了1个木薯DELLA蛋白基因,长度为1857bp,具有完整的蛋白编码框的cDNA序列,命名为MeGAI。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具有与拟南芥DELLA蛋白一样的保守结构域,如DELLA结构域、VHYNP结构域、POLY(S/T)结构域、核定位信号、VHVID结构域、亮氨酸结构域、GRAS结构域;该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干旱胁迫下是下调表达的;GA生物合成重要基因GA20-氧化酶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说明GA途径可能参与木薯抗旱机制。
2012, 3(4): 305-31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5
摘要:
基于已公布的蓖麻基因组序列,利用电子克隆技术纠正了拼接错误的WRKY基因序列,获得蓖麻WRKY14基因信息。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3个内含子,编码318个氨基酸的多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5.49×103,等电点为8.64,总平均亲水性为-0.803,不稳定系数为46.88,核定位,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核定位蛋白;该蛋白含有1个WRKY结构域,其基序为WRKYGQK_X_13_C_X_5_C_X_23_H_X_1_H_,保守内含子位于199位的K和200位的V之间,可归为Ⅱ大类a亚类;RcWRKY14的启动子区含有多种激素和胁迫应答相关元件RcWRKY14在叶片、花、胚乳和种子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种子和叶片中次之,胚乳中最低。
基于已公布的蓖麻基因组序列,利用电子克隆技术纠正了拼接错误的WRKY基因序列,获得蓖麻WRKY14基因信息。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3个内含子,编码318个氨基酸的多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5.49×103,等电点为8.64,总平均亲水性为-0.803,不稳定系数为46.88,核定位,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核定位蛋白;该蛋白含有1个WRKY结构域,其基序为WRKYGQK_X_13_C_X_5_C_X_23_H_X_1_H_,保守内含子位于199位的K和200位的V之间,可归为Ⅱ大类a亚类;RcWRKY14的启动子区含有多种激素和胁迫应答相关元件RcWRKY14在叶片、花、胚乳和种子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种子和叶片中次之,胚乳中最低。
2012, 3(4): 314-31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21
摘要:
根据GeneBank上红色原鸡的MHC B-G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SSCP和测序方法对文昌鸡18只个体的MHC B-G基因第2外显子序列332bp区域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通过PCR-SSCP分型得到16种基因型;测序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其中20个位点导致1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结果表明:所有序列均未发生长度变化;文昌鸡群体内MHC B-G的多态性较丰富,主要体现在氨基酸多态性上,与其抗原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根据GeneBank上红色原鸡的MHC B-G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SSCP和测序方法对文昌鸡18只个体的MHC B-G基因第2外显子序列332bp区域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通过PCR-SSCP分型得到16种基因型;测序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其中20个位点导致1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结果表明:所有序列均未发生长度变化;文昌鸡群体内MHC B-G的多态性较丰富,主要体现在氨基酸多态性上,与其抗原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2012, 3(4): 318-32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6
摘要:
从海南7个市县的甘蔗主产区采集了20份甘蔗根际土样,采用Gendeman的湿筛倾析-糖液离心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子,依据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出6属31种丛枝菌根真菌,包括19个确定种,12个待确定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有11个种,已确定7个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有1个确定种;球囊霉属(Glomus)有12个种,已确定5个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有2个确定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有4个确定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有1个待定种。对已确定的19个种的菌根真菌进行了形态描述。孢子分离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分离频率最高,是海南甘蔗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属;悬钩子球囊霉(G.rubiforme)分离频率最高,是31个种中的优势种。
从海南7个市县的甘蔗主产区采集了20份甘蔗根际土样,采用Gendeman的湿筛倾析-糖液离心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子,依据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出6属31种丛枝菌根真菌,包括19个确定种,12个待确定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有11个种,已确定7个种;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有1个确定种;球囊霉属(Glomus)有12个种,已确定5个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有2个确定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有4个确定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有1个待定种。对已确定的19个种的菌根真菌进行了形态描述。孢子分离结果表明:球囊霉属(Glomus)分离频率最高,是海南甘蔗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属;悬钩子球囊霉(G.rubiforme)分离频率最高,是31个种中的优势种。
2012, 3(4): 325-32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2
摘要:
以海南橡胶树发生较严重的红根病为防治对象,采取田间大田试验的方法,用w=25%的丙环唑乳油和w=25%的丙环唑水乳剂进行防治,研究丙环唑对橡胶树红根病的防治效果和明确哪种剂型对橡胶红根病的防治更有效。结果表明,经DMRT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说明参试剂型对橡胶红根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w=25%的丙环唑乳油200倍液和400倍液对橡胶树红根病的防治效果最明显,其在第2次施药后,用w=25%的丙环唑乳油200倍液处理的病株率为15.00%,防治效果为78.57%,w=25%的丙环唑乳油400倍液病株率为15.83%,防治效果为77.83%,而w=25%的丙环唑水乳剂200倍液病株率为24.17%,防治效果为65.47%。从上述结果看,w=25%的丙环唑乳油和w=25%的丙环唑水乳剂对已感染红根病的橡胶树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在本试验使用浓度范围内对橡胶树安全。经示范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宜于发病初期,使用浓度为200~400倍液。
以海南橡胶树发生较严重的红根病为防治对象,采取田间大田试验的方法,用w=25%的丙环唑乳油和w=25%的丙环唑水乳剂进行防治,研究丙环唑对橡胶树红根病的防治效果和明确哪种剂型对橡胶红根病的防治更有效。结果表明,经DMRT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说明参试剂型对橡胶红根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w=25%的丙环唑乳油200倍液和400倍液对橡胶树红根病的防治效果最明显,其在第2次施药后,用w=25%的丙环唑乳油200倍液处理的病株率为15.00%,防治效果为78.57%,w=25%的丙环唑乳油400倍液病株率为15.83%,防治效果为77.83%,而w=25%的丙环唑水乳剂200倍液病株率为24.17%,防治效果为65.47%。从上述结果看,w=25%的丙环唑乳油和w=25%的丙环唑水乳剂对已感染红根病的橡胶树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在本试验使用浓度范围内对橡胶树安全。经示范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宜于发病初期,使用浓度为200~400倍液。
2012, 3(4): 329-33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3
摘要:
介绍了海南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的种类、发生及为害规律,并提出以物理隔离法(水碗法、矿泉水瓶法)为主,辅以毒饵诱杀、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介绍了海南文心兰设施栽培中蜗牛和蛞蝓的种类、发生及为害规律,并提出以物理隔离法(水碗法、矿泉水瓶法)为主,辅以毒饵诱杀、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2, 3(4): 333-33834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4
摘要:
对引种的11种蕨类植物在武汉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大棚栽种条件下,引种的11种蕨类植物成活率高,大多常绿,形态优美,管理粗放,园林应用潜力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能安全越冬越夏。荷叶铁线蕨、铁线蕨、扇叶铁线蕨3种蕨类植物无休眠期;肾蕨、黑足鳞毛蕨、鹿角蕨、禾杆蹄盖蕨、海金沙、半边旗、银粉背蕨的营养叶有春秋2次萌动期和展叶期;石韦除冬季休眠外,均有萌动和展叶;海金沙、鹿角蕨未见孢子囊群出现。
对引种的11种蕨类植物在武汉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大棚栽种条件下,引种的11种蕨类植物成活率高,大多常绿,形态优美,管理粗放,园林应用潜力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能安全越冬越夏。荷叶铁线蕨、铁线蕨、扇叶铁线蕨3种蕨类植物无休眠期;肾蕨、黑足鳞毛蕨、鹿角蕨、禾杆蹄盖蕨、海金沙、半边旗、银粉背蕨的营养叶有春秋2次萌动期和展叶期;石韦除冬季休眠外,均有萌动和展叶;海金沙、鹿角蕨未见孢子囊群出现。
2012, 3(4): 339-34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1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叉蕨科(Aspidiaceae)4属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浅波状或深波状;具6种气孔器类型,即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和无规则四细胞型,在气孔器组成上具多型现象,气孔为下生型;气孔指数相近;上、下表皮细胞中含有针晶或单晶;但6种叉蕨科植物在表皮细胞大小、表皮毛的有无、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晶体的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叉蕨科(Aspidiaceae)4属6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浅波状或深波状;具6种气孔器类型,即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和无规则四细胞型,在气孔器组成上具多型现象,气孔为下生型;气孔指数相近;上、下表皮细胞中含有针晶或单晶;但6种叉蕨科植物在表皮细胞大小、表皮毛的有无、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晶体的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012, 3(4): 345-34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7
摘要:
首次报道了姬蕨科(Hypolepidaceae)姬蕨(Hypolepis punctata(Thunb.)Mett.)配子体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介绍了姬蕨配子体的培育方法,包括最初的孢子水培法和后期的配子体土培法。配子体发育过程包括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叶绿体发育、假根分化、片状体形成、毛状体特征、幼原叶以及性器的出现,并初步讨论了姬蕨配子体发育的系统学意义。
首次报道了姬蕨科(Hypolepidaceae)姬蕨(Hypolepis punctata(Thunb.)Mett.)配子体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介绍了姬蕨配子体的培育方法,包括最初的孢子水培法和后期的配子体土培法。配子体发育过程包括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叶绿体发育、假根分化、片状体形成、毛状体特征、幼原叶以及性器的出现,并初步讨论了姬蕨配子体发育的系统学意义。
2012, 3(4): 349-35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8
摘要:
通过人工培养,记录了石韦(Pyrrosia lingua)配子体发育的详细过程。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表面有瘤状突起;丝状体一般为2~4个细胞;幼原叶体为偏心形,成熟原叶体心形;片状体时期出现毛状体,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毛状体着生基细胞形态多样;约60d性器成熟。
通过人工培养,记录了石韦(Pyrrosia lingua)配子体发育的详细过程。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表面有瘤状突起;丝状体一般为2~4个细胞;幼原叶体为偏心形,成熟原叶体心形;片状体时期出现毛状体,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毛状体着生基细胞形态多样;约60d性器成熟。
2012, 3(4): 353-35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5
摘要:
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详细记录了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palustris(Burm.)Bedd.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并建立了光叶藤蕨的人工繁殖方法。
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详细记录了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palustris(Burm.)Bedd.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并建立了光叶藤蕨的人工繁殖方法。
2012, 3(4): 357-36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09
摘要:
选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Sm.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其配子体发育的过程,重点讨论了前人未观察到的毛状体,并给出了其幼孢苗的人工繁殖方法。金毛狗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笔者初步探索了孢苗发生率以及环境条件的关系,为金毛狗人工繁殖和经济开发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选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Sm.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其配子体发育的过程,重点讨论了前人未观察到的毛状体,并给出了其幼孢苗的人工繁殖方法。金毛狗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笔者初步探索了孢苗发生率以及环境条件的关系,为金毛狗人工繁殖和经济开发积累了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2012, 3(4): 361-36436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0
摘要:
用显微镜及透射电镜(TEM)对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J.Sm.)卵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金毛狗幼卵时期,卵细胞与腹沟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发达,卵细胞内含大量囊泡,质体含淀粉粒;随着生长发育,卵细胞与腹沟细胞之间产生分离腔,但腹沟细胞与卵细胞始终通过孔区相连,发育中期,卵细胞上方开始形成卵膜。电镜观察表明,卵细胞上方的卵膜较厚,由多层膜构成,侧方和下方的卵膜较薄;孔区上方无卵膜覆盖,从而形成受精孔。发育后期,卵细胞内囊泡消失,质体退化,卵核形成大量核外突。
用显微镜及透射电镜(TEM)对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J.Sm.)卵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金毛狗幼卵时期,卵细胞与腹沟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发达,卵细胞内含大量囊泡,质体含淀粉粒;随着生长发育,卵细胞与腹沟细胞之间产生分离腔,但腹沟细胞与卵细胞始终通过孔区相连,发育中期,卵细胞上方开始形成卵膜。电镜观察表明,卵细胞上方的卵膜较厚,由多层膜构成,侧方和下方的卵膜较薄;孔区上方无卵膜覆盖,从而形成受精孔。发育后期,卵细胞内囊泡消失,质体退化,卵核形成大量核外突。
2012, 3(4): 365-36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1
摘要:
研究了4种栽培基质以及添加基肥处理对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的草炭土:素沙=1:1基质中的小苗植株生长发育最快,叶片颜色浓绿,干质量最大;添加基肥有利于槲蕨小苗的生长发育,根系比不添加基肥的发达。草炭土:素沙=1:1的栽培基质添加基肥是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理想基质。
研究了4种栽培基质以及添加基肥处理对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的草炭土:素沙=1:1基质中的小苗植株生长发育最快,叶片颜色浓绿,干质量最大;添加基肥有利于槲蕨小苗的生长发育,根系比不添加基肥的发达。草炭土:素沙=1:1的栽培基质添加基肥是槲蕨小苗生长发育的理想基质。
2012, 3(4): 369-37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6
摘要:
用腐叶土培养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 Fernald)的孢子,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桂皮紫萁幼孢子体最初25枚叶片形态发生的详细过程,据此讨论了叶形态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根茎叶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相关的系统学意义。
用腐叶土培养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 Fernald)的孢子,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桂皮紫萁幼孢子体最初25枚叶片形态发生的详细过程,据此讨论了叶形态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根茎叶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相关的系统学意义。
2012, 3(4): 372-37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7
摘要: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了蜈蚣蕨孢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蜈蚣蕨孢子是需光孢子,具有明显的光休眠现象;光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25℃环境下,光照14h.d的孢子萌发率达(85.4±3.1)%;孢子在同温度下黑暗培养49d不能萌发,照光后,萌发率可达(81.4±5.6)%;孢子在光下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41~30.41℃,3~5d开始萌发,6~7周萌发完全,温度的升高或下降均降低孢子萌发率。
用组织培养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了蜈蚣蕨孢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蜈蚣蕨孢子是需光孢子,具有明显的光休眠现象;光照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环境因子,25℃环境下,光照14h.d的孢子萌发率达(85.4±3.1)%;孢子在同温度下黑暗培养49d不能萌发,照光后,萌发率可达(81.4±5.6)%;孢子在光下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41~30.41℃,3~5d开始萌发,6~7周萌发完全,温度的升高或下降均降低孢子萌发率。
2012, 3(4): 375-37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8
摘要:
通过6种不同荫蔽度处理,即处理A(56%)、处理B(64%)、处理C(70%)、处理D(82%)、处理E(88%)和处理F(91%),研究了荫蔽度对巢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荫蔽度对巢蕨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长、叶宽、新增叶片数和植株死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依次为F>E>D>C>B>A;对叶长的影响为E>F>D>C>B>A;对叶宽的影响为E>D>C>F>B>A;对新增叶片数的影响为D>C>B>F>E>A;对巢蕨死亡率的影响为A>C>B>E=D>F。荫蔽度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正相关;对叶长、叶宽影响呈曲线变化,处理E最有利于巢蕨叶片生长;较强的阳光有利于叶片代偿性数量增加,过强的阳光会导致植株死亡。综合分析得出,通过控制荫蔽度可以调控新生叶数量和叶片生长,适宜巢蕨健康生长的荫蔽度在88%以上。
通过6种不同荫蔽度处理,即处理A(56%)、处理B(64%)、处理C(70%)、处理D(82%)、处理E(88%)和处理F(91%),研究了荫蔽度对巢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荫蔽度对巢蕨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长、叶宽、新增叶片数和植株死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依次为F>E>D>C>B>A;对叶长的影响为E>F>D>C>B>A;对叶宽的影响为E>D>C>F>B>A;对新增叶片数的影响为D>C>B>F>E>A;对巢蕨死亡率的影响为A>C>B>E=D>F。荫蔽度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正相关;对叶长、叶宽影响呈曲线变化,处理E最有利于巢蕨叶片生长;较强的阳光有利于叶片代偿性数量增加,过强的阳光会导致植株死亡。综合分析得出,通过控制荫蔽度可以调控新生叶数量和叶片生长,适宜巢蕨健康生长的荫蔽度在88%以上。
2012, 3(4): 379-38338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9
摘要:
以新鲜幼嫩的巢蕨叶片为材料,优化了巢蕨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与RAPD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CTAB方法,能够提取出高质量的巢蕨基因组DNA;优化的巢蕨RAPD的最终反应体系(25μL)为:模板DNA(50mg.L-1)1.5μL,引物(1mmol.L-1)1.5μL,2×EasyTaqPCRSuperMiX12.5μL。
以新鲜幼嫩的巢蕨叶片为材料,优化了巢蕨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与RAPD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CTAB方法,能够提取出高质量的巢蕨基因组DNA;优化的巢蕨RAPD的最终反应体系(25μL)为:模板DNA(50mg.L-1)1.5μL,引物(1mmol.L-1)1.5μL,2×EasyTaqPCRSuperMiX12.5μL。
2012, 3(4): 384-38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12
摘要:
在系统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骨碎补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综述,认为组织培养是骨碎补繁育的重要手段。
在系统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骨碎补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综述,认为组织培养是骨碎补繁育的重要手段。
2012, 3(4): 387-39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2.04.020
摘要:
综述了中国观赏蕨类植物的种类、地域分布、生态习性、繁殖方法以及在园林中的应用。针对观赏蕨类植物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与利用的5点建议,并对蕨类植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综述了中国观赏蕨类植物的种类、地域分布、生态习性、繁殖方法以及在园林中的应用。针对观赏蕨类植物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与利用的5点建议,并对蕨类植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