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4卷  第1期

研究报告
斜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理化因子分析
吴廷昌, 冯煜, 骆剑, 刘扬溪, 黄飞, 陈国华
2013, 4(1): 1-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4
摘要:
以斜带石斑鱼育苗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碎屑食物链为基础的工厂化育苗方法,研究了育苗期间水体中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pH、光照和溶氧等理化因子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斜带石斑鱼育苗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育苗时间的增加,水体中硝酸氮和亚硝酸氮的质量浓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线性变化关系:y=4.3854x0.287,R2=0.8625,水体的溶氧质量浓度均在5.7mg·L-1以上,pH变化范围为7.15~7.92。育苗后期氨氮质量浓度维持在5mg·L-1以上,温度变化范围为27~29℃,盐度变化范围为30~34,光照强度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075~2320lx,一天中水面直射光照射面积和时间也呈现一定的线性变化关系:y=0.0177x2-0.1878x+0.5243,R2=0.9799。育苗期间池底水的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溶氧和pH与表层、中层差异显著,鱼苗生长良好。
发病罗非鱼苗沃氏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李晓陀, 陈秦, 廖承红, 郭桂英, 李祥, 贾晓琳, 郑继平, 俞集楠
2013, 4(1): 7-10,2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5
摘要:
为检测发病罗非鱼苗中可能存在的潜在病原感染,保证投放鱼苗的健康安全,对海口市发病罗非鱼苗进行了菌种分离。结果发现,在发病鱼苗中存在葡萄球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显示该菌与沃氏葡萄球菌和巴斯德葡萄球菌高度相似,后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PCR分析,确认为沃氏葡萄球菌。
尖紫蛤体质量和海水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黄洋, 黄海立, 李东, 孙成波, 刘志刚
2013, 4(1): 11-1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6
摘要: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32℃时,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可分别表示为OR=aW-b和NR=cW-b,其中b的取值范围为0.488~0.874,平均值为0.620;a的取值范围为0.362~1.371;d的取值范围为0.454~0.747,平均值为0.591;c的取值范围为44.678~121.158。在16~32℃时,尖紫蛤的耗氧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OR=c1ed1T表示,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2℃时达到峰值,当温度超过32℃时,耗氧率下降。在16~36℃时,尖紫蛤的排氨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NR=-c2+d2T-d3T2表示,在28℃时排氨率达到峰值。尖紫蛤呼吸Q10值的范围为0.547~3.660,排泄Q10值的范围为0.235~2.515,水温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显著。尖紫蛤的呼吸氧原子数与排出的氨态氮原子之比ON值的范围为4.312~21.874,各种规格的尖紫蛤ON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日本囊对虾apo-14基因的全克隆及序列分析
乔莹, 王军, 钟声平, 刘洪涛, 毛勇
2013, 4(1): 17-2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1
摘要:
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肝胰腺组织为实验材料,提取总RNA,通过3'以及5'-RACE基因克隆技术,首次在日本囊对虾中克隆到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14(apo-14)基因的全长序列,包含完整的ORF以及3'-UTR和5'-UTR。日本囊对虾apo-14cDNA序列全长为784bp,其中ORF长度为420bp,编码139个氨基酸。对虾apo-14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apo-14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
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翟丽艳, 李娟玲, 刘国民, 谢俊, 罗轶奇, 成善汉, 潘学峰
2013, 4(1): 25-3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6
摘要:
为了研发出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CAR特异标记,本研究中首先利用92条RAPD随机引物对苦丁茶冬青中已知对炭疽病高抗或高感的不同种质材料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寻找到4个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特异标记特异性片段S69-300,S227-300,S227-2000和S247-400。后续的研究可对这些RAPD特异片段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作为开发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的基础。
拟南芥NiNJA基因酵母双杂诱饵载体构建及互作蛋白的筛选
訾亮, 洪灏, 翟金玲, 马穗, 黄惜
2013, 4(1): 31-3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2
摘要:
JAZ蛋白是植物茉莉酸信号途径的重要负调控因子,JAZ与NiNJA形成蛋白复合体抑制茉莉酸下游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NiNJA蛋白是联系JAZ蛋白与下游转录因子的重要因子。为了研究NiNJA调控的下游基因,首先构建了NiNJA基因的诱饵载体pGBKT7-NiNJA,然后转化酵母Y2HGold感受态,通过自转录激活实验,发现诱饵载体pGBKT7-`没有自转录激活活性。在此基础上,从拟南芥"Mate & PlateTM"Library进行酵母双杂筛选,获得若干个与NiNJA互作的蛋白,为下一步鉴定NiNJA的互作蛋白及茉莉酸的信号调控途径打下基础。
橡胶树枯草芽孢杆菌Czk1抑菌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樊兰艳, 贺春萍, 梁艳琼, 郑肖兰, 吴伟怀, 李锐, 郑服丛
2013, 4(1): 36-44,5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7
摘要:
采用杯碟法和生长速率法,对橡胶树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zk1发酵液中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属于胞外分泌型代谢产物,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其抗菌物质表现出耐高温,不耐强酸碱,对紫外线和蛋白酶K不敏感,以及对5种常见的金属离子溶液、有机溶剂具有不敏感的特性;采用酸沉淀后甲醇抽提的方法可提取该活性物质。Czk1培养条件的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YPD培养基作为该菌株的发酵液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以7%接种量接种,摇床培养(28℃,180r·min-1)3d,Czk1表现出对病原菌最佳的拮抗活性。
杀菌剂对芒果果腐病原粉红单端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杨波, 杨冬平, 高兆银, 李敏, 张正科, 胡美姣
2013, 4(1): 45-4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8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芒果果腐病原粉红单端孢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芒果果腐病均有抑制效果,除氟硅唑外,其余7种均可用于防治芒果粉红单端孢菌引起的病害。其中,多菌灵对粉红单端孢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EC75值分别为1.30和3.09mg·L-1;其次依次为咪鲜胺锰盐、戊唑醇、腈菌唑和醚菌酯;代森锰锌和百菌清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
五爪金龙、三裂叶薯和七爪龙水浸液对4种作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宋鑫, 沈奕德, 黄乔乔, 李晓霞, 范志伟
2013, 4(1): 50-5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9
摘要: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强入侵植物五爪金龙、弱入侵植物三裂叶薯和海南本地植物七爪龙叶片水浸液对萝卜、白菜、芥菜和莴笋等4种作物的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爪金龙地上叶片水浸液对4种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低质量浓度(0.1g·mL-1)的水浸液对白菜、莴笋、芥菜、萝卜幼苗根的抑制率分别为81.3%,80.1%,74.2%和64.8%,高质量浓度(0.5g·mL-1)的水浸液可以使各受体幼苗停止生长。七爪龙和三裂叶薯叶片水浸液为低质量浓度时促进种子生长,高质量浓度时对根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高质量浓度的七爪龙叶片水浸液对白菜、莴笋、芥菜和萝卜幼苗根的抑制率分别为47.7%,59.3%,43.6%和22.8%。高质量浓度的三裂叶薯叶片水浸液对白菜、莴笋、芥菜和萝卜幼苗根的抑制率分别为78.7%,75%,49.6%和25.1%。此外,五爪金龙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且其化感作用大于三裂叶薯和七爪龙。
研究简报
病毒抑制剂对蝴蝶兰病毒植株的脱毒效果
李正民, 王安石, 王健, 陶楚
2013, 4(1): 56-60,7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0
摘要:
选取感染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蝴蝶兰植株进行离体培养,在芽增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病毒抑制剂,研究对CyMV和ORSV病毒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具有很好的脱毒效果,对CyMV的脱除率为83.33%,对ORSV的脱除率为66.67%;病毒唑次之,对CyMV的脱除率为83.33%,对ORSV的脱除率为50%;中药类的脱毒效果不明显。
云芝固体培养营养因子的筛选
韩燕矫, 陈喜蓉, 余雪标, 蔡茂
2013, 4(1): 61-6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1
摘要:
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营养因子对云芝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菌丝密度和计算菌丝生长速度,筛选出最适合云芝菌丝生长的营养因子组合。结果表明:云芝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是:果糖、牛肉粉和MgSO4
调查报告
杂草入侵背景下的云南嘉利泽湿地植物群落与种间的关系
徐沁, 沈初泽, 唐骋, 吴岷
2013, 4(1): 66-7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3
摘要:
对云南嘉利泽泥炭沼泽进行了基于样方调查的植物多样性研究。野外调查表明:本区含66科137属的176种高等植物;其中外来入侵物种17种。176种植物中的82种,有5种外来杂草。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对当地植物群落进行了分类,并采用χ2检验方法研究了30个主要物种种对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12个群丛类型,分别为;莲-浮萍-满江红-黑麦草,黑麦草-野豌豆-艾蒿-三叶鬼针草,芸苔-黑麦草-狗牙根-三叶鬼针草,芦苇-黑麦草-狗牙根,蒲公英-黑麦草-三叶鬼针草-芦苇,狗牙根-三叶鬼针草-苦荬菜属,艾蒿-狗牙根-三叶鬼针草-空心莲子草-紫茎泽兰,狗牙根-芦苇-空心莲子草-狐尾藻,三叶鬼针草-空心莲子草-打碗花,三叶鬼针草-芦苇-龙葵,锦葵和毛茛-酸模-三叶鬼针草群丛。2.30种主要植物组成的435个种对中,正联结的种对占42.5%,负联结的种对占56.3%,完全无关联的种对占1.2%。显著正关联和显著负关联关系的缺乏表明:本区植物各物种独立性强,竞争关系也尚未完全建立。本研究暗示了除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外,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国家珍稀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的种群特征
张嘉茗, 廖育艺, 谢国文, 刘萍萍, 谭飞芬, 林志纲, 谢晓泽
2013, 4(1): 74-8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4
摘要:
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植物的中国特有单种属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树种。在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南岭4个样地30个样方(10m×10m)的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长柄双花木种群的空间分布、密度、年龄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种群个体分布不均匀,呈集群分布格局;在自然条件或植被保护较好的林分中存活率高;长柄双花木种群在年龄级分布上显示增长型格局,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
技术方法
影响木薯器官发生主要因素的优化
黄琴, 王颖, 吴坤鑫, 王文泉, 赵羿鸾, 贾贤, 陈雄庭
2013, 4(1): 81-87,9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2
摘要:
为了给木薯主栽品种的转基因改良提供条件,对木薯4个主栽品种NZ188,SC8,C3及C4器官发生的影响因素(基因型,蔗糖,IBA,AgNO3)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体细胞胚的发生、器官发生等能力上,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NZ188,SC8和C3在黑暗条件下侧芽膨大,初级体细胞胚的诱导率可达80%以上,而C4品种则在光照培养下效果较好;在进行体细胞胚诱导和成熟子叶胚的诱导时,培养基中蔗糖质量浓度为25~30g·L-1时效果最好;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0.3mg·L-1的IBA及4mg·L-1的AgNO3时,不定芽的诱导率及芽再生数目明显提高。
光裸方格星虫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刘天密, 冯全英, 杨明秋, 符一凡, 吴鹏飞
2013, 4(1): 88-9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7
摘要:
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虫培育习性进行观察、人工催产及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在自然海区分布的雌雄比例约为1∶1.1;其亲虫在中细沙质(粒径0.1~2.0mm)底质环境下培育的成活率最高;采用阴干刺激3h+流水刺激+精液诱导相结合的诱导方法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胚胎发育在26.5~31.5℃的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受精卵孵化出初期海球幼虫所需的时间逐渐变短。人工育苗试验共获得光裸方格星虫苗15.2万条,平均体长2.8cm。
文献综述
家鸡起源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廖承红, 郑继平, 韦双双, 周海龙
2013, 4(1): 94-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13
摘要:
从线粒体DNA、微卫星标记、Z染色体和全基因组测序高通量SNP分型等方面,对家鸡的起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杨子贤, 王洪星, 易小平
2013, 4(1): 99-10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1.005
摘要:
介绍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