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4卷  第4期

研究报告
巴西橡胶树胶乳酵母双杂交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杨子平, 李辉亮, 郭冬, 彭世清
2013, 4(4): 303-30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1
摘要:
提取巴西橡胶树胶乳总RNA,并纯化mRNA。采用特异引物(oligo-dT)反转出第一链DNA,经LDPCR合成第二链DNA。将ds cDNA和经SmaⅠ线性化的pGADT7-Rec质粒共转化Y187酵母菌,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表达文库。结果表明,转化单菌落个数为2.8×107;文库滴度为4.92×107·mL-1;插入片段大小主要分布于500~2 000 bp间;重组率为96%。实验数据表明该文库能满足后续的杂交筛选。
OsRRM1基因标记开发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德军, 夏志辉, 李晓兵, 朱立煌
2013, 4(4): 308-31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2
摘要:
通过水稻杂种优势芯片中OS009387sat Oligo位点序列比对获得该位点对应的基因(OsRRM1),基因结构分析表明,OsRRM1具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第1个内含子中序列插入/缺失可开发成分子标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sRRM1蛋白由转运肽、酸性结构域和RRM结构域组成,OsRRM1位点周围有影响水稻分蘖数、花粉育性和株高等多个性状的QTLs,以上研究为OsRRM1功能分析和分子标记在水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甘蔗组织培养外植体的防褐化措施
武媛丽, 谭贤教, 张树珍, 杨本鹏
2013, 4(4): 313-31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1
摘要:
为了抑制甘蔗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褐化,保证其的正常生长分化,就甘蔗不同部位的茎尖及不同的抗氧化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幼嫩的带芽茎段萌生的腋芽(5~8位芽)适宜做外植体;用0.75 g·L-1的抗坏血酸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30 min,可以有效地防止褐化的产生,且不影响外植体的生长分化。
汉油9号的高产优化栽培模式
王风敏, 李英, 张成兵, 谌国鹏, 习广清, 杨有来
2013, 4(4): 317-32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2
摘要: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汉油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栽培因子对汉油9号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施氮量>施钾量>播期>磷肥>密度。用降维法分析各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纯氮167.85 kg产量最高,每公顷施纯磷96.6 kg产量最高,每公顷施纯钾75.6 kg产量最高;播期为9月11日产量最高,密度为1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经过计算机模拟寻优,产量大于3 150 kg·hm-2栽培方案有93套,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播期9月9—11日,密度11.70~12.30万株·hm-2,纯氮量174~186 kg·hm-2,纯磷量为85.95~94.05 kg·hm-2,纯钾量为84.90~95.10 kg·hm-2
不同基质对美丽梧桐种子育苗的影响
周亚东, 周有标, 颜速亮, 罗灿, 戚江山, 赵原森, 吴繁花, 于旭东
2013, 4(4): 322-32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5
摘要:
以美丽梧桐(Firmiana pulcherrima Hsue)的种子为材料,分别选用河沙、壤土、椰糠、河沙+壤土(1∶1)、河沙+椰糠(1∶1)、壤土+椰糠(1∶1)、壤土+椰糠+河沙(1∶1∶1)为基质,研究它们对美丽梧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河沙为基质时,美丽梧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55.6%和66.7%,但成苗率低,株高和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以壤土为基质,美丽梧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低;以椰糠为基质,美丽梧桐成苗率高达61.1%。将河沙:椰糠:壤土按比例(1∶1∶1)混合后,美丽梧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均达到最优,株高和根系的生长状况良好,因此,河沙、椰糠、壤土按1∶1∶1比例混合可作为美丽梧桐种子最佳育苗基质。
红掌细菌性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梁丽雯, 任希望, 高志亮, 符秀梅, 林道哲, 罗红丽, 陈银华
2013, 4(4): 327-33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0
摘要: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的红掌叶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对纯化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致病性、生化特性测定,并对细菌特异基因ABC transporter进行分离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属细菌,为红掌的致病菌。
蟒蛇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郭桂英, 李祥, 黎丹, 廖承红, 杨诺, 曾纪峰, 郑继平, 张立领, 余集楠
2013, 4(4): 332-334,3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7
摘要:
亚洲岩蟒主要栖息在热带与亚热带森林,具有较高的药物、营养和经济价值,人工养殖中常因肺炎而死亡。为调查该病病因,对海南省养殖场发病蟒蛇进行心脏穿刺采集血样、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等方法寻找病原,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肺炎克雷伯氏菌。
芥子中甲代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对k562细胞的抑制与诱导
侯杰, 刘雪冰, 操凤, 潘彦鹏, 吕杨, 吴紫阳, 郑育声, 曹献英
2013, 4(4): 335-34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8
摘要:
从海南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种子中提取异硫氰酸酯类化学成分甲代烯丙基异硫氰酸酯(MITC),并将其作用于k562细胞,用MTT比色法测定增殖抑制效果,应用瑞式姬姆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罗丹明123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果表明,MITC作用k562细胞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MITC体积分数为120μmol·L-1,作用时间为96 h时,抑制率达到最高,为(87.5±1.4)%。MITC作用k562细胞24,48,72,96,120 h的半数抑制体积分数(IC50)分别为250.007,100.584,39.030,54.701,88.719μmol·L-1。MITC处理的K562细胞出现凋亡形态特征:细胞皱缩,细胞核固缩,细胞核向内凹陷,线粒体电势下降。根据细胞形态变化初步判断MITC诱导k562细胞凋亡。
海南树栖白蚁肠道中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黄耀华, 曹志方, 王学梅, 王金花, 赵建国, 杨雨辉
2013, 4(4): 342-3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3
摘要:
以栖息在海南印度紫檀树上的等齿印白蚁的变种为材料,通过以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获得1株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经初步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发酵培养48 h,该菌所产纤维素酶的活性达到(7.813±0.340)U·mL-1
海南岛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戚春林, 谢贵水, 李剑碧
2013, 4(4): 347-35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4
摘要:
为研究外来入侵植物马缨丹的入侵机理,采用样地取样法,对海南岛不同生境中的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植物生活型、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群落相似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中,植物种类约有75种,隶属31科66属,以菊科、禾本科、蝶形花科植物居多;植物的生活型主要有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而且干扰程度越低、高位芽植物所占的比例越大;物种多样性的取值范围在0.445 2~1.832 0之间,物种丰富度的取值范围为1.811 6~2.219 9,均匀度的取值范围为0.157 1~0.759 7;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低,均在0.5以下,最高的也只有0.347 8,表明群落的物种组成较分散,群落尚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还未形成稳定的群落。
海南岛紫金牛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王军, 郑希龙, 陈沂章, 戴好富
2013, 4(4): 354-361,40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5
摘要:
运用平均聚类法(UPGMA)对海南岛各市县紫金牛属植物的水平分布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中部为紫金牛属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地区,尤以保亭县的种类最丰富;垂直分布海拔集中在400~1 000 m范围,有7种分布范围较狭窄;分布区类型有2种分布型和2种分布亚型,其中以越南(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亚型为主,其次是中国特有分布型,与邻近省区的广东、广西联系最紧密,其中与广东最相似,但与广西的共有种类最多;与邻国的中南半岛联系最紧密,而与马来群岛的联系较弱。
新型热带香菜山蒌叶的营养成分测定
刘进平, 黄东益, 成善汉
2013, 4(4): 362-36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4
摘要:
采用国标方法对新型热带香菜植物山蒌叶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山蒌叶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营养含量丰富,尤其是山娄叶的钙、铁、锌、锰和锶的含量很高,具有很好的保健养生价值,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技术方法
一种快速鉴定Femu2p-C2H2蛋白与TTGGGTBOX相互作用的EMSA实验法
费小雯, 吴小霞, 范新照, 邓晓东
2013, 4(4): 365-36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6
摘要:
分析了电泳迁移率(EMSA)技术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法改进。通过检测TTGGGT Box及其突变体与Femu2p-C2H2蛋白的相互作用,探索并总结出一套快速、简便、经济适用的EMSA实验法,该方法可用于DNA结合蛋白和其相关的DNA结合序列相互作用的特异性竞争反应分析。
测定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浓度的分光光度法
张晗, 周永灿, 赵光军, 蔡岩, 谢珍玉, 郭伟良, 王世锋
2013, 4(4): 369-37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6
摘要:
以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光光度计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该灭活疫苗浓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波长为600 nm处无菌生理盐水及稀释后的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均无特征吸收峰,吸光度变化平缓,此时无乳链球菌灭活疫苗的吸光值(X)与其浓度(Y)呈正相关(r=0.998 3,df=6,P<0.01),其关系曲线为:y=11.277x-2.022 9。无乳链球菌菌液经φ=0.4%甲醛灭活3 h的A600值基本稳定;选择4名实验员对该方法进行重复检测,结果显示所测疫苗A600值的RSD为0.5%~1.2%,且符合上述相关性方程;说明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经甲醛灭活的无乳链球菌疫苗浓度,其结果较准确、重复性较好,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王先花, 陈云, 谭啸, 张发坤, 李娟玲, 刘国民
2013, 4(4): 374-38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13
摘要:
以铁皮石斛的未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无菌材料,研究了不同用量的椰子水(CW)、马铃薯泥和NAA等影响因子对铁皮石斛增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 MS+φ(CW)=10%+NAA 0.1 mg·L-1的培养基上,原球茎增殖效果良好,增殖系数高达145.28;铁皮石斛组培苗在壮苗培养阶段对外源IBA,NAA和IAA的质量浓度变化均不敏感,在0~2.50 mg·L-1范围内,植株的长势长相差异不明显,其中,IBA质量浓度为0.75 mg·L-1和NAA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植株的长势相对要好一些,而且个体间相对较均匀;1/2 MS+w(香蕉泥)=10%+NAA 1.0 mg·L-1的培养基生根壮苗效果较好。
文献综述
植物悬浮细胞培养的关键技术及存在问题
戴雪梅, 华玉伟, 李哲, 黄天带, 孙爱花, 周权男, 黄华孙
2013, 4(4): 381-38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7
摘要:
介绍了建立良好植物悬浮细胞系的几个关键技术(外植体的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的甄别及合适的培养条件),同时阐明了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吴伦英, 景晓辉, 沈雁
2013, 4(4): 386-39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8
摘要:
综述了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TALEs)技术的研究进展及生物技术应用前景,重点介绍TALEs的结构特征、作用机理、广谱抗性基因的人工构建及利用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进行基因组定点修饰的策略。
冬青属植物系统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田建平, 李娟玲, 胡远艳, 刘国民
2013, 4(4): 393-40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3.04.009
摘要:
本文概述了近10年来冬青属植物系统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植物形态、化学分类学、分子系统发生、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具体应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