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10卷  第1期

研究报告
铜离子胁迫对近江牡蛎软体组织及贝壳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卓文, 陈新, 刘秋妤, 唐敏
2019, 10(1): 1-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1
摘要:
研究铜离子胁迫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软体组织和壳矿化组织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铜离子质量浓度范围内,近江牡蛎体内不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对照组与2个实验组的牡蛎软体组织中铜(Cu)质量含量分别为67.42,255.50,299.83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水体铜离子浓度的升高锌(Zn)质量含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984.17,1 075.00,1 120.83 mg·kg-1;而砷(As)和铅(Pb)呈下降趋势,镉(Cd)质量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牡蛎软体组织中的Cu和Zn含量通常高于壳中的含量。随着水体Cu2+质量浓度从0.10 mg·L-1上升到0.15mg·L-1,牡蛎壳中央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25,11.17,17.83 mg·kg-1,壳边缘的Cu质量含量分别为10.33,12.83,19.75 mg·kg-1,实验组的Cu质量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壳边缘新形成部分的Cu质量含量略高于壳中央部位。
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对鱼虾混养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陈锦豪, 郑锦滨, 毛勇, 苏永全, 王军
2019, 10(1): 6-1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2
摘要:
通过向鱼虾混养池塘中添加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对养殖水环境进行生态调控,并评价其水质调控效果;运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养殖水体细菌多样性进行16S rDNA测序,获得其细菌组成及丰度信息。水质检测结果表明,在该调控方式下,透明度、pH、溶解氧(DO)、氨氮(NH3-N)及亚硝酸盐(NO2-N)等参数变化幅度均在养殖鱼、虾适宜范围内,有害弧菌的浓度远低于致病浓度,表明该水质调控方式能够维持养殖水环境稳定,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细菌群落组成及丰度分析结果显示,养殖水体得到的OTU数目为1 878,其中,在界、门、纲、目、科、属和种上的OTU数目分别为4,43,79,91,652,952,16;养殖水体中相对丰度占主要优势的细菌微生物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分别占总细菌的38.19%,28.11%,18.85%,12.85%和0.08%。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和复合营养剂后鱼虾混养池塘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水平较高,含有多种水产养殖中的常用益生菌。本研究结果为鱼虾健康养殖和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的多样性
吴川良, 李长青, 张文勇, 耿涛年, 李颖, 刘亚星, 田晶晶
2019, 10(1): 14-2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3
摘要:
根据2012—2016年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资源以及水质的监控数据,探讨5年内保护区珊瑚礁资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造礁石珊瑚种类保持在50余种,与2009年前相比,种类数有所下降;到2016年该区域石珊瑚平均覆盖率恢复到24%,死珊瑚平均覆盖率较低,未发现或很少有病害发生;礁石底质平均覆盖度几乎达到60%;珊瑚补充量从2015年开始有明显上升;2012—2016年,优势种有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多孔鹿角珊瑚、二异角孔珊瑚、精巧扁脑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结合历史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珊瑚群落结构存在由分枝状逐渐向团块状珊瑚转变的趋势;海水水质均在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范围内。总体而言,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珊瑚礁资源正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在无人为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有望得以全面恢复。
珊瑚的室内循环海水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
黄敏, 王荣霞, 王永波, 蒲利云, 唐贤明
2019, 10(1): 22-2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4
摘要:
通过人工控制室内珊瑚水族系统中的水温、光照、营养盐、pH、水体钙质和硬度等环境因素,旨在构建高效稳定的珊瑚循环海水生态系统。试验期间对水温、光照强度、营养盐等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并记录珊瑚的生长状态。结果表明,水质及光照条件对珊瑚的生长、繁殖有很大的影响。5种珊瑚在水温24~28℃,盐度25~35,pH8.0~8.5,低氨氮浓度(<0.01 mg·L-1),低硝酸盐氮浓度(<0.005 mg·L-1),低亚硝酸盐氮浓度(<0.005 mg·L-1)和较高溶解氧(>4 mg·L-1)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绿钮扣珊瑚可进行自然繁殖;鹿角珊瑚芽长每月相对增长2.84%~3.42%,芽高每月相对增长2.28%~2.79%,质量每月相对增长2.28%~3.02%。光照对珊瑚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珊瑚对光照强度的不同敏感程度表明可能存在光饱和点。本研究建立的养殖模式可为我国珊瑚人工养殖繁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6种植物源活性成分对2种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治
苏子寒, 高兆银, 胡美姣, 李敏, 张正科
2019, 10(1): 28-3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5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6种植物源活性成分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与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的抑菌活性,同时测定了部分植物源活性成分对芒果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100 mg·L-1质量浓度下,所有供试植物源活性成分对供试的4种病原菌菌丝体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荜茇酰胺、肉桂醛、姜黄素、胡椒碱、大黄酚、辣椒碱和大黄素对4种病原菌的平均抑菌活性大于70.00%。在1 000 mg·L-1质量浓度下,荜茇酰胺、肉桂醛、姜黄素和胡椒碱对芒果采后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荜茇酰胺对芒果炭疽病和蒂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效分别为82.18%和80.75%,效果优于抑菌剂咪鲜胺,具有替代化学抑菌剂来防治芒果采后病害的潜力。
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林宇, 李增平, 吴如慧, 张宇
2019, 10(1): 34-4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6
摘要:
对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分析,确定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musige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合pH值为5;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蔗糖。光暗交替可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
1株耐多种重金属菌株的分离鉴定
刘士尧, 刘珮熠, 徐羽丰, 龙云飘, 牛晓磊, 李春霞, 陈银华, 陶均
2019, 10(1): 41-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7
摘要:
采集海南昌江矿区的土壤样品,通过分离与纯化,筛选出4株对金属铜(CuSO4)具有较高耐受力的菌株,其中,菌株Cu-6还对铅(C4H6O4Pb)和镉(CdCl2)具有较高的耐受力。Cu-6属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其最适生长条件是:温度34℃,pH6.0,0.5%NaCl。菌株重金属耐受能力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u-6能在800 mg·L-1 Cu2+,1 700 mg·L-1 Pb2+和150 mg·L-1 Cd2+的L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3种离子同时存在时,菌株Cu-6仍能较好生长,显示出该菌株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可能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具有修复潜力。
插皮接技术在海南油茶低产林高接换冠的应用
徐家洪, 曾晴, 张毛宁, 胡新文, 吴友根, 王健, 陈金辉, 赖杭桂
2019, 10(1): 47-5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8
摘要:
高接换冠是低产经济林改造的重要方法,其中插皮接技术是高接换冠中的常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树种改良和无性繁殖上,但鲜有在海南油茶开展换冠技术的报道。采用插皮接技术在海南琼海阳江镇上科村油茶林基地(上科基地)对51株海南油茶开展换冠研究,嫁接成活率达85%,结果枝比率达29%。在澄迈县福山镇侯臣基地(侯臣基地)开展相同试验,选取614株海南油茶进行插皮接高位换冠,每株平均嫁接枝条2.03枝,成活平均枝数达1.82枝,成活枝比率为89.97%。结果表明,插皮接技术成活率高,可以进行换冠,换冠后结果快且多。对单株平均产量高接换冠前后2年进行比较,上科基地单株平均产量增加5.40 kg,产油量增加0.22 kg;侯臣基地A区增加2.74 kg,B区增加5.59 kg。结果表明,插皮接技术适合在海南开展低产海南油茶林改造且增产效果明显。
橡胶树HbHMGS1启动子对光照、干旱及热击处理的表达响应
巩笑笑, 闫冰玉, 谭玉荣, 王鹏, 李双江, 王艺, 周璐瑶, 刘进平
2019, 10(1): 52-5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09
摘要:
克隆了橡胶树HbHMGS1基因上游长1 656 bp的启动子序列及其一系列5′缺失片段,并利用PlantCARE启动子预测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以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构建植物缺失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烟草和拟南芥,并对GUS蛋白的表达活性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能够在烟草叶片和T2代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幼苗时期及成熟期不同组织器官中驱动下游GUS基因的表达,且叶片染色呈现明显的蓝色。将包含有HbHMGS1启动子的转基因拟南芥苗进行光周期处理发现,GUS蛋白活性在光照96 h处理时瞬间增大到处理72 h时的3.2倍,黑暗条件下处理72,96 h后叶片GUS活性也显著增加,分别是处理48 h时GUS活性的1.38和2.13倍。通过定量检测HbHMGS1启动子及其各缺失启动子响应热击及干旱处理的GUS蛋白活性发现,-699到起始密码子-1处的699 bp序列可能是主要的热击响应区域;干旱响应区域则主要位于-213到起始密码子-1处的213 bp序列中。结果表明,HbHMGS1启动子在调控HbHMGS1基因响应光照、热击及干旱诱导表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海南冬季诱导火龙果开花的补光条件
熊睿, 徐敏, 刘成立, 林家年, 程玉, 韦双双, 汤华
2019, 10(1): 60-6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0
摘要:
以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金都1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的光谱及光照时间处理,研究不同的补光条件对诱导海南冬季火龙果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合黄光和红光能够诱导火龙果成花,蓝光不能诱导火龙果成花。2)补光时间的长短和光谱的交互作用对火龙果成花有显著影响。3)不同月份,诱导火龙果成花所需的补光时间不同。采用15W组合黄光,在2月初至2月下旬,需补光5 h诱导成花;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补光4 h可诱导成花;在3月上旬到3月底,补光3 h就可诱导火龙果成花。
钝药野木瓜果实全营养素分析测定
刘天虎, 刘积光
2019, 10(1): 66-6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1
摘要:
采用最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方法,对钝药野木瓜(Stauntonia leucantha)的果实进行全营养素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钝药野木瓜果实含有丰富多样的营养成分,除水分外,总糖含量最高,达到8.06%;维生素C含量达到1 033.8 mg·kg-1,维生素B1,B2,E与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中含量相当;在脂肪酸组成中检出7种脂肪酸,以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较高,分别为45.37%,21.02%和20.25%;检测出24种矿质元素,其中钾、钙、镁、钠、锰的含量较高,且为人体必需元素;氨基酸组成分析检出15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对钝药野木瓜果实的全营养素进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种调查方法对兴隆植物园游人分布及行为分析
刘维维, 康梓杭, 黄亚琼, 邓晶, 吴庆书
2019, 10(1): 70-7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2
摘要:
以海南兴隆植物园为研究对象,采用TBI浏览数据结合热力图大数据法和行动观察法分别对该园进行游人分布及行为分析,为提升景区规划的科学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游人分布主要集中在入口景观区和科普品尝区,主要行为为观赏、体验和休憩,其分布及行为主要受游览路线、园区功能划分、服务设施的设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2种调查方法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利弊。
海口市街巷系统开放空间的有效性评价
陈隆, 林世平
2019, 10(1): 76-82,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3
摘要:
为量化评价城市街巷开放空间实际利用效率,引入开放空间利用率使用价值与开放空间利用率价值的概念,运用指标因子赋值打分评价得出开放空间实际使用价值(M),并以Hedonic模型为基础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样本开放空间价值(α),从而得到开放空间实际利用效率,即η=M/α。为了判断开放空间是否有效,即寻找最优的开放空间实际利用效率。笔者采用政府评价、问卷调查2种方式确定标准参照样本(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居仁坊社区)开放空间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该街巷社区的实际利用效率η标准,并与研究样本(海口秀英区爱华社区、海口琼山区高登社区和海口美兰区万福社区)街巷开放空间的实际利用效率横向比较,从而判断开放空间有效性。若当η样本≥η标准,则该样本开放空间被充分利用,反之,η样本标准,则说明该样本处于低效使用状态。结果表明,研究样本中,高登社区开放空间实际利用效率大于η标准,开放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而爱华社区和万福社区开放空间实际利用效率小于标准数值,存在低效浪费情况。
技术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小鼠血清中基因重组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武新丽, 韦双双, 裴业春, 赵景锋, 王大勇
2019, 10(1): 83-8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4
摘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分析静脉注射基因重组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前体蛋白(ProACTH141)后小鼠血清中ProACTH141及其代谢产物ACTH(1-39)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ProACTH141的半衰期(T1/2)为21.9 min;其代谢物ACTH(1-39)在血清中的达峰时间(Tmax)为20 min。ProACTH141和代谢产生的ACTH(1-39)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38.2和88.2 (mg·L-1)·min-1。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用于基因重组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蛋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
β-葡萄糖苷酶抗体的制备及比较分析
余厚美, 张振文
2019, 10(1): 89-9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5
摘要:
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解酶,其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水解产物的量。木薯含有大量的生氰糖苷,是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之一,被水解后将产生有毒的氰化物,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为保障食品安全,给木薯及其制品的氰化物含量提供快速检测技术。本研究以A,B,C 3种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和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A抗原免疫的小鼠融合后获得5株杂交瘤细胞株,效价均达到105以上,抗体亚型均为IgG1型,但单克隆抗体与B抗原、C抗原、KLH、BSA均无交叉反应。说明不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免疫小鼠得到的抗体均为特异性抗体。
濒危兰科植物DNA的提取方法
潘英文, 张凌, 王安石, 李佳潼, 谢添伟, 陈施明, 刘福秀, 林明光
2019, 10(1): 94-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9.01.016
摘要:
濒危兰科植物组织富含多糖和多酚类物质,提取高质量的DNA较困难。为优化濒危兰科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改良SDS法和试剂盒法对多种濒危兰科植物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对获得的DNA质量、浓度和纯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改良CTAB法和试剂盒法可有效去除多糖类和多酚类物质的干扰,DNA提取效果较理想,改良SDS法较差;CTAB法获得的DNA浓度高于试剂盒法,且后续PCR扩增效果也优于试剂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