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6卷 第1期
2015, 6(1): 1-1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1
摘要:
研究了不同蛋白(48%,43%,38%)与脂肪(12%,10%,8%)日投喂水平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利用、组织学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午投喂不同蛋白含量或脂肪含量的饲料对斜带石斑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肠体比无显著影响。下午投喂高蛋白低脂肪(HP-LL)饲料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1.39±0.23)%〕显著低于低蛋白高脂肪饲料(LP-HL)组〔(1.81±0.30)%〕;HP-LL饲料组全鱼的脂肪含量〔(59.6±4.6)g·kg-1〕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投喂高蛋白中脂肪(HP-ML)饲料组全鱼的蛋白〔(170.9±1.5)g·kg-1〕及肌肉蛋白〔(215.9±3.9)g·kg-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HPLL饲料组斜带石斑鱼血液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投喂高蛋白高脂肪(HP-HL)组和HPML饲料组;HP-LL组实验鱼肝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LP-HL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各饲料组间的肝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LP-HL和HP-LL组肝脏细胞出现最多空泡和脂肪变性。综上所述,在上午保持饲料营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午投喂低蛋白水平(43%或38%)或者低脂肪水平(10%或8%)的饲料不会影响斜带石斑鱼的生长。
研究了不同蛋白(48%,43%,38%)与脂肪(12%,10%,8%)日投喂水平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饲料利用、组织学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午投喂不同蛋白含量或脂肪含量的饲料对斜带石斑鱼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肠体比无显著影响。下午投喂高蛋白低脂肪(HP-LL)饲料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1.39±0.23)%〕显著低于低蛋白高脂肪饲料(LP-HL)组〔(1.81±0.30)%〕;HP-LL饲料组全鱼的脂肪含量〔(59.6±4.6)g·kg-1〕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投喂高蛋白中脂肪(HP-ML)饲料组全鱼的蛋白〔(170.9±1.5)g·kg-1〕及肌肉蛋白〔(215.9±3.9)g·kg-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HPLL饲料组斜带石斑鱼血液的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投喂高蛋白高脂肪(HP-HL)组和HPML饲料组;HP-LL组实验鱼肝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LP-HL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最高;各饲料组间的肝细胞数目无显著差异;LP-HL和HP-LL组肝脏细胞出现最多空泡和脂肪变性。综上所述,在上午保持饲料营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下午投喂低蛋白水平(43%或38%)或者低脂肪水平(10%或8%)的饲料不会影响斜带石斑鱼的生长。
2015, 6(1): 11-1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2
摘要:
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实验分为合并感染组和单独感染组,各组在感染后0,6,12,24,48,72,96 h取样保存,观察记录对虾发病及死亡率,并定期检测病毒含量。结果表明:在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束各组累积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分别低于11.1%,1.2×103 copy·g-1。在温度(25±1)℃条件下,48~96 h单独感染WSSV累积死亡率与合并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合并感染组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最大值为77.8%。在温度(31±1)℃条件下,各组累积死亡率在48 h开始升高,合并感染组死亡率和病毒增殖明显快于单独感染WSSV组。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单独细菌感染组随浓度升高,对虾死亡加快。因此,低温条件下,鳗弧菌和WSSV致病力不高,随着温度升高,合并感染的致病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温度能显著影响鳗弧菌和WSSV的致病力。
研究了3种不同温度〔(19±1),(25±1),(31±1)℃〕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实验分为合并感染组和单独感染组,各组在感染后0,6,12,24,48,72,96 h取样保存,观察记录对虾发病及死亡率,并定期检测病毒含量。结果表明:在温度(19±1)℃条件下,至实验结束各组累积死亡率和病毒携带量分别低于11.1%,1.2×103 copy·g-1。在温度(25±1)℃条件下,48~96 h单独感染WSSV累积死亡率与合并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而且合并感染组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最大值为77.8%。在温度(31±1)℃条件下,各组累积死亡率在48 h开始升高,合并感染组死亡率和病毒增殖明显快于单独感染WSSV组。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单独细菌感染组随浓度升高,对虾死亡加快。因此,低温条件下,鳗弧菌和WSSV致病力不高,随着温度升高,合并感染的致病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即温度能显著影响鳗弧菌和WSSV的致病力。
2015, 6(1): 18-2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3
摘要:
利用从对虾消化道分离出的1株乳酸菌优势菌株HN3,分别对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进行体外拮抗实验,同时通过乳酸菌拌料投喂的方式开展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液及中和酸性后的胞外液均对2种弧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乳酸菌拌料投喂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养殖存活率、日增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P<0.05);对虾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的乳酸菌和总细菌数量大幅增加,弧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乳酸菌添加剂量4×106~5×106cfu·g-1的综合养殖效果最佳。此株乳酸菌适应对虾消化道的环境并能定植,对抑制对虾消化道弧菌数量、优化体内菌群组成和改善养殖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从对虾消化道分离出的1株乳酸菌优势菌株HN3,分别对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进行体外拮抗实验,同时通过乳酸菌拌料投喂的方式开展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液及中和酸性后的胞外液均对2种弧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乳酸菌拌料投喂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养殖存活率、日增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P<0.05);对虾消化道和养殖水体中的乳酸菌和总细菌数量大幅增加,弧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乳酸菌添加剂量4×106~5×106cfu·g-1的综合养殖效果最佳。此株乳酸菌适应对虾消化道的环境并能定植,对抑制对虾消化道弧菌数量、优化体内菌群组成和改善养殖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2015, 6(1): 25-2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4
摘要:
笔者于2013年12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进行不同体质量不同投饵时间、不同饵料密度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滤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波纹巴非蛤的滤水率(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单位体质量的滤水率(FR')随着其规格的增大而减小,FR'=0.330 3W-0.356 9(R2=0.996 5)。(2)分别以金藻和扁藻作为饵料,测定了8:00,14:00及20:00这3个时间点的滤水率,滤水率在8:00最大,14:00及20:00依次减小,3个时间点滤水率差异显著(P<0.05)。(3)以金藻和扁藻作为混合藻,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浓度超过3.06×105cell·L-1,滤水率反而下降。
笔者于2013年12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室内进行不同体质量不同投饵时间、不同饵料密度对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滤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波纹巴非蛤的滤水率(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单位体质量的滤水率(FR')随着其规格的增大而减小,FR'=0.330 3W-0.356 9(R2=0.996 5)。(2)分别以金藻和扁藻作为饵料,测定了8:00,14:00及20:00这3个时间点的滤水率,滤水率在8:00最大,14:00及20:00依次减小,3个时间点滤水率差异显著(P<0.05)。(3)以金藻和扁藻作为混合藻,滤水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浓度超过3.06×105cell·L-1,滤水率反而下降。
2015, 6(1): 30-4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5
摘要:
通过研究整个养殖周期地膜对虾养殖池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及空间分布,探索浮游生物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整个养殖周期,浮游植物共8门46种,绿藻门15种,硅藻门9种,蓝藻门9种,隐藻门2种,裸藻门2种,黄藻门3种,甲藻门2种,金藻门4种。养殖前期优势种多为绿藻和硅藻;养殖中后期优势种多为蓝藻和绿藻;个体数量呈螺旋式上升,中期达最大,变化范围为3.01×107~1.45×108cell·L-1。浮游动物共4类28种,原生动物16种,轮虫类8种、桡足类2种,其他浮游幼虫2种。养殖前期优势种多为原生动物、轮虫类及桡足类;养殖中后期优势种多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0.49×103cell·L-1~10.4×103cell·L-1。浮游生物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水平区域分布差异显著(P<0.05),且个体总数大小排序是:D区(中心区)>C区(近中心区)>B区(近边缘区)>A区(池塘边缘区)。虾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较低:浮游植物分别为1.69~1.76和0.36~0.44,浮游动物分别为1.39~1.46和0.3~0.34。浮游生物的时空差异间接体现了对虾地膜养殖池中水质变化情况。
通过研究整个养殖周期地膜对虾养殖池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及空间分布,探索浮游生物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整个养殖周期,浮游植物共8门46种,绿藻门15种,硅藻门9种,蓝藻门9种,隐藻门2种,裸藻门2种,黄藻门3种,甲藻门2种,金藻门4种。养殖前期优势种多为绿藻和硅藻;养殖中后期优势种多为蓝藻和绿藻;个体数量呈螺旋式上升,中期达最大,变化范围为3.01×107~1.45×108cell·L-1。浮游动物共4类28种,原生动物16种,轮虫类8种、桡足类2种,其他浮游幼虫2种。养殖前期优势种多为原生动物、轮虫类及桡足类;养殖中后期优势种多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0.49×103cell·L-1~10.4×103cell·L-1。浮游生物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水平区域分布差异显著(P<0.05),且个体总数大小排序是:D区(中心区)>C区(近中心区)>B区(近边缘区)>A区(池塘边缘区)。虾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较低:浮游植物分别为1.69~1.76和0.36~0.44,浮游动物分别为1.39~1.46和0.3~0.34。浮游生物的时空差异间接体现了对虾地膜养殖池中水质变化情况。
2015, 6(1): 41-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6
摘要:
在前期对橡胶树胶胞炭疽病菌分泌蛋白组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RT-PCR的方法克隆了1个候选分泌蛋白基因并命名为CgBASP2(Biotrophy-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s 2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基因编码10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85×10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含有1个18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不含任何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gBASP2与草莓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Nara gc5)、西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MAFF)、玉米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菜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um)和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 70-15)的BASP2同源,同源性分别为100%,90%,87%,87%和67%。为了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橡胶树胶孢炭疽病菌CgBASP2基因的敲除突变株ΔCgBASP2。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CgBASP2突变菌株不能对橡胶树叶片产生致病性,由此可见,CgBASP2基因在胶胞炭疽病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前期对橡胶树胶胞炭疽病菌分泌蛋白组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RT-PCR的方法克隆了1个候选分泌蛋白基因并命名为CgBASP2(Biotrophy-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s 2 of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基因编码10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85×10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含有1个18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不含任何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gBASP2与草莓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Nara gc5)、西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MAFF)、玉米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菜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um)和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 70-15)的BASP2同源,同源性分别为100%,90%,87%,87%和67%。为了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橡胶树胶孢炭疽病菌CgBASP2基因的敲除突变株ΔCgBASP2。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CgBASP2突变菌株不能对橡胶树叶片产生致病性,由此可见,CgBASP2基因在胶胞炭疽病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015, 6(1): 47-5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7
摘要:
从海南芒果园取样分离到1个新拮抗酵母菌株(LZ5),通过离体和活体抑菌实验,发现其对芒果采后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and Sacc)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活体接种实验结果表明,1×108cfu·m L-1的酵母菌对刺伤接种的芒果采后炭疽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接种第4天和第6天对照组的病斑直径分别为5.80,26.3 mm,而处理组仅分别为0.33,17.6 mm,接种第4天对照组的发病率已达100%,而处理组仅为20%。此外,该菌株可以在芒果伤口处快速繁殖,在接种24 h后酵母细胞数为初始值的62.6倍,随后基本保持稳定。经鉴定该拮抗酵母菌属于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从海南芒果园取样分离到1个新拮抗酵母菌株(LZ5),通过离体和活体抑菌实验,发现其对芒果采后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and Sacc)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活体接种实验结果表明,1×108cfu·m L-1的酵母菌对刺伤接种的芒果采后炭疽病具有显著的生防效果,接种第4天和第6天对照组的病斑直径分别为5.80,26.3 mm,而处理组仅分别为0.33,17.6 mm,接种第4天对照组的发病率已达100%,而处理组仅为20%。此外,该菌株可以在芒果伤口处快速繁殖,在接种24 h后酵母细胞数为初始值的62.6倍,随后基本保持稳定。经鉴定该拮抗酵母菌属于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2015, 6(1): 53-58,6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8
摘要:
对产碱假单胞菌产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产碱假单胞菌产ADI的最佳发酵条件为:10 g·L-1蔗糖为碳源,6 g·L-1蛋白胨为氮源,10 g·L-1精氨酸诱导物,4%的接种量和30%的装液量,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24 h,摇床转速为150 r·min-1,发酵液的初始pH8.5。在此条件下,产碱假单胞菌产ADI的酶活最高。
对产碱假单胞菌产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产碱假单胞菌产ADI的最佳发酵条件为:10 g·L-1蔗糖为碳源,6 g·L-1蛋白胨为氮源,10 g·L-1精氨酸诱导物,4%的接种量和30%的装液量,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24 h,摇床转速为150 r·min-1,发酵液的初始pH8.5。在此条件下,产碱假单胞菌产ADI的酶活最高。
2015, 6(1): 59-6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09
摘要: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的木薯叶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对纯化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致病性及生化特性的测定,并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木薯致病菌为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的木薯叶片上分离纯化病原菌,对纯化的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致病性及生化特性的测定,并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木薯致病菌为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
2015, 6(1): 65-6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10
摘要:
以甘蔗品种闽糖69/421为试材,分别种植于400,600,800,1 000,1 200,1 400,1 600 m海拔高度的蔗区,对不同海拔的甘蔗成熟期的蔗糖分的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蔗蔗糖分积累时期受海拔影响不一样,在蔗糖分积累初期,海拔400~1 000 m时,甘蔗蔗糖分受海拔的影响较大,随着海拔升高,蔗糖分降低;但在海拔1 000~1 600 m,甘蔗蔗糖分变化不大。而在甘蔗蔗糖分积累中后期,海拔对甘蔗蔗糖分积累的影响变小,随着海拔升高,甘蔗蔗糖分积累呈现总体下降,不同海拔间蔗糖分起伏较大,但下降幅度不大。甘蔗蔗糖分积累除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还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以甘蔗品种闽糖69/421为试材,分别种植于400,600,800,1 000,1 200,1 400,1 600 m海拔高度的蔗区,对不同海拔的甘蔗成熟期的蔗糖分的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甘蔗蔗糖分积累时期受海拔影响不一样,在蔗糖分积累初期,海拔400~1 000 m时,甘蔗蔗糖分受海拔的影响较大,随着海拔升高,蔗糖分降低;但在海拔1 000~1 600 m,甘蔗蔗糖分变化不大。而在甘蔗蔗糖分积累中后期,海拔对甘蔗蔗糖分积累的影响变小,随着海拔升高,甘蔗蔗糖分积累呈现总体下降,不同海拔间蔗糖分起伏较大,但下降幅度不大。甘蔗蔗糖分积累除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还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2015, 6(1): 69-7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11
摘要: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解试验,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森林演替过程的关系和养分释放规律。经过1年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凋落叶在季雨矮林中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灌木林;(2)凋落叶中N的释放规律为"富集-释放",其他元素整体表现为"直接释放";(3)在季雨矮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初始C/N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灌木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C质量分数及C/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解试验,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森林演替过程的关系和养分释放规律。经过1年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凋落叶在季雨矮林中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灌木林;(2)凋落叶中N的释放规律为"富集-释放",其他元素整体表现为"直接释放";(3)在季雨矮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初始C/N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灌木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C质量分数及C/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2015, 6(1): 78-8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12
摘要: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口地区3个平原型热带高尔夫园林的空间布局、植物造景方法、景观元素搭配、人工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个球场的空间布局和植物造景都略显单调,隔景和列植分别为其最主要的造景方式;景观元素的搭配形式则较丰富,热带植物及色叶植物的运用使其别具风格和魅力;人工植物群落方面则多以常见园林植物和外来入侵物种为主,缺乏乡土植物的运用和搭配,人工痕迹明显。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口地区3个平原型热带高尔夫园林的空间布局、植物造景方法、景观元素搭配、人工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个球场的空间布局和植物造景都略显单调,隔景和列植分别为其最主要的造景方式;景观元素的搭配形式则较丰富,热带植物及色叶植物的运用使其别具风格和魅力;人工植物群落方面则多以常见园林植物和外来入侵物种为主,缺乏乡土植物的运用和搭配,人工痕迹明显。
2015, 6(1): 87-9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13
摘要:
为了获得能满足高通量测序要求的槟榔叶片总RNA,采用通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和异硫氰酸胍-苯酚法提取槟榔叶片的总RNA。结果表明:异硫氰酸胍-苯酚法提取的总RNA完整性好、纯度高,通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不能从槟榔叶片中提取完整的总RNA;70℃,10 min的热处理会导致槟榔总RNA的降解,苯酚/氯仿抽提能得到高纯度、完整性好的总RNA;总RNA质量浓度达到979 mg·L-1,OD260/OD280=1.98,OD260/OD230=2.31,能满足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的要求。
为了获得能满足高通量测序要求的槟榔叶片总RNA,采用通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和异硫氰酸胍-苯酚法提取槟榔叶片的总RNA。结果表明:异硫氰酸胍-苯酚法提取的总RNA完整性好、纯度高,通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不能从槟榔叶片中提取完整的总RNA;70℃,10 min的热处理会导致槟榔总RNA的降解,苯酚/氯仿抽提能得到高纯度、完整性好的总RNA;总RNA质量浓度达到979 mg·L-1,OD260/OD280=1.98,OD260/OD230=2.31,能满足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的要求。
2015, 6(1): 91-9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14
摘要:
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发展关系入手,阐述了海南岛森林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旨在为海南岛生态环境及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可持续化提供参考。
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发展关系入手,阐述了海南岛森林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应对策,旨在为海南岛生态环境及森林生态旅游建设可持续化提供参考。
2015, 6(1): 98-10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5.01.015
摘要: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而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评价技术是判定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当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重点阐述了非目标的组学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影响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而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评价技术是判定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当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重点阐述了非目标的组学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影响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