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5卷 第4期
2024, 15(4): 373-38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37
摘要:
为摸清我国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品系间的叶片形态结构差异,为高光效品种选育及适应性评价等提供依据,以‘热研73397’、‘热研917’等21份我国橡胶树主要栽培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指甲油印迹法,观测了不同品系橡胶树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等叶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南华1’、‘红星1’以及‘热研917’品系的栅栏组织结构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等较高;‘热垦628’、‘热研106’与‘热研917’的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气孔密度相对较小,推测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一定的抗旱能力。采用系统聚类将上述品种进行分成2类,其中,‘南华1’,‘红星1’,‘海垦1’,‘热研917’品系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组织结构致密度相对较高。综上,‘南华1’,‘红星1’,‘热研917’品系叶片厚度,栅栏组织,组织结构致密度较高,气孔小而密,推测其有更好的光合性能。
为摸清我国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品系间的叶片形态结构差异,为高光效品种选育及适应性评价等提供依据,以‘热研73397’、‘热研917’等21份我国橡胶树主要栽培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指甲油印迹法,观测了不同品系橡胶树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等叶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南华1’、‘红星1’以及‘热研917’品系的栅栏组织结构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等较高;‘热垦628’、‘热研106’与‘热研917’的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气孔密度相对较小,推测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一定的抗旱能力。采用系统聚类将上述品种进行分成2类,其中,‘南华1’,‘红星1’,‘海垦1’,‘热研917’品系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组织结构致密度相对较高。综上,‘南华1’,‘红星1’,‘热研917’品系叶片厚度,栅栏组织,组织结构致密度较高,气孔小而密,推测其有更好的光合性能。
2024, 15(4): 382-39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60
摘要:
为了明确大豆(Glycine max)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GmACBP6)是否具有耐盐碱功能,本研究首先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大豆GmACBP6萌发期盐碱胁迫下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明确GmACBP6在大豆萌发期对盐碱胁迫具有响应。在此基础上,构建pYES2-GmACBP6重组载体并转化酵母菌株,观察转pYES2-GmACBP6酵母菌株及转pYES2酵母菌株在盐及盐碱胁迫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转入pYES2-GmACBP6酵母菌株在盐及盐碱胁迫长势明显优于转pYES2空载体的酵母菌株,初步确定大豆GmACBP6基因具有提高酵母细胞盐碱耐受性的功能。同时,本研究通过创制GmACBP6回补及超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材料,并对其萌发期耐盐碱表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盐及盐碱胁迫下GmACBP6超表达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GmACBP6回补材料、atacbp6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进一步确定了大豆GmACBP6基因具有耐盐碱功能。
为了明确大豆(Glycine max)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GmACBP6)是否具有耐盐碱功能,本研究首先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大豆GmACBP6萌发期盐碱胁迫下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明确GmACBP6在大豆萌发期对盐碱胁迫具有响应。在此基础上,构建pYES2-GmACBP6重组载体并转化酵母菌株,观察转pYES2-GmACBP6酵母菌株及转pYES2酵母菌株在盐及盐碱胁迫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转入pYES2-GmACBP6酵母菌株在盐及盐碱胁迫长势明显优于转pYES2空载体的酵母菌株,初步确定大豆GmACBP6基因具有提高酵母细胞盐碱耐受性的功能。同时,本研究通过创制GmACBP6回补及超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材料,并对其萌发期耐盐碱表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盐及盐碱胁迫下GmACBP6超表达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GmACBP6回补材料、atacbp6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进一步确定了大豆GmACBP6基因具有耐盐碱功能。
2024, 15(4): 391-39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30
摘要:
为了定量海南热带蔬菜和果树体系氮素输入和输出,建立氮素盈余指标并评价其环境影响,搜集了198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海南农田的3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蔬菜和果树传统和优化氮素管理的72个样本,用土壤界面氮素平衡法分析氮素输入、输出和盈余,并以优化管理下氮素盈余作为氮素盈余阈值。同时,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定量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碳和氮足迹。结果表明:传统氮素管理条件下,海南典型蔬菜和果树氮素(N)盈余分别为290和432 kg·hm-2;优化氮素管理条件下,对应氮素盈余(阈值)减少39%和49%,分别为176和222 kg·hm-2;蔬菜传统氮素管理下活性氮排放、氮足迹、温室气体排放(CO2-eq)和碳足迹(CO2-eq)分别为145 kg·hm-2、4.5 kg·t-1、9 444 kg·hm-2和295 kg·t-1,优化氮素管理分别减少以上指标的26%、24%、19%和19%;果树传统氮素管理下活性氮排放、氮足迹、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分别为177 kg·hm-2、4.5 kg·t-1、14 758 g·hm-2和388 kg·t-1,优化氮素管理分别减少以上指标的28%、33%、21%和26%。综上所述,海南典型蔬菜和果树体系氮素盈余阈值分别为176和222 kg·hm-2,采用优化模式(如“4R Plus”养分管理策略、土壤“改酸增碳”和水肥一体化等)可以达到以上氮素盈余阈值,并降低当前活性氮排放、氮足迹、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的19%~33%。
为了定量海南热带蔬菜和果树体系氮素输入和输出,建立氮素盈余指标并评价其环境影响,搜集了198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海南农田的3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包括蔬菜和果树传统和优化氮素管理的72个样本,用土壤界面氮素平衡法分析氮素输入、输出和盈余,并以优化管理下氮素盈余作为氮素盈余阈值。同时,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定量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碳和氮足迹。结果表明:传统氮素管理条件下,海南典型蔬菜和果树氮素(N)盈余分别为290和432 kg·hm-2;优化氮素管理条件下,对应氮素盈余(阈值)减少39%和49%,分别为176和222 kg·hm-2;蔬菜传统氮素管理下活性氮排放、氮足迹、温室气体排放(CO2-eq)和碳足迹(CO2-eq)分别为145 kg·hm-2、4.5 kg·t-1、9 444 kg·hm-2和295 kg·t-1,优化氮素管理分别减少以上指标的26%、24%、19%和19%;果树传统氮素管理下活性氮排放、氮足迹、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分别为177 kg·hm-2、4.5 kg·t-1、14 758 g·hm-2和388 kg·t-1,优化氮素管理分别减少以上指标的28%、33%、21%和26%。综上所述,海南典型蔬菜和果树体系氮素盈余阈值分别为176和222 kg·hm-2,采用优化模式(如“4R Plus”养分管理策略、土壤“改酸增碳”和水肥一体化等)可以达到以上氮素盈余阈值,并降低当前活性氮排放、氮足迹、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的19%~33%。
2024, 15(4): 400-40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18
摘要:
为了解五指山野生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代谢物的特征,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采集自五指山地区的野生茶树和人工茶园茶叶的代谢物成分开展了比较研究,在野生茶树茶叶中鉴定得到398个含量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和247个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表明,野生茶叶和人工茶叶分别聚为一类。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茶树叶片中含量显著上升的代谢物的功能主要富集于糖酵解、丙酮酸合成、氨基糖代谢和核苷糖代谢等糖代谢通路,以及酚类物质合成、核黄素代谢、鞘磷脂代谢和黄酮合成等通路,而显著下降的代谢物的功能主要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油脂代谢等初生代谢。
为了解五指山野生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代谢物的特征,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采集自五指山地区的野生茶树和人工茶园茶叶的代谢物成分开展了比较研究,在野生茶树茶叶中鉴定得到398个含量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和247个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表明,野生茶叶和人工茶叶分别聚为一类。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茶树叶片中含量显著上升的代谢物的功能主要富集于糖酵解、丙酮酸合成、氨基糖代谢和核苷糖代谢等糖代谢通路,以及酚类物质合成、核黄素代谢、鞘磷脂代谢和黄酮合成等通路,而显著下降的代谢物的功能主要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和油脂代谢等初生代谢。
2024, 15(4): 407-41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04
摘要:
为探明豆科绿肥与香蕉间作下的土壤氮转化及氮代谢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单作香蕉(Mimosa nana)、间作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间作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间作黑麦草(Lolium perenne)4个处理,测定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变化。结果表明:香蕉与豆科绿肥间作的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与单作香蕉相比,间种豆科绿肥后,香蕉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及谷氨酰酸合成酶(GS)的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探明豆科绿肥与香蕉间作下的土壤氮转化及氮代谢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单作香蕉(Mimosa nana)、间作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间作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间作黑麦草(Lolium perenne)4个处理,测定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变化。结果表明:香蕉与豆科绿肥间作的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与单作香蕉相比,间种豆科绿肥后,香蕉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及谷氨酰酸合成酶(GS)的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24, 15(4): 414-418,43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84
摘要: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布设95个红外相机监测点,记录鸟兽种类。结果发现,野生兽类4目9科12种,其中相对丰富度前三分别为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野猪(Sus scrofa)、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野生鸟类4目6科8种,相对丰富度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白鹇(Lophura manycthemera)、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na)、红原鸡(Gallus gallus);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即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与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分别是海南麂(Muntiacus nigripes)、猕猴(Macaca mulatta)、白鹇、红原鸡、椰子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胸绿鹊(Cissa hypoleuca)、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在监测的物种中,以物种丰富度前三的物种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物种活动强度与季节性有较强关联。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地面层活动的野生兽类、鸟类的情况,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布设95个红外相机监测点,记录鸟兽种类。结果发现,野生兽类4目9科12种,其中相对丰富度前三分别为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野猪(Sus scrofa)、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野生鸟类4目6科8种,相对丰富度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白鹇(Lophura manycthemera)、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na)、红原鸡(Gallus gallus);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即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与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分别是海南麂(Muntiacus nigripes)、猕猴(Macaca mulatta)、白鹇、红原鸡、椰子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胸绿鹊(Cissa hypoleuca)、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在监测的物种中,以物种丰富度前三的物种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物种活动强度与季节性有较强关联。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地面层活动的野生兽类、鸟类的情况,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2024, 15(4): 419-42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2
摘要:
为了提供保亭近腹吸鳅(Plesiomyzon baotingensis)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实验数据,采集海南省保亭八村、鹦哥岭、琼中、红军潭和崩岭等5个地理群体共计103尾保亭近腹吸鳅,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1 047 bp的Cytb序列中共检测出58个变异位点和11个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15)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24 71)。AMOVA分析显示,保亭近腹吸鳅的大多数遗传差异来自群体间(77.86%);5个群体间的Fst值为0.779(P <0.01),种群间的遗传距离0.000 3~0.046 4,其中八村和红军潭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046 4),鹦哥岭和琼中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00 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鹦哥岭群体的Fu’s Fs值为负值(P <0.05),表明鹦哥岭群体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研究发现保亭近腹吸鳅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低,表明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保亭近腹吸鳅的5个地理种群形成了2个谱系。为了更好地保护保亭近腹吸鳅野生资源和遗传结构,建议应重点关注保亭近腹吸鳅的2个线粒体DNA谱系分支。此外,崩岭地理种群在2个遗传谱系中均有分布,且在5个地理种群中含有的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数量均最多,建议应加大崩岭地区的保护力度。
为了提供保亭近腹吸鳅(Plesiomyzon baotingensis)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相关实验数据,采集海南省保亭八村、鹦哥岭、琼中、红军潭和崩岭等5个地理群体共计103尾保亭近腹吸鳅,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1 047 bp的Cytb序列中共检测出58个变异位点和11个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15)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24 71)。AMOVA分析显示,保亭近腹吸鳅的大多数遗传差异来自群体间(77.86%);5个群体间的Fst值为0.779(P <0.01),种群间的遗传距离0.000 3~0.046 4,其中八村和红军潭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046 4),鹦哥岭和琼中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00 3)。中性检验结果显示鹦哥岭群体的Fu’s Fs值为负值(P <0.05),表明鹦哥岭群体可能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研究发现保亭近腹吸鳅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低,表明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保亭近腹吸鳅的5个地理种群形成了2个谱系。为了更好地保护保亭近腹吸鳅野生资源和遗传结构,建议应重点关注保亭近腹吸鳅的2个线粒体DNA谱系分支。此外,崩岭地理种群在2个遗传谱系中均有分布,且在5个地理种群中含有的单倍型和特有单倍型数量均最多,建议应加大崩岭地区的保护力度。
2024, 15(4): 427-43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36
摘要:
为探究云南省勐腊县橡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等基本情况,对勐腊县内94个橡胶林下植物样方(20 m×20 m)和20个土壤样方进行调查,分析环境、空间因素对林下植物物种分布和植物多样性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勐腊县橡胶林下植物共计87科、197属、300种,优势物种为银柴(Aporusa dioica)、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葛藤(Pueraria lobata)等;20个土壤样地中,全氮、全磷、全钾等成分均存在中程度变异,其最高含量分别为1.0927%、0.1726%、2.6499%。对植物物种及优势物种分布影响因素分析(RDA)表明:地形对优势物种分布显著影响;土壤全磷和坡度对植物物种分布达到极显著影响(P<0.01)。在植物多样性分析中,坡度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子(P<0.05),辛普森指数(Simpson,D)和香农指数(Shannon-Wiener,H)在坡度大于35°时最高,并且在回归分析中拟合度较高;海拔大于600 m时,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物种丰富度(S)在600~700 m整体高于其他海拔梯度;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在8~14树龄时,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勐腊县橡胶林下植物物种较丰富,但受人工干扰影响导致植物多样性较差,如果通过合理的管控会使橡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高,有助于生态恢复。
为探究云南省勐腊县橡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等基本情况,对勐腊县内94个橡胶林下植物样方(20 m×20 m)和20个土壤样方进行调查,分析环境、空间因素对林下植物物种分布和植物多样性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勐腊县橡胶林下植物共计87科、197属、300种,优势物种为银柴(Aporusa dioica)、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葛藤(Pueraria lobata)等;20个土壤样地中,全氮、全磷、全钾等成分均存在中程度变异,其最高含量分别为1.0927%、0.1726%、2.6499%。对植物物种及优势物种分布影响因素分析(RDA)表明:地形对优势物种分布显著影响;土壤全磷和坡度对植物物种分布达到极显著影响(P<0.01)。在植物多样性分析中,坡度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子(P<0.05),辛普森指数(Simpson,D)和香农指数(Shannon-Wiener,H)在坡度大于35°时最高,并且在回归分析中拟合度较高;海拔大于600 m时,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物种丰富度(S)在600~700 m整体高于其他海拔梯度;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在8~14树龄时,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勐腊县橡胶林下植物物种较丰富,但受人工干扰影响导致植物多样性较差,如果通过合理的管控会使橡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高,有助于生态恢复。
2024, 15(4): 437-44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94
摘要:
为研究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巢箱选择策略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内共设置了150个人工巢箱,于2021年和2022年鸟类繁殖期内调查了鹊鸲种群对巢箱的选择行为。结果发现:(1)2年共有59个人工巢箱被鹊鸲占用繁殖。其中,2021年监测巢箱90个,34巢被占用繁殖,巢箱的利用率为37.78%,重复利用率为14.71%;2022年监测巢箱60个,25巢被占用繁殖,巢箱的利用率41.67%,重复利用率为16.00%;2年繁殖成功率分别为67.65%和68.00%;(2)鹊鸲优先选择距水源距离较近[(14.25±13.66)m],巢上枝距较高[(2.57±1.81)m]的巢箱,同时,距地面高度[(2.82±0.53)m],距道路距离[(9.34±7.02)m],草本盖度[(34.07±28.15)%],巢树胸径[(91.30±24.30)cm],地面裸露度[(30.00±22.40)%]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3)影响鹊鸲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隐蔽程度因素(34.32%),干扰因素(25.76%)和生存资源因素(17.65%)。巢址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筑巢的隐蔽性和不易接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鹊鸲在巢箱选择时,依次考虑隐蔽度、干扰因素和生存资源因素。后续的研究将关注城市化对鹊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及对不同种群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为研究鹊鸲(Copsychus saularis)巢箱选择策略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内共设置了150个人工巢箱,于2021年和2022年鸟类繁殖期内调查了鹊鸲种群对巢箱的选择行为。结果发现:(1)2年共有59个人工巢箱被鹊鸲占用繁殖。其中,2021年监测巢箱90个,34巢被占用繁殖,巢箱的利用率为37.78%,重复利用率为14.71%;2022年监测巢箱60个,25巢被占用繁殖,巢箱的利用率41.67%,重复利用率为16.00%;2年繁殖成功率分别为67.65%和68.00%;(2)鹊鸲优先选择距水源距离较近[(14.25±13.66)m],巢上枝距较高[(2.57±1.81)m]的巢箱,同时,距地面高度[(2.82±0.53)m],距道路距离[(9.34±7.02)m],草本盖度[(34.07±28.15)%],巢树胸径[(91.30±24.30)cm],地面裸露度[(30.00±22.40)%]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3)影响鹊鸲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隐蔽程度因素(34.32%),干扰因素(25.76%)和生存资源因素(17.65%)。巢址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筑巢的隐蔽性和不易接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鹊鸲在巢箱选择时,依次考虑隐蔽度、干扰因素和生存资源因素。后续的研究将关注城市化对鹊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及对不同种群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2024, 15(4): 445-45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40039
摘要:
为探究条件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分泌的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否具备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以调控肿瘤微环境的功能,本研究以该OMV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表型。首先,利用透射电镜对分离提取的OMVs进行表征;其次,用PKH67荧光染料示踪OMV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RAW264.7细胞对OMVs的摄取情况;最后,利用总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别对RAW264.7细胞分泌的总NO含量和RAW264.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OMVs可被RAW264.7细胞摄取并诱导该细胞NO分泌增多,同时上调IL-10、IL-1β、TNF1-α和IL-6的表达,即发生M1型和M2b型极化,从而激活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上述结果表明奇异变形杆菌分泌的OMVs在该菌抗乳腺肿瘤生长和肺脏转移中发挥潜在作用。
为探究条件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分泌的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否具备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以调控肿瘤微环境的功能,本研究以该OMV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表型。首先,利用透射电镜对分离提取的OMVs进行表征;其次,用PKH67荧光染料示踪OMV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RAW264.7细胞对OMVs的摄取情况;最后,利用总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别对RAW264.7细胞分泌的总NO含量和RAW264.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OMVs可被RAW264.7细胞摄取并诱导该细胞NO分泌增多,同时上调IL-10、IL-1β、TNF1-α和IL-6的表达,即发生M1型和M2b型极化,从而激活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上述结果表明奇异变形杆菌分泌的OMVs在该菌抗乳腺肿瘤生长和肺脏转移中发挥潜在作用。
2024, 15(4): 452-45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56
摘要:
为构建一种新型基因敲除质粒,以pSET4s和pK18mobsac B质粒为基础,通过PCR和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了新质粒pSETsac B,然后以pK18mobsac B质粒为对照,评价新建质粒对达卡气单胞菌kdp E基因的有痕敲除(带有四环素筛选标记)和无痕敲除效率。结果表明,两种质粒在有痕敲除效率上无差别,但在无痕敲除上,pSETsac B的敲除效率显著高于对照质粒pK18mobsac B。由于p SETsac B为穿梭性温敏质粒,因此,该质粒可望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遗传机制研究中皆可发挥作用,本研究同时也为检视kdp E基因在达卡气单胞菌中的功能提供了前期的突变体材料。
为构建一种新型基因敲除质粒,以pSET4s和pK18mobsac B质粒为基础,通过PCR和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了新质粒pSETsac B,然后以pK18mobsac B质粒为对照,评价新建质粒对达卡气单胞菌kdp E基因的有痕敲除(带有四环素筛选标记)和无痕敲除效率。结果表明,两种质粒在有痕敲除效率上无差别,但在无痕敲除上,pSETsac B的敲除效率显著高于对照质粒pK18mobsac B。由于p SETsac B为穿梭性温敏质粒,因此,该质粒可望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遗传机制研究中皆可发挥作用,本研究同时也为检视kdp E基因在达卡气单胞菌中的功能提供了前期的突变体材料。
2024, 15(4): 460-47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7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虫黄藻的种间差异及其生理特点,从南海的多种刺胞生物中分离获取4株单克隆虫黄藻株系,并围绕其系统发育学、形态学及多种生理学特征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4株虫黄藻分别归为Symbiodinium属(A3型,编号:HNUA3-1)、Breviolum属(B1型,编号:HNUB1-1)、Cladocopium属(C1型,编号:HNUC1-1)、Durusdinium属(D1型,编号:HNUD1-1)。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均显示4种藻株在形态学特征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比生长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出虫黄藻种间的特异性生长特征。其中,藻株Breviolum sp. HNUB1-1比生长速率最高,其细胞密度在第3、5、7天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藻株(P <0.05),而藻株Symbiodinium sp. HNUA3-1的比生长速率次之,藻株Cladocopium sp. HNUC1-1与Durusdinium sp. HNUD1-1的比生长速率最低,7 d内的两者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藻株之间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也存在物种特异性,同等条件下,藻株Durusdinium sp. HNUD1-1的Fv/Fm远低于其他3种藻株,反映了其潜在耐热性的光合生理特征。本研究为丰富我国南海虫黄藻种质资源,明确虫黄藻种间差异及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为了探究不同虫黄藻的种间差异及其生理特点,从南海的多种刺胞生物中分离获取4株单克隆虫黄藻株系,并围绕其系统发育学、形态学及多种生理学特征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4株虫黄藻分别归为Symbiodinium属(A3型,编号:HNUA3-1)、Breviolum属(B1型,编号:HNUB1-1)、Cladocopium属(C1型,编号:HNUC1-1)、Durusdinium属(D1型,编号:HNUD1-1)。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均显示4种藻株在形态学特征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比生长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出虫黄藻种间的特异性生长特征。其中,藻株Breviolum sp. HNUB1-1比生长速率最高,其细胞密度在第3、5、7天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藻株(P <0.05),而藻株Symbiodinium sp. HNUA3-1的比生长速率次之,藻株Cladocopium sp. HNUC1-1与Durusdinium sp. HNUD1-1的比生长速率最低,7 d内的两者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此外,不同藻株之间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也存在物种特异性,同等条件下,藻株Durusdinium sp. HNUD1-1的Fv/Fm远低于其他3种藻株,反映了其潜在耐热性的光合生理特征。本研究为丰富我国南海虫黄藻种质资源,明确虫黄藻种间差异及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024, 15(4): 471-48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31
摘要:
为探讨生长于潮间带的不同种类海草对盐度波动适应阈值的高低与具体适应机制,将圆叶丝粉草(Cymodocea rotundata)和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分别种植于盐度波动幅度从0到10逐步增大的海水环境中,探究其生理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盐度波幅逐渐增大,除泰来草的叶片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持续递增外,2种海草的平均叶面积、光合产物、光合色素以及圆叶丝粉草的叶片生长速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种海草的Fv/Fm、Fv/Fo、qP和Y(I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Y(NPQ)、Y(NO)和qN则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盐度波幅、海草种类及其交互作用对平均叶面积、叶片生长速率、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Fv/Fm、Fv/Fo、qP、qN、Y(II)、Y(NPQ)、Y(NO)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这些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波幅为2~6和2~10的水环境分别能促进圆叶丝粉草和泰来草的光合作用与生长;圆叶丝粉草与泰来草具有最适盐度波动范围,超过该范围的盐度波动不利于2种海草的生理生长与光合作用,并且圆叶丝粉草比泰来草对盐度波动更敏感。
为探讨生长于潮间带的不同种类海草对盐度波动适应阈值的高低与具体适应机制,将圆叶丝粉草(Cymodocea rotundata)和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分别种植于盐度波动幅度从0到10逐步增大的海水环境中,探究其生理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盐度波幅逐渐增大,除泰来草的叶片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持续递增外,2种海草的平均叶面积、光合产物、光合色素以及圆叶丝粉草的叶片生长速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种海草的Fv/Fm、Fv/Fo、qP和Y(II)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Y(NPQ)、Y(NO)和qN则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盐度波幅、海草种类及其交互作用对平均叶面积、叶片生长速率、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Fv/Fm、Fv/Fo、qP、qN、Y(II)、Y(NPQ)、Y(NO)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这些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波幅为2~6和2~10的水环境分别能促进圆叶丝粉草和泰来草的光合作用与生长;圆叶丝粉草与泰来草具有最适盐度波动范围,超过该范围的盐度波动不利于2种海草的生理生长与光合作用,并且圆叶丝粉草比泰来草对盐度波动更敏感。
2024, 15(4): 482-49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32
摘要:
为给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科学监测和准确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刻度图示法对海南岛槟榔园生境中的红火蚁工蚁的爬升高度、数量和恢复平静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蚁的数量和爬升高度在受扰后时长到45 s时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通径分析显示受扰后180 s内工蚁在阳面爬升高度与蚁巢体积相关性最高,蚁巢体积和活动测试时长对受扰后15 s工蚁阳面爬升高度、受扰后60 s工蚁阴面爬升高度、受扰后60 s工蚁爬升高度和180 s工蚁爬升高度呈正向促进作用,而蚁巢的高和体积对受扰后60 s工蚁阳面爬升高度呈正向促进作用。
为给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科学监测和准确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刻度图示法对海南岛槟榔园生境中的红火蚁工蚁的爬升高度、数量和恢复平静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蚁的数量和爬升高度在受扰后时长到45 s时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通径分析显示受扰后180 s内工蚁在阳面爬升高度与蚁巢体积相关性最高,蚁巢体积和活动测试时长对受扰后15 s工蚁阳面爬升高度、受扰后60 s工蚁阴面爬升高度、受扰后60 s工蚁爬升高度和180 s工蚁爬升高度呈正向促进作用,而蚁巢的高和体积对受扰后60 s工蚁阳面爬升高度呈正向促进作用。
2024, 15(4): 493-4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4
摘要:
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因花形独特、色彩丰富,且植株具有很大药用价值,而深受国际市场喜受。石斛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广泛种植。斑翅康瘿蚊(Contarinia maculipennis Felt)的幼虫可藏于石斛兰花苞中,造成花苞畸形、变色,受到斑翅康瘿蚊危害的兰花的观赏性大大降低,影响其经济价值;斑翅康瘿蚊的老熟幼虫还可弹跳入土化蛹,随鲜花贸易进行远距离传播,目前斑翅康瘿蚊的传播已对日本的冲绳、福冈、宫崎和美国的夏威夷等地的石斛兰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传统瘿蚊科昆虫种类鉴定主要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对于相近种,尤其是幼虫和卵在形态学鉴定上存在着很大局限性,故需寻找准确、快速鉴定斑翅康瘿蚊的方法,同进建议谨防其入侵我国其他的石斛兰种植区。本研究通过DNA条形码技术成功鉴定采自海南岛的样本为斑翅康瘿蚊,并详细描述了斑翅康瘿蚊的形态特征,为相关检疫部门准确、快速鉴定斑翅康瘿蚊提供科学依据。
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因花形独特、色彩丰富,且植株具有很大药用价值,而深受国际市场喜受。石斛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广泛种植。斑翅康瘿蚊(Contarinia maculipennis Felt)的幼虫可藏于石斛兰花苞中,造成花苞畸形、变色,受到斑翅康瘿蚊危害的兰花的观赏性大大降低,影响其经济价值;斑翅康瘿蚊的老熟幼虫还可弹跳入土化蛹,随鲜花贸易进行远距离传播,目前斑翅康瘿蚊的传播已对日本的冲绳、福冈、宫崎和美国的夏威夷等地的石斛兰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传统瘿蚊科昆虫种类鉴定主要以形态学特征为依据,对于相近种,尤其是幼虫和卵在形态学鉴定上存在着很大局限性,故需寻找准确、快速鉴定斑翅康瘿蚊的方法,同进建议谨防其入侵我国其他的石斛兰种植区。本研究通过DNA条形码技术成功鉴定采自海南岛的样本为斑翅康瘿蚊,并详细描述了斑翅康瘿蚊的形态特征,为相关检疫部门准确、快速鉴定斑翅康瘿蚊提供科学依据。
2024, 15(4): 499-50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111
摘要:
光催化剂能够利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污染物降解、光解水产氢、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作为一种新型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诸多优异的特性,低廉的制备成本、可调节的光学带隙、出色的化学与物理稳定性等,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未修饰的g-C3N4存在比表面积小,反应的活性位点不足,量子效率低和光生电荷载流子复合率较高等缺点,限制了g-C3N4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故而对现有的g-C3N4光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改善其光催化性能。结合氮化碳改性处理迄今已取得显著成果,作者综述了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主要改性方法,包括:元素掺杂、缺陷工程、设计各类纳米结构和构建异质结等,并对g-C3N4在光催化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供研究者参考。
光催化剂能够利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污染物降解、光解水产氢、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作为一种新型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诸多优异的特性,低廉的制备成本、可调节的光学带隙、出色的化学与物理稳定性等,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未修饰的g-C3N4存在比表面积小,反应的活性位点不足,量子效率低和光生电荷载流子复合率较高等缺点,限制了g-C3N4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故而对现有的g-C3N4光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改善其光催化性能。结合氮化碳改性处理迄今已取得显著成果,作者综述了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主要改性方法,包括:元素掺杂、缺陷工程、设计各类纳米结构和构建异质结等,并对g-C3N4在光催化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供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