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9卷  第1期

研究报告
夜光藻斑块分布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綦世斌, 覃超梅, 黄少建, 钟超, 孙凯峰
2018, 9(1): 1-1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1
摘要:
针对2016年4月珠江口广海湾和镇海湾暴发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赤潮,分析了赤潮暴发海域水质状况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探讨了夜光藻斑块状分布与水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均处于富营养化水平(E>1,NQI>3),且有毒污染指数、水质综合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处于轻度到中等污染等级。夜光藻的细胞密度介于0~29 444 inds·L-1之间,且赤潮区硅藻和甲藻细胞密度显著增加,而绿藻、隐藻和蓝藻却显著降低,赤潮区、过渡区和非赤潮区平均微藻种类数为18,24和13。各调查站位水质因子聚类分析表明,河口区、港口码头区和水产养殖区均出现了夜光藻赤潮,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斑块化特征;水质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夜光藻赤潮改变了水质因子在主成分分组中的贡献率和相关系数;赤潮区水质因子的主成分旋转后载荷矩阵分布表明,第1主成分中主要反映了夜光藻大量生长导致的营养盐(氨氮、总氮、磷酸盐、总磷)的消耗及悬浮物、生化需氧量等的增加,第2主成分则反映了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收。海水富营养化是夜光藻赤潮暴发的环境基础,且斑块化分布的夜光藻显著改变了局部海域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的组成。
巴西橡胶树HbMYBs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林贤桂, 翟金玲, 黄惜
2018, 9(1): 12-2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2
摘要:
通过同源序列比对,笔者克隆了巴西橡胶树5个与抗逆相关的HbMYBs基因,根据其与拟南芥同源基因的相似性,分别命名为HbMYB15,HbMYB21,HbMYB24,HbMYB35HbMYB75,其阅读框长度分别为651,984,999,1 095,933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HbMYBs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都包含MYB家族结构域,属于R2R3类MYB转录因子。酵母自激活实验结果显示这5个HbMYBs蛋白均具有转录活性,具有转录因子特征。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创伤、乙烯处理和茉莉酸处理对这5个HbMYBs基因中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这些基因有可能参与乙烯和茉莉酸信号相关的植物防御应答。
橡胶树HbMVK启动子的克隆与缺失表达分析
胡进, 杨翠萍, 巩笑笑, 闫冰玉, 谭玉荣, 王丹, 高璇, 张恒, 刘进平
2018, 9(1): 21-3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3
摘要:
为了研究橡胶MVK基因启动子精细结构及功能,笔者利用PCR技术对橡胶树HbMVK基因启动子进行了克隆,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序列全长1 696 bp,包含CAAT-box,TATAbox,CAT-box,LTR,GARE-motif,TCA-element等元件。此外,根据元件分布,构建橡胶树HbMVK基因启动子系列缺失和全长序列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T2代转基因拟南芥中,报告基因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HbMVK启动子全长序列和5'端-1 386 bp缺失,HbMVK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只在转基因拟南芥实生苗胚轴中有极微弱表达。5'端-1 221 bp和-725 bp缺失,HbMVK启动子驱动GUS基因表达的活性较强,而5''端-325bp缺失,HbMVK启动子则完全失去活性,这表明启动子核心调控元件位于-725 bp到-325 bp之间。
3个基因共同参与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抗病性
李亮, 梅双双, 戎伟
2018, 9(1): 31-3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4
摘要:
通过在拟南芥野生型Col-0和突变体sag101,eds1及pad4上接种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HN1106,分析了拟南芥早期抗病性和后期抗病性表型。结果表明:与野生型Col-0相比,橡胶树白粉菌在拟南芥突变体sag101,eds1和pad4上激发的早期抗病性、后期抗病性以及抗病反应都显著降低,突变体eds1感病性最强,pad4次之,sag101最弱,暗示着PAD4与SAG101在橡胶树白粉菌抗性方面存在功能互补,三者共同参与了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抗病性。
海南特有毛花马铃苣苔小尺度局域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基因流
邢婀娜, 徐诗涛, 任明迅
2018, 9(1): 37-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5
摘要:
从局部地形揭示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年龄组成与个体迁移,可深入揭示种群动态与适应潜力,为制定有效的保育措施提供依据。笔者选取海南岛高山特有附生石上、局域种群界限清晰的毛花马铃苣苔(Oreocharis dasyantha)4个地理种群,首先研究每个地理种群内主要斑块(小尺度局域种群)的个体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然后利用核基因片段ITS和2个叶绿体基因片段(trn L-F,ycf1b)分析各斑块种群的遗传结构与斑块间的基因流强度。结果表明,位于海南岛湿润区的毛花马铃苣苔种群呈增长型,而位于海南岛干旱区的种群则呈下降型。同一地点的小尺度局域种群之间的年龄结构、增长率、死亡率和消失率等也都存在较大差异,并出现了私有单倍型。这可能是由于坡谷、栈道等微地形的隔离效应,导致扩散能力较弱的毛花马铃苣苔在小尺度(10 m左右)上出现了基因流的阻断。因此,对于繁殖体扩散能力较差的草本植物而言,即使在较小尺度上也要维持繁殖体迁移畅通的廊道,避免坡谷、栈道等微地形对基因流的不良效应,保证野外种群长期的就地保育。
不同海拔下海南凤仙花可培养根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刘宇, 韩淑梅, 宋希强, 丁琼, 王鹏, 赵莹
2018, 9(1): 47-5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6
摘要:
为揭示不同海拔梯度下海南凤仙花可培养根际真菌与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笔者在不同季节采集了高海拔(1 000 m)、中海拔(400 m)、低海拔(190 m)3个梯度的海南凤仙花根际土壤,采用形态结合分子检测技术检测分离培养到的真菌和细菌,并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种海拔梯度的生境中,真菌OTU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在干季高于湿季;而细菌的OTU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则表现为湿季高于干季。根际真菌群落中木霉属、篮状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等优势种,在高海拔旱季出现的频度最高;而根际细菌群落中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等优势种,在低海拔的湿季出现频度最高。海南凤仙花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干湿季,其次是海拔。海南凤仙花生长的石灰岩地区,根际真菌与细菌对季节与海拔梯度的响应呈相反趋势。
海南儋州农用地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
曾迪, 漆智平, 周丹, 魏志远, 王登峰, 高乐, 刘磊
2018, 9(1): 54-6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7
摘要:
综合运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以海南省儋州市作为研究区域,对农业用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儋州农业用地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3.15 mg·kg-1,总体水平中等,变异系数达163.99%,属强度变异,空间变程约为12.03 km,C0/(C0+C)值为66.68%;速效钾平均含量为36.49 mg·kg-1,总体水平较低,变异系数为78.02%,属中度变异,空间变程约为12.10 km,C0/(C0+C)值为63.80%。两者均属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分析得两者在空间上均呈嵌套分布,其中,速效磷变异较大,以3级水平分布范围最广,中北部、中东部较高,其余区域(北部、中部、南部、中西部)逐渐降低;速效钾变异比速效磷稍弱,以5级水平分布范围最广,南部、东部、北部集中呈大块状分布。这种空间分布可能与当地的地表形态、地质状况及土地利用、管理方式等有关。
金沙江干热河谷银合欢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王艳丹, 张梦寅, 范建成, 何光熊, 张明忠, 方海东
2018, 9(1): 61-6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08
摘要:
土壤水分是植物耗水的主要来源,对植物的生理活动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银合欢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进行研究,分析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银合欢林的土壤含水量在雨季时期较高,旱季时期较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也逐渐增加,且上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大于下层;银合欢林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存在滞后效应;银合欢林在雨季阶段可以有效地降低0~40 cm土层的水分蒸发,起到良好的涵养水源作用;银合欢林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对土壤蓄水能力和持水性产生积极作用;土壤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粉粒、粘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总之,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合理发展银合欢人工林种植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物化性质,提高土壤持水、保水能力,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作用。
5个海巴戟种质低温胁迫下的抗寒性评价
赵帅, 阙艳鹏, 夏栋楠, 符文英
2018, 9(1): 69-7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9
摘要:
笔者以东南亚收集到的野生海巴戟种质WT1a,WT1b,WT2,WT3和WT4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低温胁迫对5个海巴戟种质进行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和分析,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5个种质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合田间的实验观察进一步验证5个海巴戟种质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POD酶活性可作为海巴戟抗寒性评价的参考指标;5个海巴戟种质中WT1a种质的抗寒能力最强,WT4的抗寒能力较差;通过数据的变化情况,推测低温胁迫后的4~6 d是海巴戟寒害发生的时间临界点。
广藿香和藿香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杨豫章, 吴友根, 李春龚, 张军锋, 庞真真, 于靖
2018, 9(1): 76-8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10
摘要:
以广藿香(4种栽培类型)和藿香为材料,建立广藿香和藿香的X射线衍射图谱。结果表明,4种栽培类型广藿香的2θ余弦夹角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大于0.6;而藿香的2θ余弦夹角值为0.325,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2θ余弦夹角值0.600作为参考标准,区分广藿香和藿香药材。广藿香和藿香特征峰强度不同,5个样品分为3类,广州石牌广藿香为Ⅰ类,在约7.5 nm处出现一个较为尖锐、强度较大的衍射峰;湛江广藿香、海南广藿香和肇庆广藿香为Ⅱ类,均在约4.0 nm处出现一个衍射特征峰;藿香归为Ⅲ类。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法可用于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定与分析,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用于该药材的质量评价,为广藿香和藿香药材的有效区分提供了科学的新方法。
肉桂精油主要活性成分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抑制
李秀竹, 陈婷婷, 刘佳怡, 宋海超, 史学群
2018, 9(1): 81-8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11
摘要:
利用正反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借助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肉桂精油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反式肉桂酸(1)、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2)、反式肉桂醛(3)、1,4-二苯基-1,4-丁二酮(4)、香豆素(5)。在抑制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活性测试中,化合物1,2和3均对芒果胶孢炭疽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反式肉桂酸﹥反式肉桂醛﹥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Hcp与VgrG蛋白的共进化分析
牛苗静, 谢清标, 李婷, 李春霞, 陈银华, 陶均
2018, 9(1): 90-10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12
摘要:
以组成Ⅵ型分泌系统(T6SS)鞘结构蛋白Hcp和VgrG为研究对象,通过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进化特征及表达相关性的分析,以了解Hcp和VgrG共进化的特征及其在表达上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Hcp与其他T6SS结构基因共进化,但VgrG却有很大的随机性。1个细菌可能有多套T6SS,一般1个hcp基因对应1套系统。vgrG的数目变化很大,有的细菌只有1个vgrG基因,有的细菌却多达30个,且与有多少套T6SS没有多大的关系。进化分析表明:Hcp可分为14个类,种间的差异小于种内差异。VgrG在进化上可分为3大类,种间差异也小于种内差异。VgrG多样性可能与其识别并辅助不同效应因子转运有关。共进化分析显示VgrG与Hcp具有一定的共进化特性,可推测单个细菌中相互配对的VgrG与Hcp。表达分析显示,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RS105中,几乎所有的vgrG都与hcp基因的表达正相关,说明在表达水平不能分析两者之间的进化关系,但可说明RS105中VgrG与Hcp功能的相关性。因此,VgrG与Hcp在进化和功能上具有显著相关性。
气调包装微环境对樱桃品质的影响
王维海, 李源钊, 吴先辉, 庞杰
2018, 9(1): 101-10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13
摘要:
为了延长樱桃的保鲜时间,通过控制气调包装的不同气体比例对山东烟台产的雷尼樱桃进行保鲜,测定保鲜30,60,90,120 d后樱桃的腐烂率、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确定雷尼樱桃气调包装保鲜的最佳气体比例。结果表明,当气体比例O2浓度为7%,CO2浓度为20%,气调保鲜雷尼樱桃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保鲜的雷尼樱桃,果实腐烂率最低,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相对较小,樱桃果肉的硬度变化也相对较小。
海南佛寺园林的空间布局与植物景观
宋昌吉, 周鹏, 宋希强, 王健, 杨春淮
2018, 9(1): 109-11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14
摘要:
通过文献查阅、野外调查与图解分析方法,笔者对海南省佛寺园林的历史沿革、法脉传承、选址类型、平面布局、植物配置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海南岛现存完好的佛寺共33处,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以及东部、西部、南部的沿海县市;平面布局多为"伽蓝七堂"的形式。同时,笔者对与佛教文化相关的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进行梳理,旨在为海南佛寺园林的修建、重建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我国园林绿地的碳汇研究进展
童家靖, 黄伟, 黎秀琼, 田巍, 吴金山
2018, 9(1): 117-12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15
摘要:
随着"CO2温室效应"的增加,植物碳汇在减少其带来的危害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园林绿地碳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笔者对园林绿地碳汇的概念、缘起与动因、功能与作用、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我国园林绿地碳汇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凤尾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杨东梅, 王佳玫, 王小娇, 王发国
2018, 9(1): 123-12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8.01.016
摘要:
凤尾蕨属(Pteris L.)隶属于凤尾蕨科(Pteridaceae)。由于自然杂交和多倍化的频繁发生,凤尾蕨属拥有多个复合群,属内种间界限模糊,部分类群孢子体形态极为相似。该属的分类学研究主要经历了经典分类学、微观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4个阶段。由于叶脉联结的不稳定性,经典分类学阶段主要以叶脉联结的情况作为该属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微观形态学阶段发现,孢子表面纹饰有助于揭示该属的种间关系,而气孔器类型则是该属区分于其他属的有效依据;细胞学阶段揭示,该属主要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而且该属存在多个复合群;分子系统学阶段进一步揭示该属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目前正逐步对该属复合群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条纹凤尾蕨复合群(P. cadieri complex)和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 fauriei complex)上,其研究范围尚有待扩大。理清复合群的起源问题和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该属的分类学问题,还有助于推动该属物种起源与分化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