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2卷 第1期
2011, 2(1): 1-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1
摘要:
以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获得海南坡鹿MD2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较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容包括序列特征分析、同源性分析、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结果表明:海南坡鹿MD2的CDS序列长度为486 bp,编码160个氨基酸,与黄牛、人、欧洲兔、褐家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5%,77.43%,78.47%和74.74%。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103,理论等电点为8.18。对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为非跨膜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6.25%,β-折叠片占38.13%,无规则卷曲占45.63%。
以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获得海南坡鹿MD2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较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内容包括序列特征分析、同源性分析、编码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结果表明:海南坡鹿MD2的CDS序列长度为486 bp,编码160个氨基酸,与黄牛、人、欧洲兔、褐家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55%,77.43%,78.47%和74.74%。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103,理论等电点为8.18。对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为非跨膜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16.25%,β-折叠片占38.13%,无规则卷曲占45.63%。
2011, 2(1): 6-13,2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2
摘要:
根据液泡膜Na+/H+反转运蛋白基因(NHX1)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红海榄Na+/H+反转运蛋白基因的cDNA片段,然后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得到RsNHX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627273,被命名为RsNHX1。该基因序列的长度为2 094 bp,包含有1个1 61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38个氨基酸。该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氨基酸序列与胡杨PeNHX1(ABY86892)和拟南芥AtNHX1(AAM34759)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74%和69%,序列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液泡膜Na+/H+反转运蛋白基因(NHX1)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红海榄Na+/H+反转运蛋白基因的cDNA片段,然后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得到RsNHX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627273,被命名为RsNHX1。该基因序列的长度为2 094 bp,包含有1个1 61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38个氨基酸。该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氨基酸序列与胡杨PeNHX1(ABY86892)和拟南芥AtNHX1(AAM34759)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74%和69%,序列存在较大差异。
2011, 2(1): 14-2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6
摘要:
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制备合浦珠母贝外套膜和鳃组织抗菌肽粗提液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以1.0×106cfu.mL-1无乳链球菌刺激合浦珠母贝14 h以内对其粗提液抗菌活性无显著影响;合浦珠母贝外套膜或鳃组织抗菌肽粗提液制备时,IKAT-18匀浆机的匀浆效果要优于组织匀浆器和研钵。100℃水浴处理组织粗提液10 m in可显著提高其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活性;反复冻融则会显著降低外套膜组织粗提液的抗菌效果。
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制备合浦珠母贝外套膜和鳃组织抗菌肽粗提液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以1.0×106cfu.mL-1无乳链球菌刺激合浦珠母贝14 h以内对其粗提液抗菌活性无显著影响;合浦珠母贝外套膜或鳃组织抗菌肽粗提液制备时,IKAT-18匀浆机的匀浆效果要优于组织匀浆器和研钵。100℃水浴处理组织粗提液10 m in可显著提高其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活性;反复冻融则会显著降低外套膜组织粗提液的抗菌效果。
2011, 2(1): 21-2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7
摘要: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检测了福尔马林、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m硫酸铜∶m硫酸亚铁=5∶2)、敌百虫和高锰酸钾5种常用杀虫剂对壳高(1.5±0.2)cm方斑东风螺稚螺的24 h和48 h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以上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24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81.45,34.81,18.17,478.19和89.12 mg·L-1;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48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64.72,5.81,12.68,407.48和43.38 mg·L-1;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21,0.05,1.86,89.23和3.10 mg·L-1。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检测了福尔马林、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m硫酸铜∶m硫酸亚铁=5∶2)、敌百虫和高锰酸钾5种常用杀虫剂对壳高(1.5±0.2)cm方斑东风螺稚螺的24 h和48 h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以上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24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81.45,34.81,18.17,478.19和89.12 mg·L-1;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48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64.72,5.81,12.68,407.48和43.38 mg·L-1;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21,0.05,1.86,89.23和3.10 mg·L-1。
2011, 2(1): 26-2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6
摘要:
采用对峙培养法,从87个柑桔内生细菌分离物(YS01YS87)中筛选到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分离物6个。结果表明,柑桔内生细菌不同分离物之间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作用有显著差异,抑菌能力最强的是YS45,其抑菌圈直径达2.7 cm,显著优于其他分离物。经细菌分类学鉴定,该分离物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采用对峙培养法,从87个柑桔内生细菌分离物(YS01YS87)中筛选到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分离物6个。结果表明,柑桔内生细菌不同分离物之间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菌作用有显著差异,抑菌能力最强的是YS45,其抑菌圈直径达2.7 cm,显著优于其他分离物。经细菌分类学鉴定,该分离物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2011, 2(1): 30-3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8
摘要:
以华南205号(SC205)、华南8号(SC8)、华南9号(SC9)以及野生木薯4个品种为材料,用劈接方法对其进行交互嫁接,探讨影响木薯嫁接成活的因素。结果表明,形成层能力的强弱以及愈伤组织的形成、材料的成熟度及嫁接时期可影响木薯的嫁接;温度和湿度在木薯嫁接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华南205号(SC205)、华南8号(SC8)、华南9号(SC9)以及野生木薯4个品种为材料,用劈接方法对其进行交互嫁接,探讨影响木薯嫁接成活的因素。结果表明,形成层能力的强弱以及愈伤组织的形成、材料的成熟度及嫁接时期可影响木薯的嫁接;温度和湿度在木薯嫁接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2011, 2(1): 35-4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9
摘要:
为了建立广霍香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首先通过单因子试验选定其各影响因子比较适宜的浓度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广藿香ISSR-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广藿香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最终确定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DNA模板40 ng,Mg2+浓度为2.5 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5 U,dNTPs浓度为150μmol.L-1。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按94℃变性45 s,52.7℃退火45 s,72℃延伸90 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
为了建立广霍香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首先通过单因子试验选定其各影响因子比较适宜的浓度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广藿香ISSR-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广藿香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最终确定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DNA模板40 ng,Mg2+浓度为2.5 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5 U,dNTPs浓度为150μmol.L-1。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按94℃变性45 s,52.7℃退火45 s,72℃延伸90 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
2011, 2(1): 42-4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0
摘要:
比较了不同大量元素以及不同的激素组合对化州橘红离体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3/4MS培养基,其中6-BA质量浓度为0.6~0.8 mg·L-1和NAA质量浓度为0.8~1.2 mg·L-1的组合,芽的增殖率较高。当培养基中6-BA,NAA,GA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3,0.6,0.3 mg·L-1时可以使丛生芽继代培养。
比较了不同大量元素以及不同的激素组合对化州橘红离体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3/4MS培养基,其中6-BA质量浓度为0.6~0.8 mg·L-1和NAA质量浓度为0.8~1.2 mg·L-1的组合,芽的增殖率较高。当培养基中6-BA,NAA,GA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3,0.6,0.3 mg·L-1时可以使丛生芽继代培养。
2011, 2(1): 46-4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2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植物营养剂对水蜜桃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营养剂处理的水蜜桃品质高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7%、10%和4%;有益矿物质元素硒、锌的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1.33%和28%;有害元素铅、汞和镉的含量比对照分别减少506%、31%和190%;每公顷可增加收入2.19万元。
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植物营养剂对水蜜桃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营养剂处理的水蜜桃品质高于对照,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7%、10%和4%;有益矿物质元素硒、锌的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1.33%和28%;有害元素铅、汞和镉的含量比对照分别减少506%、31%和190%;每公顷可增加收入2.19万元。
2011, 2(1): 49-5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3
摘要:
为更好地了解泰国金白花芒花器官及花粉生物学特性,对其花的生物学特性、两性花比率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花粉育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花的类型主要为雄花和两性花,花小但量多;两性花比例较低,仅为17.99%,但南面花序初花期两性花比例达到47.83%;其花药饱满,每枚花药含花粉粒408个;其花粉染色活力较低,为14.02%。根据泰国金白花芒花粉形态和大小分为长椭圆形大花粉,椭圆形中等花粉,近圆形小花粉和不规则形小花粉4个类型。
为更好地了解泰国金白花芒花器官及花粉生物学特性,对其花的生物学特性、两性花比率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花粉育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花的类型主要为雄花和两性花,花小但量多;两性花比例较低,仅为17.99%,但南面花序初花期两性花比例达到47.83%;其花药饱满,每枚花药含花粉粒408个;其花粉染色活力较低,为14.02%。根据泰国金白花芒花粉形态和大小分为长椭圆形大花粉,椭圆形中等花粉,近圆形小花粉和不规则形小花粉4个类型。
2011, 2(1): 53-5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4
摘要:
以地涌金莲的吸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了无菌外植体的构建、芽的增殖及生根培养等几个关键步骤的培养基配方。实验操作按植物组织培养的常规方法进行,实验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涌金莲吸芽纵切后接种于MS+2.5 mg·L-16-BA+30 g·L-1蔗糖培养基上,25 d后长出幼芽;丛生芽在MS+2.0 mg·L-16-BA+30 g·L-1蔗糖+10%CW的增殖培养基上,效果最佳,芽生长正常且色泽浓绿,增殖速度快,增殖倍数达5.47;在丛生芽增殖过程中,当6-BA质量浓度高于2.5 mg·L-1时,芽呈失水状、畸形芽,玻璃化芽增多;地涌金莲试管苗在1/2 MS+1.5 mg·L-1NAA+1.0 mg·L-1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上,效果最好,平均生根条数为3.07,平均根长达2.43 cm,平均生根率达96.7%。此外,试管苗移栽在河砂与表土(河沙∶表土=1∶1)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3.7%,且植株生长良好。
以地涌金莲的吸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了无菌外植体的构建、芽的增殖及生根培养等几个关键步骤的培养基配方。实验操作按植物组织培养的常规方法进行,实验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涌金莲吸芽纵切后接种于MS+2.5 mg·L-16-BA+30 g·L-1蔗糖培养基上,25 d后长出幼芽;丛生芽在MS+2.0 mg·L-16-BA+30 g·L-1蔗糖+10%CW的增殖培养基上,效果最佳,芽生长正常且色泽浓绿,增殖速度快,增殖倍数达5.47;在丛生芽增殖过程中,当6-BA质量浓度高于2.5 mg·L-1时,芽呈失水状、畸形芽,玻璃化芽增多;地涌金莲试管苗在1/2 MS+1.5 mg·L-1NAA+1.0 mg·L-1活性炭的生根培养基上,效果最好,平均生根条数为3.07,平均根长达2.43 cm,平均生根率达96.7%。此外,试管苗移栽在河砂与表土(河沙∶表土=1∶1)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3.7%,且植株生长良好。
2011, 2(1): 59-6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8
摘要:
用不同浓度的阿维菌素和硫酸铜药液对石斑鱼寄生鱼蛭进行离体杀灭实验,结果表明,鱼蛭在淡水中浸泡(23.0±2.8)min即可昏迷;在大于0.002 mL·L-1的阿维菌素药液中浸泡2 h内都会出现死亡,在0.000 2 mL·L-1的阿维菌素药液中浸泡2 h内只会出现昏迷,但没有观察到死亡个体;在大于1 mg·L-1的硫酸铜药液中浸泡2 h内可导致鱼蛭死亡,但低浓度浸泡只会导致虫体活力减弱。
用不同浓度的阿维菌素和硫酸铜药液对石斑鱼寄生鱼蛭进行离体杀灭实验,结果表明,鱼蛭在淡水中浸泡(23.0±2.8)min即可昏迷;在大于0.002 mL·L-1的阿维菌素药液中浸泡2 h内都会出现死亡,在0.000 2 mL·L-1的阿维菌素药液中浸泡2 h内只会出现昏迷,但没有观察到死亡个体;在大于1 mg·L-1的硫酸铜药液中浸泡2 h内可导致鱼蛭死亡,但低浓度浸泡只会导致虫体活力减弱。
2011, 2(1): 63-6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9
摘要:
以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西沙群体(XS)、台湾群体(TW)、海南群体(HN)和越南群体(YN)4个不同地理种群杂色鲍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在5个杂交组合中,杂交效果优劣顺序为:XS♀×TW♂>XS♀×YN♂>XS♀×HN♂>TW♀×YN♂>YN♀×HN♂;受精率最大值出现在TW♀×YN♂组合,为(98.15±7.4)%;幼体附着率最大值出现在XS♀×YN♂组合,为80.41%;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出现在XS♀×TW♂组合,分别为73.76%,81.2%和140.7μm.d。
以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西沙群体(XS)、台湾群体(TW)、海南群体(HN)和越南群体(YN)4个不同地理种群杂色鲍的杂交效果。结果表明:在5个杂交组合中,杂交效果优劣顺序为:XS♀×TW♂>XS♀×YN♂>XS♀×HN♂>TW♀×YN♂>YN♀×HN♂;受精率最大值出现在TW♀×YN♂组合,为(98.15±7.4)%;幼体附着率最大值出现在XS♀×YN♂组合,为80.41%;幼体存活率、稚鲍存活率和日生长速度出现在XS♀×TW♂组合,分别为73.76%,81.2%和140.7μm.d。
2011, 2(1): 67-7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4
摘要:
以广西8个县市(区)35个村组125户香蕉种植户的入户访谈资料为依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香蕉种植户技术选择时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除种植户自身特征外,种植户技术需求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诱导因素,风险因素,组织化因素等。实证结果表明,种植户急需的技术类型依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品质管理技术,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新品种,"三避"技术,灌溉技术,采收与保鲜包装技术。
以广西8个县市(区)35个村组125户香蕉种植户的入户访谈资料为依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香蕉种植户技术选择时的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除种植户自身特征外,种植户技术需求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诱导因素,风险因素,组织化因素等。实证结果表明,种植户急需的技术类型依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品质管理技术,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新品种,"三避"技术,灌溉技术,采收与保鲜包装技术。
2011, 2(1): 72-7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5
摘要:
通过对我国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植胶区橡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简要阐述了科技对橡胶栽培及胶园管理的推动作用。探讨分析了橡胶栽培及胶园管理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橡胶幼树整体抚管水平较低、橡胶砧木资源研究开发力度不够、橡胶树防风防寒减灾技术仍未解决、旱害逐年加重、胶园土壤肥力总体较低并呈下降趋势、低产胶园更新缓慢、胶园树龄结构不够合理、胶园生态系统研究及应用评价需加强、技术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通过提高橡胶幼树整体生产水平,加快橡胶树优良砧木的选育与良种化技术研发及应用,完善橡胶树防风防寒减灾栽培技术,及时总结一套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胶园土壤培肥与轻型肥料技术研发,建立并完善低产胶园更新周期制度,加强胶园生态功能研究及应用评价,切实贯彻执行农业部技术规程等途径,从而提升橡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通过对我国海南、云南、广东三大植胶区橡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简要阐述了科技对橡胶栽培及胶园管理的推动作用。探讨分析了橡胶栽培及胶园管理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橡胶幼树整体抚管水平较低、橡胶砧木资源研究开发力度不够、橡胶树防风防寒减灾技术仍未解决、旱害逐年加重、胶园土壤肥力总体较低并呈下降趋势、低产胶园更新缓慢、胶园树龄结构不够合理、胶园生态系统研究及应用评价需加强、技术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通过提高橡胶幼树整体生产水平,加快橡胶树优良砧木的选育与良种化技术研发及应用,完善橡胶树防风防寒减灾栽培技术,及时总结一套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胶园土壤培肥与轻型肥料技术研发,建立并完善低产胶园更新周期制度,加强胶园生态功能研究及应用评价,切实贯彻执行农业部技术规程等途径,从而提升橡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011, 2(1): 78-8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11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中国产艾纳香属植物32种,其中,省级分布新纪录3种,即线叶艾纳香为台湾新纪录,峨眉艾纳香为四川新记录,馥芳艾纳香为海南新记录。艾纳香、东风草、假东风草和柔毛艾纳香4种资源蕴藏量较大,其他各种资源蕴藏量极小,纤枝艾纳香、线叶艾纳香等已经濒危。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中国产艾纳香属植物32种,其中,省级分布新纪录3种,即线叶艾纳香为台湾新纪录,峨眉艾纳香为四川新记录,馥芳艾纳香为海南新记录。艾纳香、东风草、假东风草和柔毛艾纳香4种资源蕴藏量较大,其他各种资源蕴藏量极小,纤枝艾纳香、线叶艾纳香等已经濒危。
2011, 2(1): 83-8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7
摘要:
概述了植物抗病反应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以及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性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概述了植物抗病反应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以及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性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2011, 2(1): 89-9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1.01.003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分子调控等方面对UV-B辐射响应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分子调控等方面对UV-B辐射响应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