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13卷 第3期
2022, 13(3): 203-21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1
摘要:
为了了解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升高对造礁石珊瑚的生存影响,于2020年5−9月期间,调查了三亚3个礁区(崖州湾、凤凰岛和西岛)的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测定了礁区中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及其共生虫黄藻的生理指标,并筛选了敏感生物标志物,用以评价悬浮物对普哥滨珊瑚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崖州湾礁区的海水悬浮物月均质量浓度为13.7~19.4 mg·L−1,其含量显著高于凤凰岛(1.9~8.8 mg·L−1)和西岛(0.7~5.3 mg·L−1)。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水悬浮物浓度与共生虫黄藻的密度(R = 0.27,P < 0.05)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R = 0.27,P < 0.05)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共生虫黄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普哥滨珊瑚可能通过共生虫黄藻密度和NOS活力的诱导及其GST活力的抑制来适应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礁区环境。此外,本研究构建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具有崖州湾>凤凰岛>西岛的特征,与礁区悬浮物含量趋势相一致,提示IBR指数能够为珊瑚礁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了解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升高对造礁石珊瑚的生存影响,于2020年5−9月期间,调查了三亚3个礁区(崖州湾、凤凰岛和西岛)的海水悬浮物质量浓度,测定了礁区中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及其共生虫黄藻的生理指标,并筛选了敏感生物标志物,用以评价悬浮物对普哥滨珊瑚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崖州湾礁区的海水悬浮物月均质量浓度为13.7~19.4 mg·L−1,其含量显著高于凤凰岛(1.9~8.8 mg·L−1)和西岛(0.7~5.3 mg·L−1)。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水悬浮物浓度与共生虫黄藻的密度(R = 0.27,P < 0.05)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力(R = 0.27,P < 0.05)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共生虫黄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普哥滨珊瑚可能通过共生虫黄藻密度和NOS活力的诱导及其GST活力的抑制来适应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礁区环境。此外,本研究构建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具有崖州湾>凤凰岛>西岛的特征,与礁区悬浮物含量趋势相一致,提示IBR指数能够为珊瑚礁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2022, 13(3): 212-21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2
摘要:
为了探索海草在弱光环境下的响应机制,阐明海草生态系统衰退的原因,以海南优势种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搭建遮光棚模拟不同的光照强度,研究海菖蒲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和元素含量等对短期光照减少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下,海菖蒲的叶长、叶宽、茎长、叶片数以及植株密度均低于全光照处理;海菖蒲地上部分生物量在遮光处理下显著降低,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受遮光影响不显著;在遮光处理下,海菖蒲叶片与根茎的有机碳(C)含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全氮(N)、全磷(P)含量向叶片的分配比例较根茎多,说明弱光环境诱导海菖蒲将更多的能量和养分分配给地上部分,从而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光合作用;遮光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的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根茎的碳氮比(C∶N)稍有降低,C∶P和N∶P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光照减少会抑制海菖蒲的生长发育。
为了探索海草在弱光环境下的响应机制,阐明海草生态系统衰退的原因,以海南优势种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搭建遮光棚模拟不同的光照强度,研究海菖蒲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和元素含量等对短期光照减少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下,海菖蒲的叶长、叶宽、茎长、叶片数以及植株密度均低于全光照处理;海菖蒲地上部分生物量在遮光处理下显著降低,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受遮光影响不显著;在遮光处理下,海菖蒲叶片与根茎的有机碳(C)含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全氮(N)、全磷(P)含量向叶片的分配比例较根茎多,说明弱光环境诱导海菖蒲将更多的能量和养分分配给地上部分,从而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光合作用;遮光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的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根茎的碳氮比(C∶N)稍有降低,C∶P和N∶P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光照减少会抑制海菖蒲的生长发育。
2022, 13(3): 220-22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3
摘要: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2022, 13(3): 227-23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4
摘要:
为探究中南鱼藤(Derris fordii Oliv.)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8种真菌的抑制活性;运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其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为探究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利用香蕉果实接种法测定了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对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利用盆栽法测定了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豇豆白粉病的活体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C50=0.24~1.33 g·L−1),其中,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在2.00 g·L−1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2.15%。同时,中南鱼藤乙酸乙酯萃取相浓度为1.00 g·L−1时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89.92%。另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香蕉果实接种实验中中南鱼藤甲醇提取物浓度为3.20 g·L−1时对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71.11%;中南鱼藤甲醇提取物及其正丁醇相萃取物在浓度为1.00 g·L−1下对豇豆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67%和94.07%。可见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为探究中南鱼藤(Derris fordii Oliv.)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8种真菌的抑制活性;运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其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为探究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利用香蕉果实接种法测定了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对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利用盆栽法测定了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豇豆白粉病的活体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各相萃取物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C50=0.24~1.33 g·L−1),其中,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在2.00 g·L−1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82.15%。同时,中南鱼藤乙酸乙酯萃取相浓度为1.00 g·L−1时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89.92%。另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香蕉果实接种实验中中南鱼藤甲醇提取物浓度为3.20 g·L−1时对香蕉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71.11%;中南鱼藤甲醇提取物及其正丁醇相萃取物在浓度为1.00 g·L−1下对豇豆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67%和94.07%。可见中南鱼藤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2, 13(3): 235-24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5
摘要:
为获得对槟榔根腐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以发病槟榔园健康植株根及根部土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3种槟榔根腐病菌的拮抗菌株进行筛选。从分离到的247株细菌中,获得了1株对尖孢镰刀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拮抗效果好且稳定性高的菌株brj-21,抑菌率分别为68%、73.66%和74.33%。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碱基序列分析,brj-21被鉴定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拮抗菌(brj-21)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2.5 g、葡萄糖1 g、七水合硫酸镁0.4 g、水100 mL。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rj-21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株开发利用。
为获得对槟榔根腐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以发病槟榔园健康植株根及根部土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3种槟榔根腐病菌的拮抗菌株进行筛选。从分离到的247株细菌中,获得了1株对尖孢镰刀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拮抗效果好且稳定性高的菌株brj-21,抑菌率分别为68%、73.66%和74.33%。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碱基序列分析,brj-21被鉴定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拮抗菌(brj-21)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2.5 g、葡萄糖1 g、七水合硫酸镁0.4 g、水100 mL。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rj-21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株开发利用。
2022, 13(3): 243-24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6
摘要:
为了探究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笔者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分析了根癌农杆菌浓度、分生孢子萌发时间以及共培养温度等3个主要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火龙果溃疡病菌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并对转化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当农杆菌浓度OD600=0.5、分生孢子萌发时间24 h、共培养温度25 ℃时遗传转化效率最高(833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随机挑选200个转化子进行筛选,获得3株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差异较大的转化子,4株产孢量减少的转化子,5株产孢量增加的转化子,6株致病力下降的转化子。
为了探究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笔者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分析了根癌农杆菌浓度、分生孢子萌发时间以及共培养温度等3个主要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火龙果溃疡病菌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并对转化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当农杆菌浓度OD600=0.5、分生孢子萌发时间24 h、共培养温度25 ℃时遗传转化效率最高(833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随机挑选200个转化子进行筛选,获得3株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差异较大的转化子,4株产孢量减少的转化子,5株产孢量增加的转化子,6株致病力下降的转化子。
2022, 13(3): 249-25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7
摘要: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作用靶标为昆虫钠离子通道Nav,为了探明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钠离子通道基因(MuNav)的特性,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MuNav序列(序列号MZ043856),该基因全长6 279 bp,编码2 093 aa,具有4个同源结构域,每个同源结构域含6个跨膜片段。同源比对发现,豆大蓟马与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Nav序列相似度高达94.88%,表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作用靶标为昆虫钠离子通道Nav,为了探明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钠离子通道基因(MuNav)的特性,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MuNav序列(序列号MZ043856),该基因全长6 279 bp,编码2 093 aa,具有4个同源结构域,每个同源结构域含6个跨膜片段。同源比对发现,豆大蓟马与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Nav序列相似度高达94.88%,表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022, 13(3): 259-26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8
摘要:
以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的果实为材料,对火龙果的果实和种子的产量性状进行考察,研究果实产量性状与种子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探索火龙果的产量形成机制。对火龙果果实按照大小分组取样,对火龙果的种子产量性状和果实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个火龙果的种子数量、种子质量与火龙果的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果实的横径、纵径与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的种子百粒重(质量)与果实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的相关不显著。因此,在火龙果栽培中,采取合适的栽培管理措施,增加果实中的种子数量,有利于提高火龙果的果实产量。
以红肉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的果实为材料,对火龙果的果实和种子的产量性状进行考察,研究果实产量性状与种子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探索火龙果的产量形成机制。对火龙果果实按照大小分组取样,对火龙果的种子产量性状和果实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个火龙果的种子数量、种子质量与火龙果的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果实的横径、纵径与果实质量高度相关;火龙果的种子百粒重(质量)与果实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的相关不显著。因此,在火龙果栽培中,采取合适的栽培管理措施,增加果实中的种子数量,有利于提高火龙果的果实产量。
2022, 13(3): 264-27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09
摘要:
为了探究槟榔(Areca catechu L.)鲜果农艺性状对烘干工艺初加工后的槟榔青果品质的影响,选取海南地区2 518份槟榔鲜果样品,测定了果长、果宽、长宽比、果实质量、最宽占比、果皮厚度和生物碱等7项农艺指标,并以果实质量为参考依据对槟榔鲜果样品进行初步筛选,再对初步筛选得到的1 871份鲜果样品以长宽比和最宽占比为参考依据进行综合分组。结果表明:综合分组中,A1B1组的青果良果率最高(56.67 %),A2B2组青果良果率最低(18.64 %)。综合分组A1B1是以追求良果率为目的进行槟榔鲜果筛选时的最佳选择,依据初加工后青果良果率的大小对综合分组进行评级并且制定3级评级标准,在食用槟榔加工生产过程中,可根据生产时的需求和目的选择适宜的评级标准来进行鲜果筛选。
为了探究槟榔(Areca catechu L.)鲜果农艺性状对烘干工艺初加工后的槟榔青果品质的影响,选取海南地区2 518份槟榔鲜果样品,测定了果长、果宽、长宽比、果实质量、最宽占比、果皮厚度和生物碱等7项农艺指标,并以果实质量为参考依据对槟榔鲜果样品进行初步筛选,再对初步筛选得到的1 871份鲜果样品以长宽比和最宽占比为参考依据进行综合分组。结果表明:综合分组中,A1B1组的青果良果率最高(56.67 %),A2B2组青果良果率最低(18.64 %)。综合分组A1B1是以追求良果率为目的进行槟榔鲜果筛选时的最佳选择,依据初加工后青果良果率的大小对综合分组进行评级并且制定3级评级标准,在食用槟榔加工生产过程中,可根据生产时的需求和目的选择适宜的评级标准来进行鲜果筛选。
2022, 13(3): 271-28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10
摘要:
为明确红、绿鹧鸪茶鲜叶之间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解析不同品种鹧鸪茶香味差异的机制,采用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技术对红、绿两种鹧鸪茶鲜叶的低分子量挥发性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寻找二者间的差异代谢物。采用GC-MS方法,从红、绿鹧鸪茶鲜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156种;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红、绿鹧鸪茶鲜叶间的代谢物差异明显,15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香味决定物质橙花叔醇含量在红、绿色鹧鸪茶之间差异极显著。
为明确红、绿鹧鸪茶鲜叶之间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解析不同品种鹧鸪茶香味差异的机制,采用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技术对红、绿两种鹧鸪茶鲜叶的低分子量挥发性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寻找二者间的差异代谢物。采用GC-MS方法,从红、绿鹧鸪茶鲜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156种;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红、绿鹧鸪茶鲜叶间的代谢物差异明显,15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香味决定物质橙花叔醇含量在红、绿色鹧鸪茶之间差异极显著。
2022, 13(3): 281-28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11
摘要:
为了选出既能破除滨豇豆[Vigna marina (Burm.) Merr.]和海刀豆[Canavalia rosea (Sw.) DC.]的种皮、打破种子休眠,又不影响种子正常萌发的方法,笔者分别用机械切割、热水(80 ℃)浸泡、液氮浸泡及硫酸浸泡的方法处理滨豇豆和海刀豆种子。结果表明: 机械切割、热水(80 ℃)浸泡、硫酸浸泡及液氮浸泡处理对打破滨豇豆种子休眠、促进其种子发芽都有显著效果,相对于其他3种处理,热水(80 ℃)浸泡成本低、易操作,可作为促进滨豇豆萌发的主要措施。对于海刀豆,种皮厚度是造成其萌发困难的主要原因,硫酸处理和机械切割能有效破坏种皮,对提高海刀豆的发芽率有着显著作用,相对于硫酸处理,机械切割成本低且易操作,可作为促进海刀豆萌发的主要措施。
为了选出既能破除滨豇豆[Vigna marina (Burm.) Merr.]和海刀豆[Canavalia rosea (Sw.) DC.]的种皮、打破种子休眠,又不影响种子正常萌发的方法,笔者分别用机械切割、热水(80 ℃)浸泡、液氮浸泡及硫酸浸泡的方法处理滨豇豆和海刀豆种子。结果表明: 机械切割、热水(80 ℃)浸泡、硫酸浸泡及液氮浸泡处理对打破滨豇豆种子休眠、促进其种子发芽都有显著效果,相对于其他3种处理,热水(80 ℃)浸泡成本低、易操作,可作为促进滨豇豆萌发的主要措施。对于海刀豆,种皮厚度是造成其萌发困难的主要原因,硫酸处理和机械切割能有效破坏种皮,对提高海刀豆的发芽率有着显著作用,相对于硫酸处理,机械切割成本低且易操作,可作为促进海刀豆萌发的主要措施。
2022, 13(3): 287-29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12
摘要: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ø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ø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2022, 13(3): 297-29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13
摘要:
为了解文昌鸡体脂分布及沉积规律,测定了27、53、79、105日龄以及育肥2、4、6、8周的文昌鸡腹脂率、皮下脂肪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及肝脏粗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文昌鸡脂肪在腹部、皮下和肌肉的沉积量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P<0.05);(2)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和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育肥6周时达到最大;(3)肝脏内粗脂肪含量呈波浪式变化,并在105日龄时达到最高值。
为了解文昌鸡体脂分布及沉积规律,测定了27、53、79、105日龄以及育肥2、4、6、8周的文昌鸡腹脂率、皮下脂肪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及肝脏粗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文昌鸡脂肪在腹部、皮下和肌肉的沉积量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P<0.05);(2)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和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育肥6周时达到最大;(3)肝脏内粗脂肪含量呈波浪式变化,并在105日龄时达到最高值。
2022, 13(3): 300-30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14
摘要: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炭、秸秆、生物炭与秸秆联用对热带地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盆栽培养试验,设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配施 40 t·hm−2 椰糠生物炭(B)、常规施肥配施3 t·hm−2水稻秸秆(C)、常规施肥配施 40 t·hm−2 椰糠生物炭加3 t·hm−2水稻秸秆(B+C)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整个水稻种植季CH4和N2O排放,估算全球增温潜势(GWP)并测定收获后作物产量。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 B、C和B+C处理的N2O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21.43%、21.89%和14.77%;B处理的CH4累计排放量降低38.21%,而C和B+C处理的CH4累计排放量分别增加14.63%和19.85%;C和B+C处理显著增加GWP,而B处理显著降低GWP;单独添加生物炭减排效果最佳。与CK相比,B、C处理的单株水稻产量分别增加5.22%、8.76%,而B+C处理的单株水稻产量降低18.39% (P<0.05)。因此,在我国热带地区稻田,单独施用40 t·hm−2生物炭,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增产,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炭、秸秆、生物炭与秸秆联用对热带地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盆栽培养试验,设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配施 40 t·hm−2 椰糠生物炭(B)、常规施肥配施3 t·hm−2水稻秸秆(C)、常规施肥配施 40 t·hm−2 椰糠生物炭加3 t·hm−2水稻秸秆(B+C)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整个水稻种植季CH4和N2O排放,估算全球增温潜势(GWP)并测定收获后作物产量。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 B、C和B+C处理的N2O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21.43%、21.89%和14.77%;B处理的CH4累计排放量降低38.21%,而C和B+C处理的CH4累计排放量分别增加14.63%和19.85%;C和B+C处理显著增加GWP,而B处理显著降低GWP;单独添加生物炭减排效果最佳。与CK相比,B、C处理的单株水稻产量分别增加5.22%、8.76%,而B+C处理的单株水稻产量降低18.39% (P<0.05)。因此,在我国热带地区稻田,单独施用40 t·hm−2生物炭,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增产,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
2022, 13(3): 309-31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3.015
摘要:
长期实践证明:化学防治农作物害虫会带来药物残留且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生物防治效果更为环保、安全。虫生真菌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生物手段合理防控害虫,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了我国食品绿色、安全,近年来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上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本文分别介绍虫生真菌代表种: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轮枝菌等菌落特征及防治对象,从致病机理和毒力进行综合阐述,并围绕了真菌制剂产品特点、产品创制以及开放利用,系统总结虫生真菌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我国的生态安全以及虫生真菌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长期实践证明:化学防治农作物害虫会带来药物残留且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生物防治效果更为环保、安全。虫生真菌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生物手段合理防控害虫,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了我国食品绿色、安全,近年来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上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本文分别介绍虫生真菌代表种: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轮枝菌等菌落特征及防治对象,从致病机理和毒力进行综合阐述,并围绕了真菌制剂产品特点、产品创制以及开放利用,系统总结虫生真菌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我国的生态安全以及虫生真菌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