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13卷 第6期
2022, 13(6): 541-54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1
摘要:
为了鉴定椰子的ALDH基因家族,分析其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树以及其表达模式,通过下载OsALDH基因家族的蛋白质序列,并与椰子的蛋白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出12个CnALDH基因,分属于9个亚族。结果表明,ALDH编码的氨基酸等电点为5.35~8.68,多数分布在叶绿体中。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除CnALDH12_A1和CnALDH22_A1外,其他的CnALDH基因家族成员均在叶片中有高水平表达。而CnALDH10_A8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时期展现组成性表达,推测该基因参与椰子的一些基...
为了鉴定椰子的ALDH基因家族,分析其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树以及其表达模式,通过下载OsALDH基因家族的蛋白质序列,并与椰子的蛋白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出12个CnALDH基因,分属于9个亚族。结果表明,ALDH编码的氨基酸等电点为5.35~8.68,多数分布在叶绿体中。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除CnALDH12_A1和CnALDH22_A1外,其他的CnALDH基因家族成员均在叶片中有高水平表达。而CnALDH10_A8在不同组织以及不同时期展现组成性表达,推测该基因参与椰子的一些基...
2022, 13(6): 550-55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2
摘要:
为了揭示HbXTH23基因在橡胶树雄性不育的功能与作用,从分子水平分析橡胶树雄性不育的机制,利用qRT-PCR对HbXTH23基因在橡胶树不同的组织器官及雄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mRNA原位杂交技术以探明HbXTH23在橡胶树雄花中的特异性表达部位。荧光定量结果表明,HbXTH23基因在不育品种的雄花表达量明显高于在可育品种雄花的表达量,且明显高于在其他组织的表达量,而在胶乳中几乎没有表达。在雄性可育品种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和单核小孢子时期3个阶段的变化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在不...
为了揭示HbXTH23基因在橡胶树雄性不育的功能与作用,从分子水平分析橡胶树雄性不育的机制,利用qRT-PCR对HbXTH23基因在橡胶树不同的组织器官及雄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通过mRNA原位杂交技术以探明HbXTH23在橡胶树雄花中的特异性表达部位。荧光定量结果表明,HbXTH23基因在不育品种的雄花表达量明显高于在可育品种雄花的表达量,且明显高于在其他组织的表达量,而在胶乳中几乎没有表达。在雄性可育品种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和单核小孢子时期3个阶段的变化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在不...
2022, 13(6): 558-56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3
摘要:
以文昌鸡为实验材料,利用 RT-qPCR的方法检测在文昌鸡不同组织及腹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CDH13的表达情况,为鸡CDH13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CDH13基因在心脏、回肠、脂肪组织、小脑及肌胃中表达量较高,脂联素表达情况与之相似;CDH13基因在文昌鸡腹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均稳定高表达,并育肥4周龄时,表达量达到最高。
以文昌鸡为实验材料,利用 RT-qPCR的方法检测在文昌鸡不同组织及腹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CDH13的表达情况,为鸡CDH13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CDH13基因在心脏、回肠、脂肪组织、小脑及肌胃中表达量较高,脂联素表达情况与之相似;CDH13基因在文昌鸡腹部脂肪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均稳定高表达,并育肥4周龄时,表达量达到最高。
2022, 13(6): 562-56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4
摘要:
为了给禽类巨噬细胞源外体在免疫应答的功能研究和家禽外体载体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ns virus, IBV)S1蛋白作为模式抗原,通过慢病毒表达系统技术实现在HD11细胞中稳定表达S1蛋白,再利用超速离心从细胞培养物上清中分离纯化得到外体。蛋白免疫印分析、电镜与粒径分析检测等结果表明,在该重组HD11细胞分泌的外体中可检测到稳定的S1蛋白表达,显示成功构建了装载IBV S1蛋白的重组外体。
为了给禽类巨噬细胞源外体在免疫应答的功能研究和家禽外体载体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本研究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ns virus, IBV)S1蛋白作为模式抗原,通过慢病毒表达系统技术实现在HD11细胞中稳定表达S1蛋白,再利用超速离心从细胞培养物上清中分离纯化得到外体。蛋白免疫印分析、电镜与粒径分析检测等结果表明,在该重组HD11细胞分泌的外体中可检测到稳定的S1蛋白表达,显示成功构建了装载IBV S1蛋白的重组外体。
2022, 13(6): 569-57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5
摘要:
为培养出山牡荆(Vitex quinata)容器壮苗,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和基质对山牡荆育苗的影响显著,容器规格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高径比、根系直径和根生物量影响差异显著;对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影响差异极显著;对茎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茎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高径比、根系直径、叶生物量和根...
为培养出山牡荆(Vitex quinata)容器壮苗,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和基质对山牡荆育苗的影响显著,容器规格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高径比、根系直径和根生物量影响差异显著;对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叶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影响差异极显著;对茎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基质配比对山牡荆育苗苗木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度、根系体积、茎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质量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高径比、根系直径、叶生物量和根...
2022, 13(6): 575-58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6
摘要:
以热带地区种植辣椒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施用不同形态氮以及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菜地N2O排放和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地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1.51~80.53 μg·m−2·h−1,铵态氮肥(NH4)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硝态氮肥(NO3)处理,NH4处理N2O排放最大峰值达80.53 μg·m−2·h−1,NO3处理N2O最大峰值同比NH4处理降低了21.2%。与氮肥处理相比,配施DCD均显著降低了N2O累计排放量(P<0.05),分别降低为59%和...
以热带地区种植辣椒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施用不同形态氮以及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菜地N2O排放和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地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1.51~80.53 μg·m−2·h−1,铵态氮肥(NH4)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硝态氮肥(NO3)处理,NH4处理N2O排放最大峰值达80.53 μg·m−2·h−1,NO3处理N2O最大峰值同比NH4处理降低了21.2%。与氮肥处理相比,配施DCD均显著降低了N2O累计排放量(P<0.05),分别降低为59%和...
2022, 13(6): 582-58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7
摘要:
为了解国内主要植胶区炭疽菌复合种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乐东炭疽(Colletotrichum.ledongense)、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暹罗炭疽(C. siamense)、版纳炭疽(C. bannanense)、C.laticiphilum、新种群和华南炭疽(C. australisinense)9株胶孢炭疽病菌(C.glocosporioides Penz.)和8株尖孢炭疽菌(C. acutalum Simmons)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此...
为了解国内主要植胶区炭疽菌复合种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乐东炭疽(Colletotrichum.ledongense)、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暹罗炭疽(C. siamense)、版纳炭疽(C. bannanense)、C.laticiphilum、新种群和华南炭疽(C. australisinense)9株胶孢炭疽病菌(C.glocosporioides Penz.)和8株尖孢炭疽菌(C. acutalum Simmons)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此...
2022, 13(6): 589-59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8
摘要:
为了明确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后续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诊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出现的大叶紫薇炭疽病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ACT、GAPDH、CH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海南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叶紫薇炭疽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 30 ℃,最适 pH 为8。黑暗条件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在PDA、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快。
为了明确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后续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诊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出现的大叶紫薇炭疽病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ACT、GAPDH、CH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海南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叶紫薇炭疽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 30 ℃,最适 pH 为8。黑暗条件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在PDA、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快。
2022, 13(6): 595-604.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09
摘要:
为了探讨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根系自毒物质、缓解香草兰连作生物障碍,并储备有益菌种资源,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草兰根际土壤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菌株,并测定其在液体培养基和连作土壤中对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及其对病原菌的平板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从香草兰连作种植园根际土壤筛选到6株可降解酚酸类自毒物质的菌株,分别为真菌BM-5、FD-21、BD-8和细菌ZD-4、ZH-19、ZH-20。菌株FD-21在摇瓶培养72 h时对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的降解率分别为78.87%、89.5%和93.62%;...
为了探讨利用有益微生物降解根系自毒物质、缓解香草兰连作生物障碍,并储备有益菌种资源,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草兰根际土壤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菌株,并测定其在液体培养基和连作土壤中对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及其对病原菌的平板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从香草兰连作种植园根际土壤筛选到6株可降解酚酸类自毒物质的菌株,分别为真菌BM-5、FD-21、BD-8和细菌ZD-4、ZH-19、ZH-20。菌株FD-21在摇瓶培养72 h时对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的降解率分别为78.87%、89.5%和93.62%;...
2022, 13(6): 605-61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0
摘要:
为了研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的抑菌效果,以40株水产病原菌作为指示菌,用平板法分析14株芽孢杆菌(来自养殖池塘水体,命名为SCS-158~SCS-171)的抑菌效果。结果发现:14株芽孢杆菌的24 h培养的全菌液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率最高,达20.00%,其中,芽孢杆菌SCS-160、SCS-162、SCS-170对病原菌中的全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iridis)都有抑菌作用。14株芽孢杆菌中,有10株对白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icans)...
为了研究芽孢杆菌(Bacillus spp.)的抑菌效果,以40株水产病原菌作为指示菌,用平板法分析14株芽孢杆菌(来自养殖池塘水体,命名为SCS-158~SCS-171)的抑菌效果。结果发现:14株芽孢杆菌的24 h培养的全菌液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率最高,达20.00%,其中,芽孢杆菌SCS-160、SCS-162、SCS-170对病原菌中的全部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iridis)都有抑菌作用。14株芽孢杆菌中,有10株对白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icans)...
2022, 13(6): 614-62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1
摘要:
为研究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并阐明其抗菌机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细胞膜完整性、细菌疏水性、生物被膜定量和RT-qPCR实验,测定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结果表明,(1)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分别为4 g·L−1和8 g·L−1;(2)随着茴香醛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的核酸和蛋白质泄漏量逐渐增加;(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茴香醛在1×MIC的浓度下即可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变异链球菌细胞膜的完整性;(4)茴香醛通过改变细...
为研究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并阐明其抗菌机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细胞膜完整性、细菌疏水性、生物被膜定量和RT-qPCR实验,测定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结果表明,(1)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分别为4 g·L−1和8 g·L−1;(2)随着茴香醛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的核酸和蛋白质泄漏量逐渐增加;(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茴香醛在1×MIC的浓度下即可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变异链球菌细胞膜的完整性;(4)茴香醛通过改变细...
2022, 13(6): 622-62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2
摘要:
为了评价大黄素甲醚新型中兽药添加剂对土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替代抗菌素应用的价值,选取2 250只31周龄产蛋种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400、800、1 000和1 200 mg·kg−1)、牛至油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饲喂14 d,观察其健康状况,测定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大黄素甲醚后4个处理组产蛋鸡死淘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牛至油组,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400、1 000 mg·kg−1组平均蛋质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800 mg·kg−1组的合格种...
为了评价大黄素甲醚新型中兽药添加剂对土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替代抗菌素应用的价值,选取2 250只31周龄产蛋种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400、800、1 000和1 200 mg·kg−1)、牛至油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饲喂14 d,观察其健康状况,测定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大黄素甲醚后4个处理组产蛋鸡死淘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牛至油组,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400、1 000 mg·kg−1组平均蛋质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800 mg·kg−1组的合格种...
2022, 13(6): 628-63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3
摘要:
为了探究同种成虫的气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交配期间性比调节的影响,设置对照(无气味)、已交配雌虫、未交配雌虫和已交配雄虫等4种气味源,分别处理单对刚羽化成虫24 h,然后用幼嫩豇豆(Vigna unguiculata)豆荚单头饲养被测雌虫,观测每日所产子代的性别和数量,计算子代性比。结果表明:已交配雌虫气味处理的子代雌虫数(22.80头)最少,跟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同对照的子代性比(0.31)相比,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的气味分别导致子代性比显著提高和降低...
为了探究同种成虫的气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交配期间性比调节的影响,设置对照(无气味)、已交配雌虫、未交配雌虫和已交配雄虫等4种气味源,分别处理单对刚羽化成虫24 h,然后用幼嫩豇豆(Vigna unguiculata)豆荚单头饲养被测雌虫,观测每日所产子代的性别和数量,计算子代性比。结果表明:已交配雌虫气味处理的子代雌虫数(22.80头)最少,跟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同对照的子代性比(0.31)相比,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的气味分别导致子代性比显著提高和降低...
2022, 13(6): 634-64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4
摘要:
为了给红树林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2015—2019年防城港市红树林2种典型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和柚木肖弄蝶夜蛾Hyblaea puera)的发生面积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在月尺度和旬尺度上揭示并对比了影响这两种害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结果表明:防城港市2种典型虫害的发生均显著受5月下旬(虫害发生期)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中,广州小斑螟的发生与该时段温度呈负相关,而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发生与该时段的温度呈正相关。...
为了给红树林虫害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2015—2019年防城港市红树林2种典型虫害(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和柚木肖弄蝶夜蛾Hyblaea puera)的发生面积及气候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在月尺度和旬尺度上揭示并对比了影响这两种害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结果表明:防城港市2种典型虫害的发生均显著受5月下旬(虫害发生期)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中,广州小斑螟的发生与该时段温度呈负相关,而柚木肖弄蝶夜蛾的发生与该时段的温度呈正相关。...
2022, 13(6): 644-65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5
摘要:
乔木的株高是影响植物产果量以及观赏性的重要性状。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物理矮化栽培、化学矮化栽培、基因及病毒对植株的矮化等技术及效果等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矮化技术在园林发展与果产业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优化乔木矮化技术及其在园林园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乔木的株高是影响植物产果量以及观赏性的重要性状。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物理矮化栽培、化学矮化栽培、基因及病毒对植株的矮化等技术及效果等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矮化技术在园林发展与果产业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优化乔木矮化技术及其在园林园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2, 13(6): 651-65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2.06.016
摘要:
随着农业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交互、联结和碰撞,农业逐渐趋于现代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近年来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得到广泛应用,比传统方法更加迅捷、精确。分别从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提取、病害识别和分类5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植物病害图像识别技术的要点及存在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植物病害识别上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依据。
随着农业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交互、联结和碰撞,农业逐渐趋于现代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近年来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得到广泛应用,比传统方法更加迅捷、精确。分别从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提取、病害识别和分类5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植物病害图像识别技术的要点及存在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植物病害识别上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