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5卷 第2期
2014, 5(2): 101-10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5
摘要: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2014, 5(2): 107-110,13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1
摘要:
在常规两步氧化法合成的基础上,对芋螺毒素TxID第2对二硫键形成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包括有无氮气保护、氧化试剂中碘的浓度、三氟乙酸(TFA)含量、氧化时间等多个参数,研究其对TxID氧化折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保护有利于TxID的氧化折叠,碘浓度需5~10倍于巯基浓度,TFA含量对氧化折叠影响不明显,氧化时间约5 min为宜。
在常规两步氧化法合成的基础上,对芋螺毒素TxID第2对二硫键形成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包括有无氮气保护、氧化试剂中碘的浓度、三氟乙酸(TFA)含量、氧化时间等多个参数,研究其对TxID氧化折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保护有利于TxID的氧化折叠,碘浓度需5~10倍于巯基浓度,TFA含量对氧化折叠影响不明显,氧化时间约5 min为宜。
2014, 5(2): 111-11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1
摘要:
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茎全长cDNA文库进行大规模测序,获得了B12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cB12D(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F71449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771 bp,编码87氨基酸(ORF,104~367 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为亲水性非分泌型蛋白;有1个B12D家族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为无规则卷曲;基因定位于质膜,参与能量代谢。同时,甘蔗ScB12D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在近缘植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玉米、粟米、高粱及水稻的同源性超过90%,与双子叶甘薯和山茶的同源性在70%左右。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甘蔗ScB12D基因在根、蔗芽、茎(包括蔗皮和蔗髓)、叶片和叶鞘等组织中组成型表达,其中在叶鞘和根中表达量较高;在生物胁迫黑穗病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量在所有时间段均呈下调趋势;在非生物胁迫时,该基因的表达受NaCl胁迫后表达量最高,在ABA胁迫下表达量次之,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甘蔗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有关。
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茎全长cDNA文库进行大规模测序,获得了B12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ScB12D(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F71449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771 bp,编码87氨基酸(ORF,104~367 bp);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为亲水性非分泌型蛋白;有1个B12D家族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为无规则卷曲;基因定位于质膜,参与能量代谢。同时,甘蔗ScB12D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在近缘植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玉米、粟米、高粱及水稻的同源性超过90%,与双子叶甘薯和山茶的同源性在70%左右。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甘蔗ScB12D基因在根、蔗芽、茎(包括蔗皮和蔗髓)、叶片和叶鞘等组织中组成型表达,其中在叶鞘和根中表达量较高;在生物胁迫黑穗病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量在所有时间段均呈下调趋势;在非生物胁迫时,该基因的表达受NaCl胁迫后表达量最高,在ABA胁迫下表达量次之,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甘蔗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机制有关。
2014, 5(2): 120-12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2
摘要: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阿片促黑色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和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peptide,CART)是下丘脑调节能量稳态的重要神经肽,在进化中非常保守,能准确反映远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通过RT-PCR扩增中缅树鼩NPY,POMC和CART基因,分别获得133 bp,276 bp和50 bp的cDNA片段,包含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131 bp,272 bp和48 bp,各自编码43,90和16个氨基酸。通过BLAST搜索,所得中缅树鼩NPY,POMC和CART基因cDNA序列与普通狨(Callithrix jacchus)、猕猴(Macaca mulatta)、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智人(Homo sapiens)、东非狒狒(Papio Anubis)、小耳大婴猴(Otolemur garnettii)、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灰仓鼠(Cricetulus grise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qicus)的NPY,POMC和CART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同源性均为95%)。本研究通过ML方法以NPY,POMC和CART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聚为一支,揭示了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较近的亲缘关系。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阿片促黑色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和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peptide,CART)是下丘脑调节能量稳态的重要神经肽,在进化中非常保守,能准确反映远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通过RT-PCR扩增中缅树鼩NPY,POMC和CART基因,分别获得133 bp,276 bp和50 bp的cDNA片段,包含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131 bp,272 bp和48 bp,各自编码43,90和16个氨基酸。通过BLAST搜索,所得中缅树鼩NPY,POMC和CART基因cDNA序列与普通狨(Callithrix jacchus)、猕猴(Macaca mulatta)、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智人(Homo sapiens)、东非狒狒(Papio Anubis)、小耳大婴猴(Otolemur garnettii)、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灰仓鼠(Cricetulus grise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qicus)的NPY,POMC和CART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同源性均为95%)。本研究通过ML方法以NPY,POMC和CART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聚为一支,揭示了中缅树鼩与灵长类较近的亲缘关系。
2014, 5(2): 127-13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2
摘要:
为解决香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的褐化现象,分别用AgNO3(10,20 mg·L-1),AC(1,2,3 g·L-1),PVP(1,2 g·L-1),VitC(100,200 mg·L-1)等防褐化剂,对香蕉的愈伤组织诱导进行防褐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10 d后,所有防褐化处理实验组的褐化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愈伤组织诱导的早期,不同的防褐化剂均有一定的防褐化效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的防褐化处理逐渐出现差异,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40 d后,活性炭的防褐化效果最好,其中1 g·L-1活性炭的褐化率仅为20%,效果最佳。
为解决香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的褐化现象,分别用AgNO3(10,20 mg·L-1),AC(1,2,3 g·L-1),PVP(1,2 g·L-1),VitC(100,200 mg·L-1)等防褐化剂,对香蕉的愈伤组织诱导进行防褐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10 d后,所有防褐化处理实验组的褐化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愈伤组织诱导的早期,不同的防褐化剂均有一定的防褐化效果;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的防褐化处理逐渐出现差异,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40 d后,活性炭的防褐化效果最好,其中1 g·L-1活性炭的褐化率仅为20%,效果最佳。
2014, 5(2): 132-135.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6
摘要:
采用相同的饵料,分别在工厂化流水车间和池塘的网箱中放养全长(13.50±0.88)cm,体质量(31.78±7.73)g的驼背鲈各500尾,1年后,车间养殖的驼背鲈全长增至(25.71±1.65)cm,体质量为(260.05±45.99)g;池塘养殖的驼背鲈全长为(26.89±1.90)cm,体质量为(330.00±44.91)g。结果表明,驼背鲈在池塘网箱中的生长速度快于在工厂化流水车间网箱中的生长速度(P<0.05)。
采用相同的饵料,分别在工厂化流水车间和池塘的网箱中放养全长(13.50±0.88)cm,体质量(31.78±7.73)g的驼背鲈各500尾,1年后,车间养殖的驼背鲈全长增至(25.71±1.65)cm,体质量为(260.05±45.99)g;池塘养殖的驼背鲈全长为(26.89±1.90)cm,体质量为(330.00±44.91)g。结果表明,驼背鲈在池塘网箱中的生长速度快于在工厂化流水车间网箱中的生长速度(P<0.05)。
2014, 5(2): 136-141,1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0
摘要:
通过采集或交流的方式共得到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29个市县的57个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菌株,并利用盆栽伤根淋灌法接种粉蕉苗,系统评价了57个Race 1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的57个Race 1菌株表现出很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的菌株有32个、中致病力的有23个、弱致病力的有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6.14%,40.35%,3.51%。供试的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已分化为强、中和弱3种致病型,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
通过采集或交流的方式共得到海南、广东、福建、云南和广西等省区的29个市县的57个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1)菌株,并利用盆栽伤根淋灌法接种粉蕉苗,系统评价了57个Race 1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的57个Race 1菌株表现出很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强致病力的菌株有32个、中致病力的有23个、弱致病力的有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6.14%,40.35%,3.51%。供试的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已分化为强、中和弱3种致病型,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
2014, 5(2): 142-146.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8
摘要:
采用直接铺膜法将多孔淀粉黄原酸酯经偶联剂KH-570改性处理后与天然胶乳复合,制备复合胶膜,考察KH-570对复合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偶联剂后,复合胶膜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得到提高,耐水性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变化不大。经KH570改性后,复合胶膜的定伸应力、撕裂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得到提高,偶联剂的用量为多孔淀粉黄原酸酯的3%时,复合胶膜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采用直接铺膜法将多孔淀粉黄原酸酯经偶联剂KH-570改性处理后与天然胶乳复合,制备复合胶膜,考察KH-570对复合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偶联剂后,复合胶膜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得到提高,耐水性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变化不大。经KH570改性后,复合胶膜的定伸应力、撕裂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得到提高,偶联剂的用量为多孔淀粉黄原酸酯的3%时,复合胶膜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2014, 5(2): 147-152.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3
摘要:
将元谋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分成了林冠截流、枯落物截流、土壤截流和地表径流4个层次,对其降水截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最大截流量为8.1 mm,平均截流量为4.5 mm,最大截流率为56.1%,平均截流率为32.6%,当降雨量大于20 mm时,截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迅速下降。林内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8.14~20.33 mm,平均为12.52 mm,为干重的2倍以上,枯落物截流降雨150.2 mm,占降雨收入的24.48%。土壤最大蓄水量可达219.9 mm,裸地为182.6 mm,土壤截流为219.9mm,占降雨收入的35.82%。新银合欢林地表径流为43.4 mm,占降雨收入的7.07%,而裸地对照区的地表径流为413.2 mm,占降雨收入的70.3%。人工林群落的地表径流比裸地低63.19%。通过林地的层层截流,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侵蚀,具有较好的水文效应。
将元谋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分成了林冠截流、枯落物截流、土壤截流和地表径流4个层次,对其降水截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最大截流量为8.1 mm,平均截流量为4.5 mm,最大截流率为56.1%,平均截流率为32.6%,当降雨量大于20 mm时,截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迅速下降。林内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8.14~20.33 mm,平均为12.52 mm,为干重的2倍以上,枯落物截流降雨150.2 mm,占降雨收入的24.48%。土壤最大蓄水量可达219.9 mm,裸地为182.6 mm,土壤截流为219.9mm,占降雨收入的35.82%。新银合欢林地表径流为43.4 mm,占降雨收入的7.07%,而裸地对照区的地表径流为413.2 mm,占降雨收入的70.3%。人工林群落的地表径流比裸地低63.19%。通过林地的层层截流,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侵蚀,具有较好的水文效应。
2014, 5(2): 153-16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9
摘要:
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海南岛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的产量及其组成、季节动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成不同。其中,年凋落量大小依次为山麓灌木林(6.227 t·hm-2)>季雨矮林(5.636 t·hm-2)>南亚松林(5.403 t·hm-2)>高山云雾林(5.305 t·hm-2)>山地雨林(3.753 t·hm-2),总体表现为沿海森林比中部山区森林的凋落物量大,这可能是受台风影响的结果;叶凋落量以南亚松林所占比例最高(72.26%),枝凋落量以高山云雾林所占比例最大(30.42%),繁殖器官凋落量以山麓灌木林所占比例最大(17.18%);2)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不同。山麓灌木林和季雨矮林年凋落量季节动态呈双峰型,春季和秋季为凋落高峰期;山麓灌木林的叶凋落量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季雨矮林则仅在秋季落叶多,为单峰型;枝凋落量季节动态除山地雨林有两个高峰外,其他均呈单峰型;繁殖器官凋落量季节动态除山麓灌木林呈双峰型外,其他均呈单峰型。3)山麓灌木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组分与林分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季雨矮林叶凋落量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年凋落量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在铜鼓岭同一森林类型中,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分与微地形没有明显关系。
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海南岛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的产量及其组成、季节动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成不同。其中,年凋落量大小依次为山麓灌木林(6.227 t·hm-2)>季雨矮林(5.636 t·hm-2)>南亚松林(5.403 t·hm-2)>高山云雾林(5.305 t·hm-2)>山地雨林(3.753 t·hm-2),总体表现为沿海森林比中部山区森林的凋落物量大,这可能是受台风影响的结果;叶凋落量以南亚松林所占比例最高(72.26%),枝凋落量以高山云雾林所占比例最大(30.42%),繁殖器官凋落量以山麓灌木林所占比例最大(17.18%);2)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不同。山麓灌木林和季雨矮林年凋落量季节动态呈双峰型,春季和秋季为凋落高峰期;山麓灌木林的叶凋落量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季雨矮林则仅在秋季落叶多,为单峰型;枝凋落量季节动态除山地雨林有两个高峰外,其他均呈单峰型;繁殖器官凋落量季节动态除山麓灌木林呈双峰型外,其他均呈单峰型。3)山麓灌木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组分与林分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季雨矮林叶凋落量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年凋落量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在铜鼓岭同一森林类型中,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分与微地形没有明显关系。
2014, 5(2): 162-165,16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4
摘要:
介绍以环氧树脂为包埋介质,不需要碘溴染色、用于光学显微镜的巴西橡胶树半薄切片技术,详述固定、脱水、渗透、包埋、聚合、切片、染色及封片各程序。利用3种不同的染料能充分区分橡胶乳管细胞、木质部、形成层、导管、次生韧皮射线、初生韧皮纤维、皮层和表皮等,还能观察到许多在石蜡切片上不容易区分的细胞及其内部结构,如树皮表皮细胞下富含的丹宁细胞和叶绿体等。该技术是对巴西橡胶树石蜡包埋切片技术的改进和扩展。
介绍以环氧树脂为包埋介质,不需要碘溴染色、用于光学显微镜的巴西橡胶树半薄切片技术,详述固定、脱水、渗透、包埋、聚合、切片、染色及封片各程序。利用3种不同的染料能充分区分橡胶乳管细胞、木质部、形成层、导管、次生韧皮射线、初生韧皮纤维、皮层和表皮等,还能观察到许多在石蜡切片上不容易区分的细胞及其内部结构,如树皮表皮细胞下富含的丹宁细胞和叶绿体等。该技术是对巴西橡胶树石蜡包埋切片技术的改进和扩展。
2014, 5(2): 166-169.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3
摘要:
以决明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进行了红外分析,建立了江西决明子多糖的红外指纹图谱标准化共有模式(相似度0.935~0.998)。基于该模式,分析发现未知决明子多糖的相似度仅为0.782,进而提取11个共有峰,通过对共有峰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未知决明子和江西决明子属于不同类别。该方法可以作为基于多糖类功效成分的原料的质量控制手段。
以决明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进行了红外分析,建立了江西决明子多糖的红外指纹图谱标准化共有模式(相似度0.935~0.998)。基于该模式,分析发现未知决明子多糖的相似度仅为0.782,进而提取11个共有峰,通过对共有峰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未知决明子和江西决明子属于不同类别。该方法可以作为基于多糖类功效成分的原料的质量控制手段。
2014, 5(2): 170-17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4
摘要:
以无限极增健口服液为原料,利用CTAB沉淀法分离制备口服液的中性和酸性多糖,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口服液多糖的各单糖组分比例为m甘露糖∶m核糖∶m鼠李糖∶m葡萄糖醛酸∶m葡萄糖∶m半乳糖∶m木糖∶m阿拉伯糖=19.9∶0.9∶0.9∶2.6∶61.0∶7.4∶5.2∶2.1。硫酸苯酚法检测结果表明,该口服液的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占总多糖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54.3%67.8%和5.9%11.8%。本方法可为多糖分类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以无限极增健口服液为原料,利用CTAB沉淀法分离制备口服液的中性和酸性多糖,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口服液多糖的各单糖组分比例为m甘露糖∶m核糖∶m鼠李糖∶m葡萄糖醛酸∶m葡萄糖∶m半乳糖∶m木糖∶m阿拉伯糖=19.9∶0.9∶0.9∶2.6∶61.0∶7.4∶5.2∶2.1。硫酸苯酚法检测结果表明,该口服液的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占总多糖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54.3%67.8%和5.9%11.8%。本方法可为多糖分类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2014, 5(2): 174-17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7
摘要:
为改进绒毛组织细胞培养方法和染色体制备方法,探讨染色体改变与稽留流产的关系,对50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进行培养。每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标本均先用胰酶消化后再培养5~10 d,对照组按常规法收获细胞,实验组将细胞传代后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收获。两组细胞染色体制片完成后进行G显带分析,分别计算并比较分裂指数。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收获方法步骤简便易于操作,分裂指数较对照组高,染色体形态和分散程度均较对照组好。50例绒毛组织染色体分析发现常染色体异常14例,性染色体异常8例,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三倍体1例,正常核型24例。
为改进绒毛组织细胞培养方法和染色体制备方法,探讨染色体改变与稽留流产的关系,对50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进行培养。每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标本均先用胰酶消化后再培养5~10 d,对照组按常规法收获细胞,实验组将细胞传代后采用改良方法进行收获。两组细胞染色体制片完成后进行G显带分析,分别计算并比较分裂指数。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收获方法步骤简便易于操作,分裂指数较对照组高,染色体形态和分散程度均较对照组好。50例绒毛组织染色体分析发现常染色体异常14例,性染色体异常8例,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三倍体1例,正常核型24例。
2014, 5(2): 179-181.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18
摘要:
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对海南产高良姜的不同提取部位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降血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高良姜的根茎、花、果实和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高良姜素、山奈素、异鼠李素和槲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
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对海南产高良姜的不同提取部位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降血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高良姜的根茎、花、果实和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高良姜素、山奈素、异鼠李素和槲皮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
2014, 5(2): 182-187.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5
摘要:
比较了12批海南高良姜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对其中20个特征化合物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省不同地区的高良姜品质相似。与相同生长年份和相同采收期的徐闻产高良姜进行比较,海南不同产地高良姜在挥发油得率及挥发油主要成分上与其无显著差异,而且两地的高良姜GC-MS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56。因此,海南产高良姜可替代徐闻产高良姜用于食品和香料。
比较了12批海南高良姜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对其中20个特征化合物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省不同地区的高良姜品质相似。与相同生长年份和相同采收期的徐闻产高良姜进行比较,海南不同产地高良姜在挥发油得率及挥发油主要成分上与其无显著差异,而且两地的高良姜GC-MS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56。因此,海南产高良姜可替代徐闻产高良姜用于食品和香料。
2014, 5(2): 188-193.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6
摘要:
建立了高良姜中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和山奈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不同产地高良姜中的上述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多地产的高良姜的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和山奈素均高于广东徐闻地区,且高良姜素的含量达到了国家药典标准。
建立了高良姜中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和山奈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不同产地高良姜中的上述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多地产的高良姜的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和山奈素均高于广东徐闻地区,且高良姜素的含量达到了国家药典标准。
2014, 5(2): 194-198.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14.02.007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海南省不同产地的高良姜花和果实乙醇提取物中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和山奈素的含量,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茄科雷尔氏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高良姜花中只含有槲皮素,果实中含有槲皮素、高良姜素、山奈素;高良姜花和果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茄科雷尔氏菌均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海南省不同产地的高良姜花和果实乙醇提取物中槲皮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和山奈素的含量,通过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茄科雷尔氏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高良姜花中只含有槲皮素,果实中含有槲皮素、高良姜素、山奈素;高良姜花和果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茄科雷尔氏菌均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