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郭志强
琼枝藻(Betaphycus gelatinae)俗称琼枝麒麟菜,隶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杉藻目、红翎菜科、琼枝藻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1-2]。琼枝藻在中国自然分布于海南岛、东沙群岛和台湾岛等热带和亚热带海区[1],主要养殖栽培区域为海南岛周边海域[3],是当前中国麒麟菜养殖业的主要品种之一。琼枝藻多呈紫红或黄绿色,藻体表面光滑,具不规则对生、互生或叉状分枝,偶有羽状分枝,枝近于扁平,腹面常具有疣状或圆锥状突起[4]。琼枝藻是提取卡拉胶的优质原料,含胶量高达30%[5],被广泛应用到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5-11]。近年来,受养殖空间的限制,我国麒麟菜的产量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2019年仅420 t[12];而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水域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麒麟菜的自然资源也呈现出显著萎缩趋势。
琼枝藻的生活史属于同型世代类型,其有性繁殖需经过孢子体、配子体和果孢子体3个交替的生活史阶段[13];而无性繁殖则为营养繁殖,能够通过组织的培养产生与其亲本在基因型上几乎完全一致的新个体。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琼枝藻与异枝江蓠(Gracilaria bailinae)、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等红藻类似,主要靠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扩繁和增殖,即通过多次“分苗”的方式获得生产所需的苗种,并直接在养殖海域中进行连续栽培。这种生产模式基本没有苗种培育的环节,存在着种质来源不稳定、质量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琼枝藻的苗种技术是当前影响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快速繁殖或种质保存是高等植物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14-20],组培技术在大型海藻中的应用已经在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21]、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22]、长心卡帕藻[23]、海带(Laminaria japonica)[24]、异枝江蓠[25]等品种上有所报道,主要体现在藻体不同部位、组织大小、消毒方式和培养条件对苗种培育的效果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有关琼枝藻的研究多集中在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生理的影响[26-30]、卡拉胶及多糖的提取[31-34]、营养成分分析[10]等,而有关组织繁殖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开展琼枝藻不同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的组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培养实验,比较出芽和生长情况,旨在探索琼枝藻组织切段培养的适宜条件,为琼枝藻的种质保存和快速扩繁提供依据。
HTML
-
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1),琼枝藻切段培养的增重率受切段部位影响极显著(F=146.425,P<0.01);同时,切段长度同样影响着琼枝藻体切段的增重率(F=6.170,P<0.01);但琼枝藻切段部位与长度之间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F=2.677,P=0.065)。
变异源Source of variations df 均方差MS F P 切段部位Cutting section 2 3 497.028 146.425 0.000 切段长度Cutting length 2 147.348 6.170 0.009 部位×长度Section × length 4 63.922 2.677 0.065 总计Total 27 Table 1. Results from the 2-way ANOVA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B. gelatinae cutting section and its length on the weight gain rate.
切段部位和切段长度对琼枝藻切段培养的成活率(均为100%)和出芽率(均为100%)均无影响。在体质量变化方面,茎尖切段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分枝中部和主干切段(P<0.05),说明茎尖的伸长生长量大于分枝中部和主干切段芽体生长的质量;同一切段部位,不同切段长度的增重率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图3)。
-
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2),切段的部位和长度均显著影响着切段的个体出芽数(部位:F=156.253,P<0.01;长度:F=59.589,P<0.01);同时,切段的个体出芽数也显著受到切段部位和长度的互作影响(F=11.131,P<0.01)。
变异源Source of variations df 均方差MS F P 切段部位Cutting section 2 111.634 156.253 0.000 切段长度Cutting length 2 42.573 59.589 0.000 部位×长度Section × length 4 7.953 11.131 0.000 总计Total 27 Table 2. Results from the 2-way ANOVA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B. gelatinae cutting section and its length on the number of buddings.
切段部位和长度对个体出芽数的影响如图4所示,同一切段长度,不同切段部位的出芽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主干、分枝中部和茎尖。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分枝中部和主干的个体出芽数均显著高于茎尖(P<0.05);5 mm和15 mm组切段中的分枝中部和主干的个体出芽数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切段部位,个体随着切段长度的增加,个体出芽数均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15 mm组的个体出芽数分别为茎尖(5.90 ± 0.67)个、分枝中部(10.16 ± 1.14)个和主干(11.90 ± 0.88)个。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茎尖切段不同长度间的个体出芽数差异显著(P<0.05);分枝中部切段5和10 mm组显著低于15 mm组(P<0.05);主干切段10和15 mm组则显著高于5 mm组(P<0.05)。
切段长度相同,不同切段部位的出芽密度变化与个体出芽数一致。切段部位相同,不同切段长度的出芽密度变化与个体出芽数呈相反的趋势。切段长度越长,单位长度内的出芽个数越少,5 mm组出芽密度总体上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具有一定的出芽优势(图5)。
-
实验范围内,琼枝藻藻体切段生长适温为21 ~ 27 ℃,在该温度范围内,藻体切段的成活率和出芽率均达到100%,且随温度的增加,个体出芽总数逐渐增加,个体出芽总数为(4.50 ± 0.16)~(9.16 ± 0.28)个;而30 ℃组,其存活率虽为100%,但出芽率仅为66.66%,个体出芽总数较低,在实验第15 d后,切段出现轻微腐烂;33 ℃组,在实验第15 d,藻体切段均腐烂死亡,成活率为0。因此,琼枝藻藻体切段最适生长温度为27 ℃,个体出芽总数为(9.16 ± 0.28)个,且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表3)。
温度/℃Temperature 成活率/%Survival rate 出芽率/%Germination rate 个体出芽数/个 Number of buddings 上端 侧面 下端 总数 21 100 100 4.50 ± 0.16a 0 0 4.50 ± 0.16a 24 100 100 7.40 ± 0.37b 0 0 7.40 ± 0.37b 27 100 100 9.16 ± 0.28c 0 0 9.16 ± 0.28c 30 100 66.66 3.13 ± 0.33d 0 0 3.13 ± 0.33d 33 0 - - - - - 注: 33 ℃时切段成活率为0,相关出芽指标无法测得,所以用“-”表示。Note: The survival rate was 0 when the temperature at 33 ℃, so used “-” indicated no detected to the relevant budding index.Table 3.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budding and growth of B. gelati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