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壁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因为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所以可以直接进行杂交,很容易就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同时由于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保护,避免了核酸酶对外源DNA的破坏,易于摄取细胞器、蛋白等外源大分子,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原生质体被认为是细胞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细胞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1]。本文介绍了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机械分离法和酶解法。酶解法更适合大多数植物。对比了四种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不同的植物可以采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期为建立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瞬时转化体系提供参考,为原生质体系统更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植物提供帮助。
-
原生质体的数量、大小和活力受植物材料的影响较大。可以用于原生质体分离的材料有很多,比如:叶、根、胚状体、花瓣等。绝大多数原生质体分离的原材料是植物幼嫩叶片,它们数量多,取材简单方便,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大量活性高的原生质体[2]。植物叶肉原生质体已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3]、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4]、玉米(Zea mays L.)[5]、水稻(Oryza sativa L.)[6]等植物中成功分离,但是有些植物也只有幼嫩叶片才能分离出原生质体。比如:在橡胶树原生质体分离研究中,发现只有古铜期和变色期能分离出高质量的原生质体[7];对于棉花而言,叶片一旦达到充分伸展程度,分离原生质体就十分困难,所以必须选取刚展平的棉花真叶为材料[8]。除了叶片之外,其他的植物组织也可以作为原生质体分离的材料,如玫瑰(Rosa spp.)[9]和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10]的花瓣、根细胞和胚状体等。部分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材料、数量、活性如表1所示。
分离材料 分离原生质体数量 原生质体活性 植物种类 叶片 (4.3±1.6)×106/g 90%以上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13] 叶片 6.7×105/mL 90%以上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14] 叶片 5.6×105/mL 96% 玉米(Zea mays L.)[14] 叶片 19.7×107/g 97.6% 橡胶(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7] 叶片 4.46×105/g 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Merr.)Sealy)[15] 叶片 6.4×105/mL 78.0% 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16] 真叶 8.1×106/mL 96% 棉花(Gossypium spp)[8] 幼叶 4.5×106/g 90%以上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17] 组培苗叶片 2.04×106/g 90%以上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18] 幼嫩叶片 2.90×106/g 88.1%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Hook.)E. Vilm.)[19] 叶片 87.1×106/g 80. 53%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20] 叶片 1.21×106/g 85% 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folia Turcz. ex Litv.)[21] 叶片 1.09×106/mL 90% 梨(Pyrus spp)[22] 叶片 1.17×106~
5.71×106 g81.19%~
90.69%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23] 叶肉 5.62×106/g 87.13% 舞春花(Calibrachoa elegans(Miers)Stehmann & Semir)[24] 叶片 9.05×105/mL 91.7%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aczev)[25] 叶片 2.1×104/mL 93.1% 油麦菜
(Lactuca sativa var longifoliaf. Lam)[26]花粉 3.8×105/mL 27.3%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Bunge)Hu ex H.F.Chow.)[27] 花瓣 1.5×106/mL 78% 玫瑰(Rosa spp.) [9] 花瓣 2.0×106/mL 90%以上 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10] 花瓣 2.96×106/g 77.5%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on)[28] 花药愈伤组织 7.2×105/g 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 f.)Wall. ex Nees in Wallich)[29] 愈伤组织 4.02×106/mL 90%以上 大豆(Glycine max(L.)Merr.)[30] 愈伤组织 6.44×105/g 59.6%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ill)F. H. Chen ex C. H. Chow)[31] 叶片及胚轴部分 3.0×106/g 66.9%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32]叶片 4.09×106/g 83.12% 葡萄( Vitis vinifera L.)[33] 愈伤组织 6.05×106/g 84.13% 葡萄 叶片 4.25×105/g 82.79% 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L.)[34] 花瓣 4.33×105/g 82.53% 萱草 叶片 6.0×106/g 96% 水稻(Oryza sativa L.)[35] 幼颈 1.68×107/g 96% 水稻 花苞 9.1×107/mL 92% 槟榔(Areca catechu L.)[12] 叶片 7.3×106/mL 88% 槟榔 胚状体 5.0×106/mL 89% 槟榔 叶片 8.2×106/g 72.74%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36] 愈伤组织 3.1×106/g 59.15% 花椒 悬浮细胞 5.4×106/g 63.92% 花椒 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分离出的原生质体数量、活性也不相同。比如本氏烟草和烟草K326的根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分离原生质体,本氏烟草根尖原生质体比烟草K326原生质体的活性高、碎片少。同样裂解条件下,获得的K326和本氏烟草的根尖原生质体数量相当,均达到105数量级[11] ;曹春艳等采用酶解法分别以槟榔(Areca catechu L.)嫩花苞、嫩叶片、胚状体为实验材料,对影响其原生质体产率、活力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槟榔花苞在酶解4 h时的产量和活力最高,产量为9.1×107个·mL−1,活力为92%[12]。
-
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主要有机械分离法、酶解分离法。原生质体的机械分离法是借助于利器如刀或机械磨损等措施使细胞壁破损,促使原生质体释放的方法,即将叶肉细胞、愈伤组织和液体悬浮培养细胞置于高渗的糖溶液中,使之发生质壁分离,原生质体收缩成球形,然后用剪刀剪碎组织,就可切开细胞壁获得少量完整的原生质体。
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是一个常用的技术,其原理是使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离析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果胶酶和离析酶主要分解细胞之间的果胶,促使细胞彼此分离。在原生质体分离时,常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使用,利用果胶酶分解果胶质,再在纤维素酶的继续作用下把细胞壁分解而释放出原生质体。笔者对两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酶解分离法更适合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具有广适性。
优/缺点 机械分离法 酶解分离法 优点 细胞不会受到酶的伤害,有利于开展生理生化研究。 (1)酶解分离法可以获得大量原生质体。(2)几乎可以从所有植物的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原生质体。(3)酶解时仅发生轻微的渗透收缩,不必发生质壁分离,对活细胞的损伤较轻。 缺点 (1)一般只有在薄壁组织排列松散、细胞间接触点很少时,用机械法分离叶肉细胞才能取得成功,如洋葱球茎鳞片、萝卜根、菜根组织等。(2)机械法分离游离细胞其产量低,不易获得大量活性细胞,所以一般不用这种方法。 酶会影响原生质体的活力。 -
酶解分离方法获得的原生质体数量多,完整性好,具有广适性。目前,主要利用此方法分离植物的原生质体,比如:拟南芥可以分离出3.0×107个·g−1原生质体[37]、玉米原生质体数为1.5×106个·g−1 [38]、水稻原生质体数为1.0×107个·g−1 [39]、美国榆(Ulmus americana L.)原生质体数为2×106个·mL−1 [40]。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材料的预处理和酶解条件(酶的种类、渗透压、酶解时间、温度光照)。
-
植物组织的预处理通过增加酶进入植物细胞壁的途径来增加分离活原生质体的数量。这可以通过组织的物理破坏或酶溶液的真空渗透处理来实现。提取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innaeus)的原生质体时,将15 g的甘蓝叶切成约1~2 mm的小碎块,增加酶解液和甘蓝叶的接触面积,使酶更好地进入植物细胞壁。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41]。分离玉米叶片原生质体时,采用抽真空的方式让酶解液渗透到玉米叶片中。在压力最高0.1 MPa时抽真空40~50 min得到呈圆球状的玉米原生质体,此时原生质体数量较多且杂质很少[42]。
-
酶解液的组成对分离原生质体至关重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在分离植物原生质体时,一般使用的是纤维素类酶和果胶类酶。由于不同植物或不同组织的细胞壁中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存在差异,所以一般分离原生质体时选用的酶种类和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并且也会根据试验材料的不同性质添加离析酶、半纤维素酶、崩溃酶等[43]。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在分离原生质体时使用的酶解液的种类和浓度也不同,比如烟草叶肉细胞在含1%纤维素酶、0.5%离析酶中得到产量及活力均较高的原生质体,而烟草根细胞最佳酶解液组合为1.5%纤维酶+1.5%果胶酶[44]。
-
由于原生质体不具有细胞壁,外界较低的渗透压会导致原生质体的破裂、死亡,为保证分离出原生质体的活性以及质膜的稳定,需要向酶液里加入一定量的渗透压稳定剂,常用的渗透压稳定剂有甘露醇、葡萄糖、山梨糖醇等,浓度范围一般在0.3~1.0 mol·L−1之间,其特点是不会被细胞吸收和利用[45]。不同的植物原生质体所需的渗透压也不同,比如:穿心莲花药愈伤组织原生质体以0.6 mol·L−1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29],梨(Pyrus spp)叶片原生质体以0.5 mol·L−1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22]。
-
原生质体酶解的时间通常为2~18 h。酶解的持续时间需要足够长,以释放足够数量的原生质体,但也不能过长,以免由于细胞损伤或酶解溶液中缺乏营养和生长调节剂而降低生存能力。例如:以甜樱桃(Prunus avium L.)果肉悬浮细胞为分离材料时,最佳酶解时间是18 h[46];拟南芥的叶片只需要3 h就可以分离出大量且活性强的原生质体[47]。
-
温度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室温的原生质体活力最高。为了将温度产生的影响减到最小,分离原生质体时的温度优先使用接近于原料生长或后续培养原生质体的温度。在光或暗条件下进行酶解也会影响原生质体分离,一般情况下选择暗条件,这可以避免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产生自由基和光抑制。但是也发现在光照条件下酶解消化效果比在黑暗中更好的例子,如:在天竺葵叶片原生质体分离中,在光照条件下酶解,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都显著增加,而在黑暗中酶解时,释放的大多数原生质体破裂[48]。
-
根据不同细胞的类型及 DNA 转化方式,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原生质体的基因瞬时表达体系,主要包括农杆菌介导法、聚乙二醇介导法(PEG)、电击法和显微注射法等。
农杆菌介导转化: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上,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49]。
PEG介导转化:PEG能够粘合细胞干扰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并破坏细胞表面电位稳定,进而协助质粒或者T-DNA导入细胞内部 [50]。
电击法:在一定电压的刺激下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原生质体的一种方法。植物细胞膜在非常短暂的高电压脉冲刺激后,会短暂地出现一些小孔通道,而外源 DNA分子则可以迅速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到原生质体中 [51]。
显微注射法:在显微镜下直接将DNA分子注射入原生质体并进行表达的方法[52]。
笔者对4种转化方法进行了比较(表3),目前最常用的植物原生质体转化法是PEG介导法和电击法。
优/缺点 农杆菌介导法 PEG介导法 电击法 显微注射法 优点 (1)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操作比较容易,需要的仪器设备简单,易于推广。(2)是利用天然的遗传转化系统,成功率高,效果好。(3)T-DNA区可插入高达50kb大小的外源DNA片段。 操作简单、高效、成本低,所以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电穿孔几乎对任何类型的细胞都有效,现在是细菌和某些动物细胞系遗传转化的首选方法。 可准确导入外源基因,转化频率高,不需载体,直接获得纯系,实验时间短。 缺点 农杆菌介导法大多数需经过组织培养阶段,操作复杂,周期长,再生植物难度大。 (1)该方法涉及许多步骤和关键试剂,每个步骤都需要优化,试剂的质量需要严格检验。(2)聚乙二醇的有效浓度范围较窄,对细胞具有毒性。 对原生质体的活性要求高,在电击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原生质体被电击致死,处在边缘或活性不强的原生质体很可能被电击致死。 (1)设备精密而昂贵、操作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2)每次只能注射有限的细胞。 -
植物原生质体的转化方法主要是PEG介导法和电击法。关于PEG介导法转化效率和细胞存活率,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植物种类、PEG浓度、转染时间、DNA浓度和原生质体数量[53]。植物的种类会影响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不同品种的植物对原生质体的转化效率影响不大。相同条件的PEG转化方法对玉米、小麦、水稻原生质体进行转化,转化率各不相同。玉米的转化率为 76.86%,小麦的转化率为 55.79%,水稻的转化率较高,达到 81.17%[54]。以不同品种的牵牛花分离出的大量活性高的原生质体为瞬时转化做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2.5×105 个•mL-1原生质体,40% PEG,10 µg质粒和15 min的转染时间,都可以获得高达80%的转染效率 [55]。PEG的浓度也是影响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的因素之一,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转化需要的PEG浓度各不相同。Wu等[56]在研究木薯原生质体瞬时转化体系时,分别将15%、20%、25%、30%的PEG4000加入到原生质体和质粒的混合液中(200 µL 1×107 个·mL−1原生质体和15 μg pA7-GFP)中,在室温下分别静置5、10、15、20 min后,加入3倍体积的W5溶液,离心2次(920 r·min−1离心 2 min)。WI溶液(4 mmol·L−1 MES, 9%甘露醇,20 mmol·L−1 KCl, pH 5.8)重悬,在室温下黑暗处理过夜表达,第2天用激光共聚焦镜检查看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当PEG4000浓度为25%,转染时间为10 min时,表达效率最高可达到70.8% [56]。质粒的数量和浓度会影响转化效率,对于棉花(Gossypium spp)而言,分别用8、12、16、20 μg质粒进行原生质体转化效率的测试;当使用16 μg质粒转化时,转化效率最高(35%~45%)。与质粒浓度相比,转化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较小,为了防止原生质体破裂,转化时间一般在12~18 h [57]。
因为有许多因素(脉冲电压、脉冲长度、脉冲数、细胞数、DNA浓度和电穿孔缓冲液)会影响原生质体的转染效率和细胞的存活,所以电穿孔法没有PEG介导法应用广泛,但在有些植物的原生质体转化中电穿孔法比PEG介导法更有效。对甘蓝原生质体进行转化时,用电穿孔法转化效率为3.4%,而用PEG介导法的转化效率是1.8%;电穿孔转化效率几乎是PEG介导法的2倍[58]。电穿孔法必须在脉冲电压、脉冲长度、脉冲数、细胞数、DNA浓度都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转化效率,比如:对龙胆胚胎细胞悬浮衍生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超过1 kV·cm−1的高电场电压显著降低了原生质体的存活和分裂;1个脉冲比2个脉冲的原生质体活力高9倍;在5 ms原生质体失去活性,40 μs又不能使原生质体分裂,只有在20 μs脉冲的原生质体活性和分裂率最高,分别为70%和44.5%[59]。大多数植物用PEG法转化可以达到高转化率,比如:矮牵牛叶原生质体转化效率可以达到90%[60],小麦叶原生质体和水稻原生质体可以达到80%[61]。
Isolation of plant protopla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26
- Received Date: 2023-03-02
- Rev Recd Date: 2023-05-17
- Available Online: 2023-12-14
- Publish Date: 2024-03-25
-
Key words:
- protoplast /
- enzymatic hydrolysis /
-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Abstract: The cell wall was removed from plant cells, and the cytoplasm wrapped by a single cell membrane is called protoplast.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and gene editing among other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lant protoplasts isolation by enzymatic method, the effects of electroporation and PEG-mediated methods on the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protoplas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Plant species, different PEG concentrations, transfection time, DNA concentration, and number of protoplasts were found to affect the PEG-mediated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protoplasts. The electroporation had an optimum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protoplasts only under the adequate conditions of pulse voltage, pulse duration, pulse number, cell number, and DNA concentration. This review might provid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more plant protoplast isolation systems and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 systems for plant protoplasts.
Citation: | MA Chaoyue, PENG Shiqing, GUO Dong, ZHU Jiahong, WANG Ying. Isolation of plant protopla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ient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Biology, 2024, 15(2): 241-250. doi: 10.15886/j.cnki.rdswxb.2023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