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录祥, 郭会君, 赵林姝, 等. 植物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 核农学报, 2009, 23(6): 1001 − 1007. |
[2] |
翟虎渠, 曹兵, 顾爽, 等. 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材料进展初报[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26(12): 210 − 216. |
[3] |
王志东. 我国辐射诱变育种的现状分析[J]. 同位素, 2005, 18(3): 183 − 185. doi: 10.3969/j.issn.1000-7512.2005.03.014 |
[4] |
冀丽霞, 郭宝德, 白琪林, 等. 重离子辐射技术在芸豆品种选育中的利用[J]. 种子, 2021, 40(5): 136 − 138. |
[5] |
MA L, KONG F, SUN K, et al. From classical radiation to modern radi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adiation mutation breeding[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1, 9: 768071. doi: 10.3389/fpubh.2021.768071 |
[6] |
李军华, 蔡青, 郭会君, 等. 高能碳离子束辐射对玉米当代的生物学效应[J]. 核农学报, 2022, 36(4): 681 − 688.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2.04.0681 |
[7] |
顾爽, 曹兵, 王鹿, 等. 利用热带生态的特殊性开展辐射诱变育种条件分析与展望[J]. 种子, 2024, 43(5): 64 − 69. |
[8] |
林兆松, 黄振兴, 唐文庆, 等. 水稻萌动种于辐射诱变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1990, 5(2): 12 − 19. |
[9] |
赵东兴, 李春, 李芹, 等. H2O2和种皮处理对马槟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种子, 2018, 37(8): 72 − 74. |
[10] |
袁梦佳, 杨太新, 刘国库, 等. 柴胡种子质量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2): 120 − 124. |
[11] |
冯旭平, 康红梅, 赵铭森, 等. EMS对工业大麻汾麻3号种子萌发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0, 48(12): 1925 − 1929. doi: 10.3969/j.issn.1002-2481.2020.12.14 |
[12] |
梁建, 张宝津, 刘世晗, 等. 大花紫薇EMS诱变育种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6(2): 203 − 2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404028 |
[13] |
李祎玮. 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的水稻垩白性状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D]. 哈尔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4. |
[14] |
刘霄. 桔梗对重离子束和X射线辐射响应机制的比较研究 [D]. 兰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