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鸿钧, 张治良, 王荫长. 中国地下害虫[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查阅网上资料, 未找到本条文献页码信息, 请补充)
[2] 罗益镇, 牛赡光, 龙岩. 麦田沟金针虫种群垂直分布与夏眠的生态特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1994, 13(3): 7 − 10.
[3]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1): 3 − 8.
[4] 郭建平.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5, 26(1): 1 − 11. doi:  10.11898/1001-7313.20150101
[5]

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et al.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 − 989.
[6] 陈峪, 任国玉, 王凌, 等. 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J].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5): 539 − 545. doi:  10.3969/j.issn.1001-7313.2009.05.004
[7]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 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01 − 716. doi:  10.3969/j.issn.1006-9585.2005.04.001
[8] 黄嘉佑, 胡永云.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J]. 气象学报, 2006, 64(5): 614 − 621. doi:  10.3321/j.issn:0577-6619.2006.05.008
[9] 吴鹏. 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释放了哪些信号?[N]. 中国气象报, 2019-08-15(3).
[10] 熊伟, 郭丽娜. 气候变化“威胁”中国农业[J]. 农经, 2009(7): 58 − 59.
[11] 周广胜, 郭建平. 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4. (查阅网上资料, 未找到本条文献页码信息, 请补充)
[12] 霍治国, 李茂松, 王丽, 等. 降水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0): 1935 − 1945.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0.006
[13] 霍治国, 李茂松, 王丽,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0): 1926 − 193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0.005
[14] 霍治国, 李茂松, 李娜, 等. 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1): 2168 − 217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1.005
[15] 陈爱端. 金针虫对几种环境因子适应性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16] 何振贤, 郭更博, 刘子卓. 沟金针虫成灾因素分析及综合治理对策[J]. 河南农业科学, 2006(11): 63 − 64.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6.11.021
[17] 祁永忠. 青海省地下害虫发生动态研究[J]. 青海农技推广, 2000(1): 11.
[18] 李耀发, 高占林, 党志红, 等. 河北省中北部主要农作物地下害虫发生情况调查[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厦门: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2014: 458.
[19] 邢佑博, 龙岩. 沟金针虫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病虫测报, 1990(4): 30 − 31.
[20] 仵均祥. 关于麦田沟金针虫防治指标的建议[J]. 植物保护, 1987, 13(2): 50 − 51.
[21] 吴立民, 陆化森, 何培谭, 等.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分析及防治指标研究[J]. 昆虫知识, 1993(2): 78 − 81.
[22] 罗益镇, 牛赡光, 龙岩, 等.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的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1991(5): 42 − 44.
[23] 王新俊. 冬麦区金针虫类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J]. 植物保护, 1995, 21(1): 28 − 29.
[24] 赵江涛, 于有志. 中国金针虫研究概述[J]. 农业科学研究, 2010, 31(3): 49 − 55. doi:  10.3969/j.issn.1673-0747.2010.03.013
[25] 马慧萍, 潘涛. 沟金针虫发生与防治[J]. 植物保护, 2010(5): 31 − 32.
[26] 李耀发, 党志红, 安静杰, 等. 河北省主要作物田地下害虫种类及其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8): 114 − 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70086
[27] 许向利, 李艳红, 李怡萍, 等. 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5): 385 − 389. doi:  10.13802/j.cnki.zwbhxb.2012.05.001
[28] 罗益镇, 崔景岳. 土壤昆虫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查阅网上资料, 未找到本条文献页码信息, 请补充)
[29] 仵均祥. 农业昆虫学[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查阅网上资料, 未找到本条文献页码信息, 请补充)
[30] 董晋明, 赵荣华, 陆俊姣, 等. 山西省农田地下害虫优势种群分布及其为害程度的调查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34(12): 28 − 31. doi:  10.3969/j.issn.1672-6820.2014.12.007
[31] 吴立民. 麦田沟金针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 24(4): 14. doi:  10.3969/j.issn.1672-6820.2004.04.005
[32] 吴铱. 轮作倒茬与沟金针虫的防治[J]. 昆虫学报, 1966, 15(2): 131 − 136. doi:  10.16380/j.kcxb.1966.02.006
[33] 谢淑芹, 王磊, 武鸿鹄, 等. 不同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J]. 河北农业科学, 2018, 22(1): 46 − 49. doi:  10.16318/j.cnki.hbnykx.2018.01.013
[34] 陆俊姣, 董晋明, 任美凤, 等. 山西临汾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地下害虫种群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J]. 昆虫学报, 2017, 60(9): 1046 − 1059. doi:  10.16380/j.kcxb.2017.0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