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艳梅, 杨航宇, 张宗舟. 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J]. 天水师范学报, 2009, 29(2): 40 − 43.
[2] 林华峰. 虫生真菌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5(3): 251 − 254.
[3] 王联德, 尤民生, 黄建, 等. 虫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2(5): 920 − 927. doi:  10.3969/j.issn.1000-2286.2010.05.012
[4] 李增智. 虫生真菌研究展望[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87, 14(3): 61 − 72.
[5] 杜广祖, 李正跃, 陈斌. 我国大陆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概述[J]. 动物学研究, 2011, 32(sl): 276 − 280.
[6] 余垚颖, 郭应菊, 杨雪, 等. 我国利用虫生真菌的研究现状[J]. 四川农业科技, 2018(12): 27 − 29. doi:  10.3969/j.issn.1004-1028.2018.12.015
[7] 何恒果, 李正跃, 陈斌, 等. 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9(2): 167 − 173.
[8] 杨运华, 杜开书, 石明旺. 虫生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9(1): 34 − 37.
[9] 徐光余, 江正明, 方恩爱, 等. 不同幼虫虫龄和林间白僵菌孢子量对松毛虫发生白僵病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08, 25(8): 148 − 150. doi:  10.3969/j.issn.1004-8421.2008.08.110
[10] 彭国雄, 张淑玲, 夏玉先. 杀虫真菌对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的室内活性[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4): 729 − 734.
[11] 徐玲, 张鸭关, 陈自宏, 等. 4种虫生真菌对储粮害虫黄粉虫不同虫态特征的生防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8): 1784 − 1789.
[12] 陈志荣, 赵小强, 孙琦, 等. 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比较及致病力分化的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6(4): 457 − 466.
[13] 陈中琴, 梁文龙, 黄丽萍, 等. 29株虫生真菌的鉴定及对烟粉虱的毒力[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1(4): 57 − 6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12014
[14] 陈自宏, 徐玲, 何馨成, 等. 滇西不同地区绿僵菌对斜纹夜蛾的毒力[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35(3): 430 − 435.
[15] 方大琳. 4株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致病力测定[J]. 福建林业, 2018(1): 42 − 45. doi:  10.3969/j.issn.1003-4382.2018.01.016
[16] 刘银民, 程雨蒙, 李红梅, 等. 不同温度下绿僵菌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35(3): 642 − 647.
[17] 安建梅. 虫生真菌粉质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培养条件的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7(1): 72 − 76.
[18] 王利军. 马铃薯甲虫的虫生真菌分离及其生防菌的筛选鉴定[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19] 龙秀珍, 曾宪儒, 韦德卫, 等. 绿僵菌防治蛴螬的应用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1): 71 − 76. doi:  10.3969/j:issn.2095-1191.2013.1.71
[20] 王滨, 李增智, 姚剑. 真菌杀虫剂产业的发展现状. 趋势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2): 6269 − 6270.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0.12.074
[21] 陈嘉恒, 吴国杰, 陈宗发, 等. 白僵菌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2, 25(4): 66 − 69.
[22] 刘健, 陈洪章, 李佐虎. 白僵菌杀虫剂生产工艺研究状况与展望[J]. 中国生物防治, 2003, 19(2): 86 − 90.
[23] 徐庆丰, 冯真, 马淑丽. 应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 Vuill. )防治大豆食心虫(Grapholitha glycinivorella Mats. )的初步研究[J]. 昆虫学报, 1959, 9(3): 203 − 217.
[24] 徐庆丰. 文化大革命的辉煌胜利——十年来全国应用白僵菌治虫的巨大成就[J]. 昆虫知识, 1972(4): 99 − 101.
[25] 徐庆丰, 张荣, 桂承明. 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J]. 昆虫学报, 1973, 16(2): 203 − 206.
[26] 吕场仁, 赵天生. 白僵菌的研究、生产和应用[C]//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 北京: 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6: 33 − 36.
[27] 徐庆丰, 宋益良, 杜长喜, 等. 白僵菌粉剂防治玉米螟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 1988(4): 44 − 46.
[28]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白僵菌组. 白僵菌三种剂型防治玉米螟[C]//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1: 243.
[29] 邓春生, 张爱文, 农向群, 等. 卵孢白僵菌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治效果[J]. 中国生物防治, 1995, 11(2): 56 − 59.
[30] 顾荣邦, 孙薇, 王有方, 等. 白僵菌粉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J]. 浙江林业科技, 1995, 15(5): 54 − 59.
[31] 胡琼波, 任顺祥, 黄振. 蛴螬生物防治研究进展[C]//当代昆虫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77 − 482.
[32] 李春香, 顾丽嫱, 张淑红, 等. 常见农药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甜菜夜蛾的毒力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37(9): 4086 − 4088.
[33] 于洪春, 王雨薇, 张鑫琳, 等. 卵孢白僵菌与农药混用对蛴螬防治效果研究[J]. 北方园艺, 2013(1): 131 − 134.
[34] 王志英, 孙丽丽, 张健, 等. 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杀虫毒力测定[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 36(3): 34 − 41.
[35] WRAIGHT S P, RAMOS M 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Beauveria bassiana strain GHA an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morrisoni strain tenebrionis applied against Colorado potato beetle larvae [J].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2017, 144(3): 47 − 57.
[36] 阙生全, 喻爱林, 刘亚军, 等. 白僵菌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森林病虫, 2019, 38(2): 29 − 35.
[37] 周素芬, 刘燕黔. 翠绿绿僵菌的应用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1987, 15(3): 14 − 20.
[38] 陆庆光, 邓春光, 陈长风, 等. 应用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J]. 昆虫天敌, 1996, 18(4): 147 − 150.
[39] 王中康, 殷幼平, 彭国雄, 等. 真菌生防制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C]//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43 − 45.
[40] 农向群, 张英财, 王以燕. 国内外杀虫绿僵菌制剂的登记现状与剂型技术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42(5): 702 − 714.
[41] 彭国雄, 张淑玲, 夏玉先.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农药及应用情况[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 36(6): 850 − 857.
[42] 唐美君. 拟青霉属虫生真菌的研究应用概况与展望[J]. 中国茶叶, 2001, 23(3): 32 − 33. doi:  10.3969/j.issn.1000-3150.2001.03.005
[43] 冯玉云. 粉质拟青霉菌的主要特性与应用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5): 60 − 62. 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05.05.017
[44] 潘沧桑. 淡紫拟青霉菌剂的研究开发[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3, 11(6): 15 − 17. doi:  10.3969/j.issn.1008-1100.2003.06.006
[45] 姜洋. 生物防治剂—淡紫拟青霉菌剂[J]. 黑龙江科学, 2016, 24(24): 12 − 12.
[46] 李伟, 许维岸, 李照会. 蜡蚧轮枝菌 (Verticillium lecanii)的致病机理及其生防应用研究新进展[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2(4): 561 − 565.
[47] 谢明, 扈新萍, 万方浩. 国外蜡蚧轮枝菌应用研究新进展[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23 − 526.
[48] 杨晓昱, 于蓉蓉. 蜡蚧轮枝菌防治植物病虫害研究进展[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 25(5): 9 − 11.
[49] 陈相波. 新蚜虫疠霉(虫霉目)共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 杭州: 中国计量学院, 2014: 3 − 20.
[50] 姚震. 真菌杀虫剂的应用现状及其产业化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8-19.
[51] 张启新. 生物农药——虫霉杀虫剂、病毒杀虫剂[J]. 中国农村科技, 1997(5): 14 − 14.
[52] 李磊, 龙友华, 杨森, 等. 蚜虫虫生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流行学研究进展[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 38(2): 61 − 70.
[53] 范月蕾, 赵晓勤, 陈大明, 等. 微生物杀虫剂研发现状和产业化发展态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16(1): 54 − 58.
[54] 王云丹. 真菌杀虫剂在产业开发中的现状及展望[J]. 科技促进发展, 2019, 15(4): 357 −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