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思源, 苏杨, 闵庆文. 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J]. 生态学报, 2019, 39(4): 1318 − 1329.
[2] 杨静怡. 我国国家公园立法问题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20.
[3] 苏利阳, 黄宝荣. 为什么要进行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态保护转型预留发展空间[J]. 人与生物圈, 2017(4): 22 − 23. doi:  10.3969/j.issn.1009-1661.2017.04.004
[4] 刘某承, 王佳然, 刘伟玮, 等.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及其关键技术[J]. 生态学报, 2019, 39(4): 1330 − 1337.
[5] 杨阿莉, 张文杰. 我国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理念的实践误区及破解[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1, 42(1): 131 − 136.
[6] 付梦娣, 朱彦鹏.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路径研究[J]. 环境生态学, 2021, 3(3): 97 − 102.
[7] 孙德顺, 曹硕, 李世隆, 等.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1, 36(2): 107 − 111.
[8] 刘富国, 李姣, 汪杰, 等. 南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机会成本[J]. 湖南林业科技, 2019, 46(5): 9 − 16. doi:  10.3969/j.issn.1003-5710.2019.05.002
[9] 张颖, 张彩南. 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服务价值评价[J]. 环境保护, 2019, 47(14): 56 − 60.
[10] 马洪艳, 童光法.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 35(4): 101 − 105.
[11] 王筱涵. 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法律制度研究[D]. 兰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12] 闫颜, 陈叙图, 王群, 等. 我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法律规制研究[J]. 林业建设, 2021(2): 1 − 5.
[13] 朱洪革, 赵梦涵, 朱震锋. 国内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实践及启示——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J]. 世界林业研究, 2022,35(1): 50 − 55. DOI:10.13348/j.cnki.sjlyyj.2021.0012.y
[14] 王梦君. 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思考[J]. 林业建设, 2018(5): 131 − 139.
[15] 苏杨. 规划、划界、分区, 利益如何划分?——解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之六[J]. 中国发展观察, 2018(17): 42 − 47. doi:  10.3969/j.issn.1673-033X.2018.17.013
[16] 吕晓倩, 张娜. 国家公园划界分区理论研究进展及问题与策略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6(6): 988 − 994.
[17] 苏杨. 事权统一, 责权相当, 中央出钱, 指导有方——解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之一[J]. 中国发展观察, 2017(19): 95 − 102. doi:  10.3969/j.issn.1673-033X.2017.19.027
[18] 王毅, 黄宝荣.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 回顾与前瞻[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2): 117 − 122. doi:  10.17520/biods.2019061
[19] 唐芳林, 闫颜, 刘文国.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2): 123 − 127. doi:  10.17520/biods.2019041
[20] 唐芳林, 王梦君, 孙鸿雁. 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J]. 林业建设, 2019(2): 1 − 5.
[21] 吕忠梅.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思考[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2): 128 − 136. doi:  10.17520/biods.2019046
[22] 张小鹏, 孙国政. 国家公园管理单位机构的设置现状及模式选择[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1): 76 − 83.
[23] 高吉喜, 徐梦佳, 邹长新. 中国自然保护地70年发展历程与成效[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11(4): 25 − 29.
[24] 余振国.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构成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 32(4): 12 − 17.
[25] 臧振华, 张多, 王楠, 等. 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经验与成效、问题与建议[J]. 生态学报, 2020, 40(24): 8839 − 8850.
[26] 顾越天, 张云路, 李雄. 美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城市林业, 2020, 104(5): 63 − 67.
[27]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公园体制比较研究[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28] 唐芳林.国家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29] 刘鸿雁.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6): 50 − 55. doi:  10.3321/j.issn:1000-4890.2001.06.013
[30] 金荣,苏岩.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日本自然公园建设均衡性研究[J]. 中国园林, 2021, 37(11): 104 − 108.
[31] 金荣. 日本国家公园入选相关特征研究[J]. 中国园林, 2020, 36(4): 84 − 88.
[32] 马建章. 自然保护区学[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2.
[33] 曾娅杰, 徐基良, 李艳春. 自然保护区面积与野生动物空间需求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0, 23(4): 46 − 50.
[34] 崔国发. 自然保护区学当前应该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6): 102 − 105. doi:  10.3321/j.issn:1000-1522.2004.06.021
[35] 唐小平. 国家公园规划制度功能定位与空间属性[J]. 生物多样性, 2020, 28(10): 1246 − 1254.
[36] 徐基良, 崔国发, 李忠. 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方法探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5): 129 − 132. doi:  10.3321/j.issn:1000-1522.2006.05.023
[37] 蒋志刚. 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上限[J]. 生态学报, 2005, 25(5): 1205 − 1212.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5.05.038
[38] 唐芳林,徐仁修. 台湾地区的“国家公园”[J]. 森林与人类, 2014, 5: 104 −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