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桂友. 中国的食用蕨类资源与开发利用[J]. 中国烹饪研究, 1998, 15(1):21-28.
[2] 沈培福, 张建新. 浙江箬寮岘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利用[J]. 福建林业科技, 2008, 35(1):197-200.
[3] 阿衣木姑·阿布拉, 苏力坦·阿巴白克力. 蕨类植物及其综合利用价值[J]. 生物技术通讯, 2006, 17(3):480-482.
[4] 丁恒山. 中国药用袍子植物[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17, 23, 38, 71

, 175, 198, 202, 251, 339, 350.
[5] 曾汉元. 怀化地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5):1806-1807.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 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7-29, 38, 49

, 87-89, 96, 110, 113, 127, 128-131, 162-164, 195-198, 206-208, 219, 222, 249, 252-254, 270-271, 284, 294, 394-396
[7] 吴兆洪. 续谈我国观赏蕨类的发展[J]. 广西植物, 1995(1):96-97.
[8] 曾汉元. 我国的观赏蕨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生物学通报, 2008, 43(5):9-11.
[9] 曾霞, 庄南生.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 31(增刊):37-43.
[10] 黄水文, 胡献明. 衢州九华山蕨类植物及其观赏价值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05, 25(4):61-65.
[11] 董丽. 蕨类植物景观设计要点解析[N]. 中国花卉报, 2007-02-08(008).
[12] 董少鸣, 杨淑英. 雾灵山观赏蕨类植物及栽培利用[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26(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