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树刚.蕨类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2.
[2] 国家药典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09.
[3] 曾宋君,刑福武.观赏蕨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41.
[4]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第3卷)[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0:703-704.
[5] 吴学明,苏旭.华槲蕨孢子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青海科技,2005(3):36-38.
[6] 李军,贾天柱,张颖,等.骨碎补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9,22(5):263-266.
[7] 徐方铭.骨碎补及其混淆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661.
[8] 张耀邦,潘遐.骨碎补与其伪品中华槲蕨根茎的鉴别[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6):46-48.
[9] 蒋金和,张云梅,王利勤,等.骨碎补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5):1039-1046.
[10] 朱慧峰,王唯佳,王珠美.骨碎补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09,22(1):66-68.
[11] 石丽莉.骨碎补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2):146-147.
[12] 李顺祥,龙勉,张志光.骨碎补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75-78.
[13] 常德有,董福慧.骨碎补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6,26(6):61-62.
[14] 王有为,王庆,吴艳芳,等.槲蕨的孢子繁殖方法:中国,200510018869[P].2006-02-01.
[15] 徐艳,石雷,刘燕,等.白玉凤尾蕨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5,32(4):658-662

;
[16] 袁艺,田胜尼,叶爱华,等.紫萁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2,29(3):247-250.
[17] 杨斌,陈功锡,蒋道松,等.国产槲蕨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29(1):1-6.
[18] 吴学明,苏旭.华槲蕨孢子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青海科技,2005(3):36-38.
[19] 刘宝东,石雷,连永权.槲蕨人工繁殖的研究[G]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植物学会,2003:488.
[20] 文伟.骨碎补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无性系建立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3-6.
[21] 檀龙云,刘宝东,张凌献.骨碎补科两种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3):219-223.
[22] 徐艳,李扬,李东,等.槲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9,17(1):12-16.
[23] 吴艳芳,尤敏,王新胜,等.槲蕨配子体发育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5):461-463.
[24] 刘闻川,俞慧娜,戎华磊,等.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8(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