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农, 辛琨, 廖宝文. 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及其价值研究文献学分析[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 17(1): 47 − 50. doi:  10.3969/j.issn.1673-3290.2021.01.10
[2] 韦江玲, 刘文爱, 黄琦, 等. 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近15 年主要虫害调查[J]. 福建林业科技, 2019, 46(4): 66 − 69.
[3] 刘文爱, 李丽凤. 广州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18, 37(2): 18 − 21. doi:  10.3969/j.issn.1671-0886.2018.02.005
[4] 梁燕红. C4.5算法在广州小斑螟发生与气候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以广西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为例[J]. 中国森林病虫, 2019, 38(1): 34 − 37.
[5] 陈燕丽, 张悦, 钱拴, 等. 红树林生长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沙生红树林为例[J]. 广西林业科学, 2022, 51(1): 53 − 61.
[6] 宋丹, 姜燕敏, 兰建军, 等. 松阳茶园主要虫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6): 137 − 140.
[7] 邹全程, 闫平, 徐健楠, 等. 塞罕坝地区森林虫害暴发历史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 48(7): 114 − 119. doi:  10.3969/j.issn.1000-5382.2020.07.022
[8] 刘文爱, 范航清. 广州小斑螟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1, 31(23): 7320 − 7324.
[9] 范航清, 刘文爱, 曹庆先. 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0] 梁燕红. 数据挖掘技术在广西红树林病虫害气候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以广州小斑螟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8(5): 131 − 135.
[11] 颜秀花, 蔡榕硕, 郭海峡,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估[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9, 38(3): 338 − 349. doi:  10.3969/J.ISSN.2095-4972.2019.03.005
[12] 黄雪松, 陈燕丽, 莫伟华, 等. 近60年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21, 41(12): 5026 − 5033.
[13] 窦亚楠, 孙小诺, 安静杰, 等. 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生物活性的温度效应及其解毒酶相关机制[J].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58(8): 1447 − 1453.
[14]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 [M]. 3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5] 刘文栋, 葛意活, 何燕. 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4): 243 − 246.
[16] 于跃, 方磊, 方国飞, 等. 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9): 2839 − 2847.
[17] 霍治国, 钱拴, 王素艳, 等. 2001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影响评价[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 2(3): 3 − 7. doi:  10.3969/j.issn.1009-6094.2002.03.001
[18] 周亦红, 姜卫华, 赵志模, 等.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及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1, 21(8): 1276 − 1284.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1.08.010
[19] 秦兰香. 探析在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技术[J]. 农业灾害研究, 2021, 11(9): 177 − 178. doi:  10.3969/j.issn.2095-3305.2021.09.083
[20] 冯玉元. 白僵菌防治思茅松毛虫研究[J]. 林业科技, 2018, 43(4): 26 − 29. doi:  10.3969/j.issn.1001-9499.2018.04.009
[21] 朱明华, 陈光玉, 田茂仁, 等.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研究[J]. 昆虫知识, 1995, 32(5): 257 − 260.
[22] 侯婷婷, 霍治国, 李世奎, 等. 影响稻飞虱迁飞规律的气象环境成因[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3): 142 − 148. doi:  10.3969/j.issn.1004-4574.2003.03.023
[23] 张蕾, 霍治国, 王丽,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6): 1499 − 1507.
[24] 王秋芽, 刘思乡, 谢炜, 等. 耒阳市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湖南农业科学, 2008(6): 88 − 89. doi:  10.3969/j.issn.1006-060X.2008.06.032
[25] 查绪栋, 于冰洁, 汪姝玥, 等. 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的天气过程分析——以1999年塔城地区为例[J]. 植物保护学报,2021, 48(1): 221−227.
[26] 郑大玮, 李茂松, 霍治国. 农业灾害与减灾对策[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3.
[27] 翟保平, 郑雪浩, 商晗武, 等. 风对稻水象甲起飞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1999, 20(3): 24 − 27.
[28] 赖凤香, 陈伟, 姚青, 等. 风洞内粘虫飞翔行为与气流的关系[J]. 昆虫知识, 2000, 37(4): 193 − 194.
[29] 邓晨晖, 白红英, 高山, 等. 1964—2015 年气候因子对秦岭地区植物物候的综合影响效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5): 917 − 931. doi:  10.11821/dlxb201805011
[30] LIN W, ZHOU G F, CHENG X Y, et al.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elerates biological invasions in China [J]. PLoS ONE, 2007(2): e1208.